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區別?我們先來聽聽古人和名人的說法:
宋代的詩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他所謂美麗的臉孔,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
蘇軾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里,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里寫到「讀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像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二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我不知道你看出了什麼?我想以為有限的認知來看,讀書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久而久之,在言語,舉止和氣質上都會有別於不讀書的人。這是讀書和不讀書後的差別。其實讀書和不讀書的體驗也是很不一樣,特別是林語堂老先生寫到的讀書時的體驗。就像有一個資深的嚮導,他不但知識豐富,健談,還熱情坦誠,他帶著你去到未知的世界去探險,去體驗和傾聽。這個世界可能是跨時間的,也可能是跨地域的,讓你完全跳脫出現在的圈子和局限,海闊天空,讓思想自由飛舞。我想這種體驗在不讀書的人那裡沒有那麼容易體驗到。因為讀書的人可以隨時隨地拿起一本書,開始他的「思想旅行」。
就像電影《羅馬假日》里說的「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直譯是「要麼旅行,要麼讀書」,更常用的翻譯是「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大體人生是一場修行,身體或靈魂,不能前進。我們不具備時時旅行的條件,但讀書可以。那些愛讀書的人,勢必在修行的路上走的更遠。在這一場長跑中,你想落後於他人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開始你的靈魂之旅吧!
後面的文章,我會推薦大家一些關於讀書的書和名人的讀書隨筆,從名人讀書的故事中,也許你能發現更多讀書的樂趣呢。讓讀書不是「苦讀」,而是樂趣。
關於這個話題的知友的問答集
推薦閱讀:
※怎樣通過讀書來搭建自己的思維框架?
※幸福是熬出來的嗎?
※暮江吟原文以及描寫的景物有什麼?
※人生識字憂患始
※2016 年 8 月份閱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