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岡仁波齊電影中認識到了什麼?
一開始,對這部電影是帶著好奇的。
那一片土地上的風土人情,由於曾經了解得太少,總感覺充滿神秘。
看過之後,沒有震撼,沒有敬佩,也沒有憐憫,而是尊重。
透過《岡仁波齊》我看到了另一種生活。
看到他們真正面對磕長頭的這件事時是歡樂的,我會感覺一絲放心:他們生活的快樂就好。
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為信仰,他們更容易順應命運的安排,與世界和解。他們更少抱怨,而是踏實去行動。他們的世界似乎也更簡單,更容易獲取到快樂。
在那個地方,似乎有一種停滯的感覺,人們要求的和所求的似乎永遠很單純甚至近乎單調,他們最大的訴求是通過祈禱和虔誠的篤信來「實現」的。
反觀不甘心的我們,總要逆天而行,改變點什麼。
總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去體驗未曾見過的美景。
總要力爭上遊去向別人證明點什麼。但這兩種生活方式並沒有所謂的高下優劣。
這只是我們註定的出生地帶來的慣性。
然而,讓我思索的是,如果人類一直要的不夠多,那麼又談何發展?
我會希望這樣一群人可以生活得更好,得到更多生活上的便利,但這樣又會不會對他們的信仰造成一定程度的改變呢?
在變與不變之中,平衡點究竟在哪裡?
或許我們之所以不同就已經是上天的一種安排:有些人適合虔誠的許願按照最原本的狀態生活,有些人適合在紛擾的世界中闖出一條前進之路。
或許在藏民的一生中,長途跋涉去朝聖是一件嚮往的且必然要做的事,在外人眼中,卻有太多的難以置信和時而的驚呼。
或許還有些人會感覺到震感。
但在我看來其實大可不必。
他們與我們不過是兩種生活方式。
這山望向那山時,都會覺得高,但回歸到自己的生活里,其實要敬佩的都是自己。
我們從這裡望過去,看到他們的一路叩拜,用身體丈量土地的堅持;反過來他們望過來,看到我們在霧霾的都市每天伴隨早晚高峰的擁擠,去堅守自己的生活,也是不易。
兩者在本質上都是為自己的信仰所付出,那為何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一路上雖然艱辛卻歡樂一些呢?
我要感謝這部電影,讓我看到更多曾經並不了解的生活圖景。
一路上,我被他們的情緒感染著,感覺很快樂,很滿足。但我也同樣要提醒那些每次看到這樣的影片就產生了所謂的「震撼」,想帶著朝聖和洗禮的心去西藏的人:其實這旅行不過是你刷朋友圈或回來之後向他人吹噓的一個故事罷了。
當你的信仰並沒有達到如此純粹的時候,看似朝聖的行為,不過是為了玩,千萬不要扯任何品格塑造的借口。
如果真要追尋所謂的信仰,在紛繁世界中洗禮得更徹底。
所以,依舊是那句話:《岡仁波齊》看的很舒服,讓我了解到更多曾經不曾知曉的人和事,這是一種摒棄了固有想像的真切生活。感謝張楊導演將這份真實帶出來,讓我看到另一種圖景,比曾經稍稍更了解到他們,以及他們的生活。
推薦閱讀:
※《岡仁波齊》給都市人帶來什麼啟示?
※如何評價《岡仁波齊》的導演張揚?
※《岡仁波齊》給你帶來什麼思考?
※《岡仁波齊》:我們如何想像西藏?
※如何評價岡仁波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