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垓下之戰前韓信本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為何他放棄這個機會?

垓下之戰是決定楚漢戰爭勝負的一次決定性戰爭,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劉邦和項羽已經互相僵持了數年,儘管劉邦和項羽作戰屢次失敗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戰績,但是項羽在這數年之中也被劉邦消耗的差不多了。不過項羽和劉邦的僵持卻給了韓信很好的機會,正當項羽和劉邦僵持部下的時候韓信已經先後攻下了戰國時期趙燕齊三國的故地,這時的韓信手握雄兵數十萬其實力已足以和劉邦和項羽相抗衡了。

垓下之戰前韓信本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為何他放棄這個機會

我們說韓信當時儘管是名義上劉邦的手下,但是齊、趙等國都是韓信一手打下的而劉邦又被項羽纏住無法脫身。所以在當時韓信可以說已經又保持獨立的一種姿態了,我們從垓下之戰就可以看出。原來項羽由於在正面戰場上無法挫敗劉邦,後方又遭到彭越的騷擾導致糧草不繼,再加上拉攏韓信不成逐漸陷入了被動了局面。在公元前203年項羽無奈之下只得與劉邦和談並且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然而劉邦的謀士張良認為項羽敗局已定建議劉邦連同韓信彭越等人在垓下合圍項羽一舉殲滅楚國大軍。

垓下之戰前韓信本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為何他放棄這個機會

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在項羽退軍之時前去追擊楚軍,然後卻由於韓信和彭越的軍隊未出現在戰場上而被楚軍殺的大敗。韓信和彭越為什麼不能及時到達戰場呢?原來韓信和彭越都是裂土封王,所以這次軍事行動故意磨洋工以此為籌碼來脅迫劉邦。其實早在垓下戰爭之前韓信就曾得到了齊王的封號,在韓信平定齊國之後他以齊國剛經過戰亂必須立一個齊王來穩定形勢向劉邦請求封王,儘管劉邦不情願但是為了穩住韓信還是將韓信立為了齊王,不過這個齊王只是劉邦給韓信的一個名號而已,然而這次垓下之戰劉邦為了請動韓信助戰將劃陳地以東至海大片地區劃給了韓信為封地,這下韓信可就是真的實打實的裂土為王了。

那麼這裡有個問題是當時韓信已經佔據了齊國故地,而且垓下之戰前劉邦和項羽已經互相消耗的差不多了,韓信為何還要聽命於劉邦呢?他自己為何不自立為王然後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呢?

垓下之戰前韓信本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為何他放棄這個機會

首先這個問題在當時就有人向韓信提出過,這個人就是韓信手下的門客蒯通。蒯通分析韓信在劉邦手下雖然是臣子的身份但是卻功高震主,所以將來劉邦得了天下之後韓信必定不會有好下場。蒯通建議韓信整頓齊國的甲兵然後聯合燕趙地區雄踞一方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蒯通最後還指出韓信現在出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如果不果斷下定決心將來必定會招致大禍。

儘管韓信認為蒯通說的有道理,但是他還是以漢王對他有恩不忍背叛為由帶著齊國的軍隊前往垓下幫助劉邦殲滅了項羽。那麼韓信真的是出於對劉邦的感恩而不忍自立為王割據一方嗎?事實上我們看韓信對劉邦的確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畢竟他以前是一無所有的寒士,在為項羽效力時還備受冷落,後來在劉邦雖然經歷也很曲折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劉邦的賞識和重用。通過韓信的這些經歷來看他對劉邦肯定是存在一定的感恩之情的,但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這真的是韓信不背叛劉邦的主要原因嗎?

垓下之戰前韓信本可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為何他放棄這個機會

事實上我認為在當時韓信儘管有稱王的機會但是卻沒有稱王的實力,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當時韓信佔據著齊地他想稱齊王那肯定是能辦到的,但是一旦稱王韓信就是一個獨立的割據勢力了,要想穩定齊國韓信手下必須要有一套健全的文武班子。然而在當時我們看韓信手下顯然是沒有這樣的班底的,我們知道韓信打下齊 趙等國用的兵都是從劉邦這裡帶出的,而且韓信手下的將軍如曹參、灌嬰、靳歙等人都是劉邦的心腹將軍,這些人對韓信是談不上忠誠的,這就說明了如果韓信要造反他很難取得手下中下級將領的支持。再者韓信也沒有像張良蕭何那樣的人輔佐,他僅僅是在軍事上出眾是很難具備成為王者的條件。當時的韓信應該也明白他的處境所以他對於自己能割據一方稱王是缺乏信心的,這應該是他不敢背叛劉邦的真實原因。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中孫權什麼身份?
在亂世中,從梟雄的角度來講,毛澤東是不是比曹操更猛烈的存在?
易中天的三國觀點可信度有多高?
《三顧茅廬》中劉備為什麼會選擇諸葛亮?
新三國演義,空城計是第幾集?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