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麼時候?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築巢還在南枝頭。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飄蕩游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還有許多心裡話都不說了,只願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賞析動蕩歲月,相思離亂。背影,漸行漸遠;相思,緊緊相隨。直到天涯,直到永遠。衣帶漸寬,為伊消得人憔悴。「努力加餐飯」,多麼平常熟悉,又是多麼的溫馨的話語,告訴我們:愛,亘古不變。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江淹的《別賦》開篇即言:「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無獨有偶,《古詩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描寫的就是這令人黯然消魂的離愁別恨。
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讀起來卻如行雲流水,朗朗上口,腦海中浮現出千里送別,遊子漸行漸遠的畫面。未經雕琢而自工,詩情畫意,宛若天成。「與君生別離」,這是思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回憶,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壓抑不住發出的直白的呼喊。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遊子。
與君一別,音訊茫然:「相去萬餘里」。相隔萬里,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遊子離家萬里,以故鄉與思婦為天涯,所謂「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長」承上句而來,「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長」承「萬餘里」,指路途遙遠,關山迢遞。因此,「會面安可知」!當時戰爭頻仍,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
然而,別離愈久,會面愈難。詩人在極度思念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凡物都有眷戀鄉土的本性:「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兩句用比興手法,突如其來,效果遠比直說更強烈感人。表面上喻遠行君子,說明物尚有情,人豈無思的道理,同時兼暗喻思婦對遠行君子深婉的戀情和熱烈的相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正是這種心靈上無聲的呼喚,才越過千百年,贏得了人們的曠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嘆。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詩中已出現了兩次「相去」。第一次與「萬餘里」組合,指兩地相距之遠;第二次與「日已遠」組合,指夫妻別離時間之長。相隔萬里,日復一日,是忘記了當初旦旦誓約,還是為他鄉女子所迷惑,正如浮雲遮住了白日,使明凈的心靈蒙上了一片雲翳。「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詩人通過由思念引起的猜測疑慮心理「反言之」,思婦的相思之情才愈顯刻骨,愈顯深婉、含蓄,意味不盡。
猜測、懷疑,當然毫無結果;極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這就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老」,並非實指年齡,而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是說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紅顏老的遲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無益,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故詩最後說:「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至此,詩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結束了她相思離亂的歌唱。
有感第一次與這首詩不期而遇是在哥哥的書桌上。寒冬臘月,「晚來天欲雪」,十二歲的我百無聊賴中跑到哥哥房間,想找本書來消遣解悶。只見一本翻開的《昭明文選》倒扣在書桌上。好奇地拿起書,紅筆劃線的「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映入眼帘。
誰說這首詩只是表達了少婦思夫之情?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聚散無常,憑誰可以避免生離死別?常人如我,又怎能臨離別而不傷感惆悵?對於這首年代不明、作者不詳、字裡行間因指向模糊從而意蘊更加豐富的別離佳作,為何不能解讀為骨肉分離之苦,朋友闊絕之悲呢?、
也許是如今交通發達便捷了,也許是業已習慣了滿懷期待的在路上奔波,物理時空上的「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於成年後的我而言,早已不再成其為問題。但凡有心,抬腳就走,萬水千山只等閑。「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又有何可擔心憂慮的?果真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之念,「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絕對可以從紙上的空想一變成為可以實現的現實!更何況,愛我所愛,得其所哉!縱使「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也是心甘情願——「終不悔」。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一則
※王維的《山中送別》與一般的送別詩相比有哪些別出心裁的地方?
※七言?贊保定石磊冰河救人
※新月詩派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