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山大地震」有哪些救援故事?

接到通知立即趕赴「戰場」61歲的曹紅芬已退休在家,時常也會給家人講起40年前自己在唐山大地震災區救援的往事。1976年,21歲的曹紅芬在石家莊地區醫院(現石家莊市第二醫院)的手術室擔任護士長,「7月28日早晨一上班,我接到醫院的緊急通知,讓我們準備好醫療器械,準備出發。」曹紅芬對當年的細節記憶清晰,當時醫院只說是緊急任務,至於什麼任務、去哪兒、去多長時間……都一概不知道。「準備好器械後,我們第一批大概10個人開著一輛救護車就往唐山趕,下午3點多,我們到達唐山。」曹紅芬說,當時的通知是讓到唐山地區衛生局報道,到達現場後,他們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城市和滿地的傷員,根本找不到唐山地區衛生局。「在如廢墟般的唐山災區,我和同事們也沒有時間感傷流淚,想到的就是馬上救人。」曹紅芬說,她和同事在唐山文化宮找到一塊空地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救護工作中。王玉民,生於1936年。1976年,任石家莊地區衛生局醫政科科長,唐山大地震後,組織、調度石家莊地區醫療隊伍支援災區、接收傷病員。「上午9點,我們得知唐山發生了地震,地震的具體情況並不清楚,上級指示迅速組織醫療隊趕往災區。為了爭取時間,第一批人員從地、市醫療單位中抽選。

「唐山大地震」有哪些救援故事

作為醫務工作者,我們更清楚,醫療隊早走一分鐘,危重病人的生命就可能被挽救。到上午11時20分,首批第一組便出發了,第二組下午3點出發。」王玉民介紹說。接下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醫護人員也陸續出發,從接到任務到第四批醫療隊派出只用了27個小時,派出了600多名醫務人員。王玉民說,醫療隊之所以能夠這樣迅速地出發,是因為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抽調的每一名醫務工作者都沒有怨言,要求啥時走就能啥時走。同時,糧食、商業、運輸等多個部門也不講條件,只要有要求,都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滿足,送醫療隊去唐山時,市內的公交車都用上了。「我們都是接到任務,直接從單位出發的。那時候,通訊條件不太好,家裡人根本都不知道。」今年81歲的杜長義曾是石家莊市第一醫院檢驗科主任,當年,正在參加集訓的他接到救援任務後,來不及通知家人,直接從單位趕赴唐山。艱苦條件下全心投入救援回憶起唐山抗震救災,作為當年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批醫療隊成員的景進興非常激動。「我們接到抗震救災的通知後,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都積極報名要求參加。」景進興說,當天上午10點鐘,一個由科室領導和醫生骨幹、技術尖子、黨員幹部組成的30多人的醫療隊,火速趕往震區。「1976年,我們的國力還不夠強大,物資匱乏,救災難度是現在的人無法想像的。」景進興說,當時,他們帶去的兩個帳篷根本不夠用,後來,他們就地搭建了幾個席棚,在席棚下面進行救援。「當時,下著雨,席棚也漏雨。消毒的酒精沒有了,我們就用行醫戰備的小鍋進行高壓消毒。骨折的病人太多,夾板也不夠用了,我們就從廢墟里取材,找些木棍用來固定……當時的條件確實非常艱苦,但沒有一個人有怨言,大家都積極想辦法應對,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印象特別深的是,我和同事當時喝的第一口水是泥水,當時實在太渴了,還得保證救援工作的進行,我們顧不上那麼多,看到路邊流下來的泥水,就捧起來喝了兩口。」曹紅芬說,還有一件印象特別深的事,是在往石家莊運送傷員的途中,一位傷員情況緊急,她立即口對口地進行人工呼吸。「當時,飛機上的機組人員都讚歎我的行為。作為醫護人員,我必須這樣做。」王玉民介紹說,艱苦可以克服,但由於條件的限制,許多傷病員的治療受到限制,這是醫療隊隊員們無法接受的。他們便想盡辦法,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治療,挽救傷病員。由於傷員人數眾多,患尿瀦留的病人也多,尿道管不夠用了,無極醫療隊的一名隊員想到了一個好法子:將電線管裡面的絲抽出來,再把頭上的部位打磨好、消毒,就成了當時的「尿道管」,這一辦法在當時被廣泛採用。

「唐山大地震」有哪些救援故事

心裡只有病人完全不知疲憊「傷員人數眾多,都需要進行治療,到唐山的前三天,我都沒有休息,心思都放在救治上,完全不知道疲倦。」景進興說,前幾天,他們忙著醫治傷員,和他一起的很多醫護人員也都沒有休息。時任解放軍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的陳建源也是參與唐山抗震救援的一名醫護人員。「震災讓很多人心裡幾近崩潰,許多人都沉浸在喪失親人的悲痛之中,倖存者輕生現象時有發生。」陳建源回憶說,7月30日上午,他們接到消息,有4名村民喝了毒藥,其中3名昏迷不醒。他帶領幾名醫生急忙趕赴現場,對中毒患者進行洗胃治療,其中一名輕度中毒患者死活不肯接受治療,他們就一邊進行心理疏導,一邊進行治療。「當時,災區停水停電,生活、居住環境極差,也沒有現在的化驗條件。我們給患者進行洗胃,完全靠的就是臨床經驗。經過一天一夜的治療,4名輕生患者終於轉危為安。」陳建源說,搶救過程中,大家都在忙碌,根本顧不上吃飯。剛搶救完中毒患者,陳建源又接到緊急出診通知:強大的地震波把一個人從5樓拋了下來,樹枝刺進他的一條腿,他懷孕6個月的妻子順著樓梯從5樓滾到了1樓,出現大出血流產癥狀。幸好搶救及時,這對夫婦保住了性命。「一名5歲的小男孩急性腦炎,生命垂危……」就這樣,一個病人接著一個病人,陳建源連續三天三夜沒有合眼。由於水土不適應和高強度工作,陳建源也出現了拉肚子、發燒的癥狀,但他硬是撐著堅守在一線,直到自己負責的病人病情解除。陳建源說,他們的故事只不過是石家莊乃至全國救援人員的縮影。40年了,傷痛無法被磨平,然而面對災難時赴災區救援人員所展現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得到了永恆的傳承。40年前,那場曠世災難帶走了唐山24萬人的生命,16萬人重傷。大地震發生後,大批解放軍戰士、醫護人員、幹部群眾在第一時間從全國各地趕赴唐山,與唐山人民患難與共、守望相助。位於我市的多家醫院也在第一時間組成醫療隊趕赴災區救援。

「唐山大地震」有哪些救援故事



推薦閱讀:

唐山大地震震後還存在「秩序」嗎?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最終的死難者人數是多少?
《唐山大地震》有何看點?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底有多可怕?
張子楓以後的資源發展是怎麼樣的?

TAG:唐山大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