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王室可以和平民結婚?
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轉變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傳統對時代的妥協。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傳統的、等級制的存在,那麼從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確實標誌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個人認為,王室和平民通婚不能簡單看成是王權衰落的表現,應該把它放到歷史中看,看成是君主制發展變化的產物;當然,如果是以傳統、前現代的眼光看待「王權」,那這種王權的確是衰落了,王室和平民通婚可以看成這種衰落的標誌。
統治者聯姻的意義第一,在等級制社會,社會地位高的群體要通過婚姻維護和拓展自己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通過婚姻結交盟友、兼并土地;第二,上流社會圍繞等級形成階級意識、身份認同和優越感,不和中下階層發生交往。
首先,歐洲的宗室(ruling houses,即統治者家族,不一定是國王的家族)之間通婚,並不是天經地義的,本身也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世紀,歐洲在政治上實行封建的等級君主制,各級封建領主即便互相存在封君封臣關係也都被視為君主,是同一個社會階層的成員,他們的家族之間聯姻不是貴賤通婚。從15世紀中後期開始,歐洲進入主權國家時期,君主是一塊土地的主權者、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各級貴族要麼變成君主(如勃蘭登堡選侯變成普魯士國王),要麼變成君主的臣民,不再和君主處於平等地位;君主家族只有和另一國君主家族聯姻才是平等者之間通婚,貴賤通婚的概念開始進入法律,宗室成員通婚成為主流甚至是絕對規範。
君主制在歐洲遭到重大挫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之後,君主制在歐洲遭到重大挫敗,德國、俄國、奧匈等國的君主制被推翻,從這時起,宗室聯姻開始迅速衰退,直至二戰後逐漸絕跡。在這個時期,上面所述的傳統上聯姻的兩種意義不復存在:第一,各國君主要麼被推翻,要麼在君主立憲制之下成為虛位元首,不再佔據大量的政治經濟資源,他們之間聯姻對於維持和拓展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不再具有意義;第二,平等成為主流思潮,各國的王室無法再居高臨下地對待本國臣民,把他們看成低於自己、不能社交的存在。另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隨著民主化和大眾政治的發展,民族主義思潮否定了過去泛歐洲的「君主大家庭」概念,各國民眾越來越不能接受本國君主的配偶是外國人;於是各國宗室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一種「民族主義轉向」,告別了過去的泛歐主義傳統,對自己進行了民族化、本土化改造,而選擇和本國人結婚就是重要一步。
因此,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轉變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傳統對時代的妥協。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傳統的、等級制的存在,那麼從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確實標誌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以上是外部視角、客觀視角。我還想補充一個內部視角、主觀視角,也就是王室成員選擇配偶時個人的主觀意願。人們經常把王室成員的婚姻看成一種規範或習俗的產物,卻忽略了王室成員本人的意願可能發揮了多大作用。我認為,現代王室成員和平民結婚,的確是時代發展、習俗變化的產物,但同樣也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王室成員自己越來越能接受、越發願意選擇和平民結婚。
通俗地講,大家說結婚要「門當戶對」,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社會文化方面的規範,但你可能也會覺得和與自己類似的人一起生活才舒服。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平等化的結果是,即使在保留君主制、貴族制的國家,比如英國,這些傳統的等級社會精英的社交範圍也在空前擴大,他們和平民百姓的社交距離大大拉近,也就有了談情說愛、談婚論嫁的可能,而這在19世紀以前的歐洲是難以想像的。
具體拿英國王室來說,一戰以前,王室成員基本認為,只有歐洲其他宗室的成員才是結婚對象;英國國內的一干大貴族在財富方面可以傲視來自德意志小君主國的阿爾伯特王子,但後者擁有前者沒有的可以和維多利亞女王結婚的身份。一戰以後,宗室聯姻退出歷史舞台,英國的王室成員開始普遍選擇和英國貴族家庭的成員結婚,因為長期以來,英國王室在國內、在家庭內部的生活方式和英國的貴族具有高度相似性(對賽馬等上流社交活動的參與,對鄉村生活的熱愛等等),他們傳統上就一直在一起社交,對彼此的相處感到舒服;所以,王室成員在放棄宗室聯姻後,可以非常自然地選擇和英國的貴族聯姻——在1936年喬治五世去世時,他五個成年子女中的三個都選擇了這種婚姻:約克公爵阿爾伯特王子娶斯特拉思莫爾伯爵的女兒(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王后),瑪麗公主嫁給哈伍德伯爵的兒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娶巴克盧公爵的女兒,這三樁婚姻都得到他們父親和整個上流社會的支持和認同,而愛德華八世拒絕類似的婚姻、選擇離過婚的美國女子辛普森夫人的行為就被視為不可接受的離經叛道。
1947年,伊麗莎白公主(伊麗莎白二世)嫁給菲利普親王,實際上不是典型的舊式王室聯姻,因為菲利普雖是希臘王室成員,但在嬰兒時就被父母帶到英國定居,後來在舅舅蒙巴頓勛爵的照料下長大,成長經歷和生活方式基本是英國貴族式的;公主嫁給他,不是因為他是希臘王子,而是因為公主的社交圈十分狹窄,他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認識了彼此然後相愛。這不是典型的王室聯姻,而更像是當時英國佔主流的王室和貴族通婚,和女王父母的婚姻類似。
1981年,查爾斯王子娶斯潘塞伯爵的女兒黛安娜,也是因為他們同樣作為上流社會的成員,得以在同一個圈子交往,查爾斯認為他們會有共同語言。但是,這場婚姻成了王室-貴族通婚的最後一例,原因是,二戰後的社會狀況又發生了極大變化:貴族作為一個自成體系的社會階層逐漸消失、融入平民,而黛安娜就是這個過程的產物——她雖然是伯爵的女兒,但幾乎沒有繼承任何老式的貴族家庭傳統、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性情十分平民化、城市化。
黛安娜和老派保守的查爾斯以及王室其他成員格格不入,但是,她通過對自己兩個兒子的言傳身教,在個人婚姻失敗的同時,非常成功地改造了王室的氣質,塑造了王室的未來,讓英國王室在威廉和哈里一代實現了「平民化轉向」,連貴族式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也放棄了。這就是為什麼威廉會選擇平民凱特作為結婚對象:此時,貴族作為一個獨特階層在英國也已經消失,而威廉作為王室的新一代,發現自己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和大學同學凱特沒有本質差別,談情說愛和談婚論嫁也就不成問題了。
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王室和平民通婚的問題,既要從政治和社會層面觀察,理解為傳統王室理念的衰敗和王室自我轉型變革的產物,也要看成王室成員個人觀念的變化和個人婚戀選擇的結果。
王室和平民通婚不能簡單看成是王權衰落的表現,應該把它放到歷史中看,看成是君主制發展變化的產物;當然,如果是以傳統、前現代的眼光看待「王權」,那這種王權的確是衰落了,王室和平民通婚可以看成這種衰落的標誌。
統治者聯姻的意義
統治者聯姻的意義:第一,在等級制社會,社會地位高的群體要通過婚姻維護和拓展自己的地位、權力和財富,比如通過婚姻結交盟友、兼并土地;
第二,上流社會圍繞等級形成階級意識、身份認同和優越感,不和中下階層發生交往。
首先,歐洲的宗室(ruling houses,即統治者家族,不一定是國王的家族)之間通婚,並不是天經地義的,本身也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世紀,歐洲在政治上實行封建的等級君主制,各級封建領主即便互相存在封君封臣關係也都被視為君主,是同一個社會階層的成員,他們的家族之間聯姻不是貴賤通婚。
從15世紀中後期開始,歐洲進入主權國家時期,君主是一塊土地的主權者、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各級貴族要麼變成君主(如勃蘭登堡選侯變成普魯士國王),要麼變成君主的臣民,不再和君主處於平等地位;君主家族只有和另一國君主家族聯姻才是平等者之間通婚,貴賤通婚的概念開始進入法律,宗室成員通婚成為主流甚至是絕對規範。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之後,君主制在歐洲遭到重大挫敗,德國、俄國、奧匈等國的君主制被推翻,從這時起,宗室聯姻開始迅速衰退,直至二戰後逐漸絕跡。
傳統上聯姻不復存在在這個時期,上面所述的傳統上聯姻的兩種意義不復存在:第一,各國君主要麼被推翻,要麼在君主立憲制之下成為虛位元首,不再佔據大量的政治經濟資源,他們之間聯姻對於維持和拓展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不再具有意義;
第二,平等成為主流思潮,各國的王室無法再居高臨下地對待本國臣民,把他們看成低於自己、不能社交的存在。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隨著民主化和大眾政治的發展,民族主義思潮否定了過去泛歐洲的「君主大家庭」概念,各國民眾越來越不能接受本國君主的配偶是外國人;
於是各國宗室也在這一時期發生了一種「民族主義轉向」,告別了過去的泛歐主義傳統,對自己進行了民族化、本土化改造,而選擇和本國人結婚就是重要一步。
因此,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轉變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傳統對時代的妥協。
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傳統的、等級制的存在,那麼從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確實標誌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王室成員本人的意願人們經常把王室成員的婚姻看成一種規範或習俗的產物,卻忽略了王室成員本人的意願可能發揮了多大作用。
現代王室成員和平民結婚,的確是時代發展、習俗變化的產物,但同樣也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王室成員自己越來越能接受、越發願意選擇和平民結婚。
通俗地講,大家說結婚要「門當戶對」,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社會文化方面的規範,但你可能也會覺得和與自己類似的人一起生活才舒服。
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平等化的結果是,即使在保留君主制、貴族制的國家,比如英國,這些傳統的等級社會精英的社交範圍也在空前擴大,他們和平民百姓的社交距離大大拉近,也就有了談情說愛、談婚論嫁的可能,而這在19世紀以前的歐洲是難以想像的。
具體拿英國王室來說,一戰以前,王室成員基本認為,只有歐洲其他宗室的成員才是結婚對象;英國國內的一干大貴族在財富方面可以傲視來自德意志小君主國的阿爾伯特王子,但後者擁有前者沒有的可以和維多利亞女王結婚的身份。
貴族作為一個獨特階層在英國也已經消失,而威廉作為王室的新一代,發現自己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和大學同學凱特沒有本質差別,談情說愛和談婚論嫁也就不成問題了。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王室和平民通婚的問題,既要從政治和社會層面觀察,理解為傳統王室理念的衰敗和王室自我轉型變革的產物,也要看成王室成員個人觀念的變化和個人婚戀選擇的結果。
首先,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的婚配,標準並不高,他們之後還有兩對規格更高的,而且都和目前是共和國的希臘有關,一會兒說。
菲利普親王的爸比是丹麥和希臘王子,老四,爺爺曾經是丹麥王子,被選去做了希臘國王,親王的太爺爺,也就是丹麥老國王,當時看到了巴爾幹半島局勢動蕩,所以保留了去希臘那一支的丹麥王室成員身份,為了就是給子孫多留一條路。
所以菲利普親王屬於當時希臘王室的邊緣成員,且和還是公主的女王結婚時,希臘已經共和了。而女王本人,媽咪不是王族,就是媽咪的爸比不是王。目前歐洲王室,血統最正的,是丹麥女王,40年出生,其次是西班牙新國王,68年出生。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王位是爸比給的,媽咪是直系公主,也就是外公也是國王,瑞典老國王,她的外公是現瑞典國王的爺爺。
她有個著名兒媳,港產王妃文雅麗。但是女王的爸比和媽咪結婚,顯然在伊麗莎白和菲利普之前,不是上文提到的。西班牙新國王費利佩六世,插播一下,他年輕時江湖人稱行走著的荷爾蒙。他王位爸比給的,媽咪索菲亞王后也是直系公主,就是說外公也是國王,希臘國王。除此以外,歐洲王室再沒有如此純的血統了。前文高規格婚禮,說的是他爸比。費利佩六世的爸比胡安卡洛斯一世的爺爺是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王室在他這裡,斷了。
阿方索的兒子們以為王室沒了,大多和平民結婚了,只有費利佩六世的爺爺,未和平民通婚而保有了王室繼承權。所以當弗朗哥決定自己掛了之後恢復西班牙王室,這一隻成了唯一的可能。胡安在還是個孩紙的情況下,就被弗朗哥當作國王培養,他和當時希臘國王長女,也就是索菲亞結婚,在伊麗莎白和菲利普之後,這個規格比伊麗莎白和菲利普高。
另一個高規格,是索菲亞的弟弟,希臘末代國王,他在索菲亞結婚兩年後,娶了丹麥三公主,就是上文瑪格麗特二世的親妹妹。所以,如果希臘不共和,末代王儲也會成為一個血統很正點的王。不過即使共和了,末代王儲也是有丹麥女王大姨,西班牙王后姑媽,未來丹麥國王表親,西班牙國王表親的男人,想想就可怕,哈哈再說,為啥和平民通婚。四個理由吧,首先,王族越來越少,不好聯了。
尤其一戰幹掉好幾個,包括當年權傾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嘿嘿,插播,我學過西班牙語,凡和西班牙有聯繫的,都略知一二,但我真的是個工科狗。再者,大家都是親戚,還是別醬了,畢竟近親不好嘛,插播,參見哈布斯堡家族將西班牙和奧地利分家後,兩支不斷通婚,最後西班牙分支絕後的案例。第三,王室只是吉祥物了,不需要聯姻鞏固政權了。最後,王室和平民結婚,也是親民的行為,有助於提高王室聲譽,讓他們繼續做吉祥物,何樂而不為呢
王室的每一場婚禮,每一對新人都曾是民眾心目中美麗的童話,正如「Royal Family」所暗示的那樣,王室既被期望要有貴氣、也要像一個家庭的樣。他們被譽為「寶座上的家庭」。英國民眾期待著王室家庭能成為人民的家庭的楷模,和諧、幸福、美滿,在民眾心目中他們除了有著尊貴的血統,更是英國人心目中「第一家庭」,可以說本著這個意義來舉辦婚禮,王室也是可以和平民結婚的!
下面我就說一下,應該王室與平民的兩次婚禮,以此來證明王室與平民婚禮的可行性,而且都是非常的幸福的婚禮:約克公爵和伊麗莎白,平民女子第一次嫁入王室。
喬治五世的二兒子約克公爵不止一次向伊麗莎白求過婚,由於對皇室生活的重擔感到恐懼,伊麗莎白曾幾次斷然拒絕,直到1923年終於答應他。他們的結合在當時是個轟動,因為伊麗莎白是一個平民,而按照習俗,皇室成員只能與其他王子或者公主結婚。喬治能夠選擇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皇室在制度上的一些改變。
威廉王子和凱特-米德爾頓的愛情長跑。
迄今為止,他們已經斷斷續續的相戀了8年,威廉王子和凱特-米德爾頓兩人相識於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於2003年開始交往。中間曾在威廉進入空軍時代分手過,2008年凱特出現在了威廉王子的空軍畢業典禮上。英國人賦予這位「天使」一個可愛的名字「有耐心的凱特」。
總結:王室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需要傳宗接代的,這個婚姻也是需要有感情基礎的,可以看出,王室的婚禮基本是以一個「幸福、和諧」為主題的!
自古以來,歐洲的王室都是強強聯手,結婚都是要娶,或者嫁給有名望的貴族。但是到了現代,雖說英國保留了他們的王室,可是貴族理念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嚴重,王室與平民結婚的事情已經變成老生常談。
現代的英國王室已經只有虛名,沒有實權,如果把王室與平民通婚看做是王權衰落的表現,我認為這是錯誤的看法。如今的英國王室能夠與平民通婚,實際上英國政治發展變化的產物。過去的貴族聯姻其實是中世紀等級君主制的直接表現之一。各級封建領主即便存在封臣關係,他們也屬於同一個社會階層,所以君臣之間通婚並不存在貴賤。
到了16世紀中後期,君主成為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各級貴族與君主之間不再是平等地位。君主家族也只能和另一君主家族聯姻才算平等,這樣一來,貴賤通婚的概念開始進入法律,宗室成員通婚成為主流甚至是絕對規範。
到了現代,所謂的貴族家族已經越來越少,在實權被限制以後,英國王室雖然還保持之前的貴族地位,但是實則上在追求人人平等的當今社會裡,他們與普通的名人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世人對於英國王室家族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緬懷,他們身上存留著英國曾經的輝煌年代,所以也得到了大眾的支持與尊敬。
從黛安娜王妃這一平民王妃開始,英國皇室目前已經有了第二位平民王妃凱特,而隨著哈利王子的訂婚消息的放出,也許明年英國即將迎來第三位平民王妃。英國王室選擇與平民通婚,一是順應了現代的發展,二是這樣的做法,也使得王室與普通群眾的關係更加貼近,只看黛安娜就知道了,她當初受到了多少英國市民的喜愛。即使不幸去世,也把倩影深深的烙在了人民的心中。
所以英國王室與平民通婚,不是不可以的。只是長久以來的歷史中,王室地位高於平民,所以通婚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制度和傳統習俗。在政治開明的當今社會,可以自由戀愛,即便是王室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選擇自己最愛的人結婚,既然如此,那那個人是平民又如何呢?
王室和平民通婚主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甚至是王室自我改造、自我轉變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傳統對時代的妥協。因此,如果把君主制看成傳統的、等級制的存在,那麼從宗室通婚到和平民通婚,確實標誌著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君主制衰落了。
聯姻的例子
1363年,挪威國王哈康六世與丹麥公主瑪格麗特結婚。直接導致了挪威主權和獨立的喪失。1397年,在丹麥登基稱王的瑪格麗特把三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聯在了一起。著名的「卡爾馬聯盟」成立,挪威和瑞典淪為丹麥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民族國家意識興起之前的近代以前,歐洲民眾看各國王室之間的聯姻是事不關己,抄著手看,一會宣布要向這個國王交稅一會向那個國王交稅,跟誰繳稅不是吃飯。但民族國家意識興起之後,各國民眾開始極力監督本國王室跟別國聯姻是否會「喪權失地」的問題了。你的家事不再是你的家事,而是天下人的事。
所以,各國王室跟平民結婚,才不會有喪權失地的風險。個人選擇的結果人們經常把王室成員的婚姻看成一種規範或習俗的產物,卻忽略了王室成員本人的意願可能發揮了多大作用。我認為,現代王室成員和平民結婚,的確是時代發展、習俗變化的產物,但同樣也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王室成員自己越來越能接受、越發願意選擇和平民結婚。
王室和平民通婚不能簡單看成是王權衰落的表現,應該把它放到歷史中看,看成是君主制發展變化的產物;當然,如果是以傳統、前現代的眼光看待「王權」,那這種王權的確是衰落了,王室和平民通婚可以看成這種衰落的標誌。
英國王室可以和平民結婚,就在2016年挪威皇室宣布公主路易斯和丈夫貝恩結束了長達 14 年的婚姻。即使是在社會風氣平等寬容的挪威,皇室的婚戀風波還是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這段並不門當戶對的婚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爭議。
公主當年下嫁曾經做過酒吧男招待的平民作家貝恩,已讓人大跌眼鏡,而這個貝恩還因其粗鄙浪蕩的言行而出名,曾經在電視節目上公然討論吸食毒品的經歷。
一段不太完美的現實「灰王子」的故事落幕,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頗為低調的北歐皇室,和這些年來愈演愈烈的皇室平民化。
北歐的挪威、丹麥和瑞典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都有作為國家形象和代表但不執實權的皇室家庭。此次離婚的挪威公主還不算是北歐皇室婚戀的狗血代表,公主的弟弟挪威王子哈康王儲就迎娶了頗受爭議的平民王儲妃,這個王儲妃不但出身卑微,受教育程度不高,並且結婚時已是個未婚媽媽,而孩子的生父據說還是個癮君子。要挪威人民接受這個未來的王后,也是費了不少勁。
總結可見北歐皇室的平民化從上一輩就已經開始了。不同的是,瑞典西爾維婭王后端莊優雅幾乎毫無污點可尋;挪威宋雅王后因其平民出身,足足等了好多年才與國王修成正果。相比起來,年輕一代的皇室成員的婚戀自由度有了著實的增長,即使是稍顯離經叛道的決定也不再會受到來自內外的萬般阻撓。曾經的「藍血貴族」也隨著時代的車輪走下了神壇。
英國王室就像是一尊時尚而古老的花瓶,人們對它充滿了無限的嚮往,對英國王室最嚮往的應該說是美國了,英國王室的宮廷文化對許多美國人有相當的吸引力,曾有報道說,美國俄亥俄州一個小鎮上在婚禮當天也上演了「王室婚禮派對」,參加者雖然只是在半夜裡觀看電視轉播,但卻是盛裝打扮,猶如親身參加這一盛典一樣。
美國人對英國王室事件的高度興趣已經形成了一種大眾文化現象,與中國這種看熱鬧不同的是,因為美國與英國之間曾有過的特殊歷史淵源關係,很多美國民眾對於英國王室的有著一種若即若離的感情,他們羨慕英國王室代表的那種具有傳統的優雅文化,美國人越是自己沒有這樣的文化傳統,就越是對它抱有一種神秘的好奇。近年來,英國王室的醜聞和麻煩不斷,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反倒增加了他們對這個王室的可認同感。就像對他們自己的人生一樣,美國人對英國王室並不抱道德完美主義。
英國皇家婚禮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現象,幾十年遇一次。當傳統在別的國家消失和斷裂時,只有英國很好地保持和延續著皇家傳統,能讓人們看到過去的某些蹤影。那些只有在電影中看到的皇家裝束,那些頭戴鎧甲的皇家騎兵衛隊,那些鏡頭中一一閃現的古典建築,那些婚典禮儀、結婚誓言、教堂唱詩班、敞篷馬車、陽台之吻,通過這場婚禮無疑將帶動英國經濟發展,無論是低迷的旅遊業還是英國企業的海外競爭力,都將是一擊強心劑,估計也將會拉動英國留學市場的發展。
儘管不斷有人提出王室消耗費用過高要求廢除君主制,但很少有人響應,究其原因還是在於英國王室具備的適應社會變化的超強本領。
隨著時代發展英國王室可以和平民發展了
27日,英國哈里王子與美國女演員梅根 馬克爾(Meghan Markle)在倫敦宣布訂婚,兩人預計在2018年春天舉行婚禮,婚後將居住在肯辛頓宮。英國《鏡報》11月27日盤點了英國王室近百年來的主要婚禮,從1923年艾伯特 弗雷德里克 亞瑟 喬治 溫莎(即後來的喬治六世國王)與伊麗莎白(即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母親)的婚禮,到1947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婚禮,再到查爾斯王子的兩次婚禮,最後到威廉王子迎娶凱特王妃,以及哈里王子與梅根訂婚,每場婚禮無不盛大喜慶,舉世矚目。
從黛安娜王妃這一平民王妃開始,英國皇室目前已經有了第二位平民王妃凱特,而隨著哈利王子的訂婚消息的放出,也許明年英國即將迎來第三位平民王妃。英國王室選擇與平民通婚,一是順應了現代的發展,二是這樣的做法,也使得王室與普通群眾的關係更加貼近。英國皇家婚禮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現象,幾十年遇一次。當傳統在別的國家消失和斷裂時,只有英國很好地保持和延續著皇家傳統,能讓人們看到過去的某些蹤影。那些只有在電影中看到的皇家裝束,那些頭戴鎧甲的皇家騎兵衛隊。
時代的發展已經衝破了傳統的世俗更加了注重人文思想,解開了許多束縛。
推薦閱讀:
※西班牙里斯本點亮聖誕樹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26,米特福德一家的悲喜劇
※英聯邦國家維斯特敏斯特系統簡介
※十七歲的新娘
※8,軟性獨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