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中醫與宇宙時空

楔子

春秋時期,《文子·自然》記載:往古來今謂之宇,天地上下謂之宙。《屍子》記載: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戰國時期,《莊子·庚桑楚》記載:有實而無外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指出空間無定處可求,時間無始無終。唐初訓古學家陸德明引用此篇編撰《莊子音義》時解釋: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

西漢,淮南王劉安與門客共著的《淮南子·原道訓》中記載:神托於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總。東漢經學家高誘在《淮南子集釋》中註解此文:宇宙,喻天地。總,合也。又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

南朝劉峻著《世說新語》,唐朝楊倞著《荀子注》時亦引用春秋古說: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總而言之對古易學進行過深入研究的飽學之士均認為,華夏傳說中育化萬物的天地不是頭頂與腳下那麼簡單,而是空間與時間。我們的講述便從這個看似荒謬的觀點開始。

正文一(易經、中醫與宇宙時空)

中華神話傳說中宇宙時空(天地)由盤古氏的身軀所化……以現代人務實的科學眼光分析這段荒謬的神話傳說,是否存在這樣一種理解可能——太陽系只是宏觀無比龐大的一枚原子,而整個時空宇宙也只是某人的身軀?如果您看過科教紀錄片《從十億光年到一飛米》,此猜測不是沒有可能成立。中醫正是基於此種理論認識,將人體視作天地育化,陰陽二氣所生(由時間與空間構成),秉承『陰根於陽,陽根於陰』的中基理論治病養生,以期人體內的陰陽二氣,時間與空間,始終處在均衡恰如其分的合適比例,謂之『陰陽調和百病消』。

眾所周知,易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醫聖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何以為太醫』。那麼易學與醫學、天文學具有何種關聯?如果您將宇宙視作人體,又將時間與空間視作中醫理論中提出的,存在於人體內的神秘的陰陽二氣,那隻需經過極為簡單的天文參數運算便可證實中醫理論『陰根於陽,陽根於陰』。

首先,《周易》中卦的次序由下至上分為六爻,而每爻的陰陽歸屬由六、九來表示,如初爻為陽爻,則稱初九;如初爻為陰爻,則稱初六。以此類推。

『陰根於陽,陽根於陰』是說,陰的轉化根基是陽,陽的轉化根基是陰,即中國人耳熟能詳太極育化規則,陰陽互根。但在具體的天文與數學運算中『陰根於陽』指,時間參數轉化為空間參數的運算過程中以陽九為分母,陰六為分子,形成九分之六次方,陰轉陽的育化比例。如火星時間參數公轉周期1.88075年的九分之六次方,便為其空間參數,火星軌道平均日距1.52365……Au。

1.88075? (6/9)=1.523657……

同理,『陽根於陰』時需轉換陽九陰六,分母與分子的應用次序,遵照風水學顛倒原則,以六分之九次方的形成達成陽轉陰的育化比例。如火星空間參數軌道平均日距1.523657Au的六分之九次方便為其時間參數,火星公轉周期1.88075年。

1.523657?(9/6)=1.88074……

如此,金星時間參數公轉周期0.6152年的九分之六次方為其空間參數,軌道平均日距0.723Au——0.6152? (6/9)=0.7233……Au;金星空間參數軌道平均日距0.7233Au的六分之九次方為其時間參數,金星公轉周期0.6152年——0.7233? (9/6)=0.6151……年。

木星時間參數公轉周期11.868年的九分之六次方為其空間參數,木,星軌道平均日距5.203Au——11.868? (6/9)=5.2029……Au;木星空間參數軌道平均日距5.203Au的六分之九次方為其時間參數,木星公轉周期11.868年——5.203? (9/6)=11.868……年。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哈雷彗星……

穀神星……

婚神星……

總之,任意一顆環繞太陽做公轉運動的星體的時空參數,都可如此輕易轉換。若您詢問非繞日星體的時空參數(如衛星)也可以如此換算嗎?可以,只要您想明白了《周脾算經》中轉述伏羲古法: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再看明白了下面這三張古今圖示的關聯:

時空中的變化掐指便知,如任意星體在時空任意位置時軌道速度。


推薦閱讀:

平行宇宙不存在
能級大樓的電子居民
動物界這麼多同性戀 是雌雄比例懸殊導致的嗎?
circGFRA1在三陰性乳腺癌中起ceRNA的作用

TAG: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