一名博士生的自我修養
(以下內容寫於去年這個時候,慢慢把散落各處寫過的內容都搬過來,這個知乎文章功能不錯~歡迎來噴哦親們)
最近跟不少前輩聊了讀博期間的一些問題,總結一下。針對於我們搬磚行業相對偏向工程領域的博士。看法必然有局限,歡迎來拍。不科普那些「讀博士是在做什麼」,搜一下Matt Might的「什麼是博士」就能出來一張比較清晰的圖文解釋。跟群眾解釋「你丫天天在實驗室幹嘛」是個很艱難的問題,而且會隨著研究深入越來越艱難。最近很火的《穹頂之下》出來的時候就覺得柴女神會被一群縮著頭專門等補刀的專業人士秀知識,後來劇情發展果然這樣。科普是件無比艱難的事情。做研究針對的都是某種問題,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我們提出各種方法。而學術圈作為鋪路……也可以說是趟雷的群體,提出的這些方法都是原型,不會很成熟。不成熟意味著,一些方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需要的前提假設也會很多。對於一個大問題,比如霧霾,會拆解成很多小的問題去解決,每個小的問題在學術圈都會有其前提和假設。每個前提和假設都有其背景知識……那在你想用幾個小時對群眾解釋一下「如何解決霧霾」這個問題集群時,需要做的就是放寬或者消除各類前提條件,那麼做出來內容的必然是不嚴謹的。所以說即使有問題,人家背後的團隊也未必沒你專業,只是根據科普這個需求做了一些的權衡而已。讓別人聽不懂你的內容本身就是個短板,於是這件事情也敦促本胖子:一定做一個接地氣兒的博士。
實際一點來說,博士期間的工作就是做研究,發paper。但如果再要讀的明白一些,必須緊密結合畢業後的去向。我給去向分為兩種,不按照學術圈和工業界的分類了,因為兩個圈子有重疊部分:距離你的研究近的,距離你的研究不近的。如何定義距離的遠近要從讀博期間的實際工作說起,可以劃分為兩塊:研究背景,方法實踐。我們建立這樣一個模型。剛才例子中說了,做研究其實是在一直解決問題。每個博士生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在讀博期間解決,那麼這個問題不會小,而且沒有被充分解決,否則問題不夠博士用來畢業。那麼這樣一個比較值得研究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業內存在有一些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就構成了你的研究背景。而作為博士生自己來說,你需要有你的一套方案去解決這個問題,在實現的方案中你需要動用各種工具去make it happen,那麼這一整套的方案所涉及的內容就構成了你的方法實踐。(恩……美國的人力比較費錢,所以往往一個人扛一個方向,從腳本模擬到封裝寫parser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沒事兒勤去開源社區挖礦,騙本科生寫code這種事情不要想……)現在我們給上面的模型複雜一些,給「問題」畫成一個一個的同心圓,大問題裡面包含著小問題。小問題解決了,那麼小問題就變成了解決大問題的一個方案。當你最開始研究解決問題的時候,你在最裡面的一個圓中你知道這個圓裡面包含什麼,別人在這個圓里作了什麼。解決問題,通常伴隨著一篇paper的發表,你會選擇把視野放大一層,或者接著填補圓的其他部分。這個時候,距離就取決於崗位需求處於哪個圓的什麼位置。比如針對於我的模型(從大到小,不嚴謹)就是:計算機(硬體(安全(IP核(木馬))))。如果崗位需求實在安全這個圓之下,那麼距離我就比較近,我的paper起到的作用就會比較大。如果是在計算機分類下的軟體,那麼就會相對遠一些,那麼我解決問題時的方法實踐就會更加重要。
扯遠一些,如果你能在讀博士期間自己畫了一個圓,那麼作為博士生你圓滿了。開創一個研究分支應該是每一個自我修養良好的博士追求的最高B格。對於自我修養,胖子以為就要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圓」中的影響力。由於paper的發表,(哦請自覺忽略EI和SCI,那玩意兒出了國就沒用了,在圈子裡更沒用,關注一個叫做cite的東西)你在一個圈子裡有了一定影響力,隨著更多高質量paper的發表,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你,進一步你就進階到了更大的圈子中。做一個很功利性的描述,影響力代表著話語權,作為一個跟工業界關係很密切的方向,這個研究方向所提出的問題通常也會在工業界被需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誰有話語權誰被相信。因此作為博士生所需要的修養就是多攢paper提高B格,讓更多的人想到你所在領域時,會想到這個領域有這麼一號人。而對於讀paper,滿眼的淚。一步一步來,做學術研究的必經之路。paper攢夠了才有東西寫。這玩意兒跟語言的關係很大,英語在國內訓練的多好看到paper也是頭疼。閱讀文獻跟native speaker的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就算速度跟上了,人家一讀一天最多對著公式發愁。你一讀……讀上兩三個小時看什麼都發愁。至於paper writing哼哼,多少華人教授在這邊待了若干年,交paper之前還是要找個native 的學生看一遍。羨慕第一天出結果第二天就能寫完draft的啊。幾乎每次閑聊學術圈都會吐槽天朝,搬磚領域依舊差距很大,裝逼別在互聯網這種沒大沒小實力說話的地兒裝,分分鐘現原形。好處是差距在縮小,隨著一批一批的千青回歸總能帶來改變。學術圈是慢慢滲透的。
推薦閱讀:
※英語基礎不好的博士,閱讀外文文獻的一點體會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顏寧教授: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與失敗
※什麼是時尚?從哪種角度看時尚才能給於我們最大的幫助。
※如何改觀自己來提升階級形象,來讓自己由內而外的變成上等人?
※「教授中的教授」與「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陳寅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