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是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前面的答案中,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社會背景說得很到位了,我說說《鋼鐵》的文化和生活背景。


蘇俄曾有最優秀的作家和讀者群,蕭伯納、紀德、羅曼羅蘭、斯坦貝克等文學家,在踏上蘇聯的土地後,都對這個國家的文藝活躍度大為震驚:老百姓把讀書和欣賞話劇作為重要的生活內容,很多人都看文學作品,甚至自己本人的那些大部頭作品,在祖國不溫不火,在蘇聯反而讀者眾多……那裡的文學沃土,滋養出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文學方面的天賦。

奧斯特洛夫斯基生於西烏克蘭,雖是沙俄駐軍的後裔,但生活習慣上已經很烏克蘭化。在少年時代,儘管家中生活艱苦,後來參加革命活動,被捕、作戰、受重傷,卻一直沒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竟按時初中畢業。他喜好文藝,愛讀烏克蘭詩人舍普琴科的詩集,愛看烏文的歷史書籍。《鋼鐵》中有一個小情節,一個小市民為了左右逢源,在家中擺上舍普琴科的畫像,因為這個詩人是紅軍和民族主義武裝都接受的人物。《鋼鐵》在描述第聶伯河的狀景時,也引用果戈里的文句,而果戈里是在烏克蘭生活的俄語作家。從小說中就能看到俄烏文化的積澱。


從19世紀末,沙俄的統治日趨沒落,各種變革思想趨於活躍。俄國民粹派運動曾是革命的符號,是一種注重民間、注重底層的民主潮流,與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淵源極深。對保爾影響極大的《牛虻》,其作者愛爾蘭作家伏尼契的精神導師是俄國的激進民粹派領導人,書中亞瑟的思想帶著一股「民粹風」,而冬妮婭翻閱的安德烈耶夫的《薩什卡日古廖夫》也是描寫民粹派武裝革命,但有更多的自由化傾向。《鋼鐵》中保爾和冬妮婭的最終分離,雖是作者的親身情感經歷,卻有著一種社會隱喻,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即使曾經先進,即使曾與社會主義攜手,在新的時代也終會淘汰並消失。

新革命的特點,是平等和集體主義。《鋼鐵》中控訴帶來階級不平等、民族不平等和性別不平等的制度和習慣。築路則是用集體主義走出絕境的最佳事實注釋,小說中保爾重殘離隊,仍是從集體中找到了力量和出路。


奧斯特洛夫斯基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付出一生,看到社會主義取得驚人的成就,也見到陰暗面。革命中混入了獸性殺戮,《鋼鐵》中有所揭露,並強調「不能給紅旗沾上污點」。他曾與迅速滋長的官僚主義鬥爭,在小說中也是火藥味十足。革命內部因道路不同出現分派,他曾經的同志和友人普林,因丈夫加入托派導致家庭破裂,奧斯特洛夫斯基也因此糾結並承受人生痛苦,小說中杜巴瓦是非反面托派最好的文學形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剛出版時,雖然蘇聯的文學會議上把這部作品掛上了號,很長時間沒有得到文化評論界的批評意見。當時拉普(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已經結束了一場失敗的嘗試,即大規模培訓和鼓勵工人青年進行文學創作,這次嘗試違背了文學規律,「把文學與生活,文學與革命的關係庸俗化,把文學的積極性簡單化」,還忽視了文化素養需要長期培養的過程,耗費大量資源,只得到一批拙劣的作品,受到中央的嚴厲批評,很多人已成了驚弓之鳥,當面對同樣出身底層、沒有專門文學培訓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時,即使有眼力,也沒有擔當了。


1935年,真理報《勇敢》一文介紹了奧斯特洛夫斯基,使被冷落的作家為大眾所知。但通訊把奧斯特洛夫斯基看成活著的保爾柯察金,成了一個「社會主義英雄「造神運動的開端,對《鋼鐵》回到文學本身的文學批評卻從未成為過主流,這並非奧斯特洛夫斯基真正想要的。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皇的黑暗統治結束了,無產階級專政政權建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嚴峻的任務:對內摧毀舊的國家機器,鎮壓反革命勢力,積極開展經濟建設;對外抗擊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保衛新政權。這部小說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可謂是蘇聯革命建設的偉大史詩。

俄國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是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於沙俄統治末期,由於生活在社會底層,他目睹了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種種暴行,親身遭遇過不公平的對待,這一切在未來作家心中埋下了階級仇恨的種子。

俄國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是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十月革命後,年輕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青團,參加了國內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隨後又加入了共產黨,更加忘我地工作。當時,許多堅定的布爾什維克都以鋼鐵般的意志和極高的政治熱情投入繁重艱苦的工作中,顧不上自己的家庭,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正如作者所說,他要把這本書獻給「熱愛生命、熱愛鬥爭、熱愛為建設一個全新、迥異、最好的世界而工作的人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



推薦閱讀:

【名著】評價普希金的《黑桃皇后》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作品有什麼共通點嗎?
叔本華帶你犯喪之《論世間苦難》
馬克斯布洛斯與卡夫卡有什麼關係?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