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所有《湮滅》分析,我不屑一顧的寫下這篇文章

這是一部異常難懂的電影,就像原作一樣,你甚至會懷疑導演自己是否看懂了(他採訪的時候說他連原著都沒看完)。我看了好幾篇關於《湮滅》的分析,幾乎都停留在故事的邏輯性和科學性上,大家都把它當作了一部燒腦片來看待。但我覺得這部電影遠遠不止這些。

《湮滅》想要探討的是非常抽象的東西,它引入「外星人」都是一種試圖將抽象的東西表達清楚的手法,就像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里對於空間維度時間維度的展現,《星際穿越》中對五維空間的闡述以及《降臨》對時間的猜想。如果說前兩部作品是在進行科學探討,那《湮滅》大概是借科幻做世界本質的哲學探討。《三體》塑造了宏大的世界觀,以此來對人對世界的各種問題進行探討,而《湮滅》則探討了更加抽象更加本質的東西。

其實電影前半段我一直都是懵的,導演對時間的重構、人物動機不清不楚、各條故事線毫無解釋突然開始,有的只是對於「閃光」這神秘之物的恐懼帶來的懸疑。就算看到最後你也可能覺得自己沒懂,但其實多多少少你都懂了一些。

導演一直在平衡電影中的元素,他在避免出現「好」「壞」對立,他在盡量引導觀眾以中立的立場看待這裡發生的一切。從我們和角色共享對「閃光」的好奇和恐懼,到進去後美麗的多種多樣的花、奇觀般盤曲摺疊的植物的美和兇狠怪異的鱷魚以及變異熊的恐怖;牆上屍骨上的真菌引起的不適卻又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美感;「人類同源異性基因」造成的「植物人」美與恐怖並存。如果塑造出「好」「壞」對立,那電影的哲學探討就變得不可信了。

電影對於生物變異的解釋一直在變化,從最開始我們會先入為主的物理射線或化學原因所造成的變異的科學解釋到後來所謂「鏡面反射」的解釋,這樣的變化其實處理的很妙,它一步步的把我們的思維引向電影最後的結果。

最後三十分鐘是整部電影最精華、最科幻、最奇妙,也是能點通整部電影的部分。

洞穴里文崔斯博士形態的不斷變化和周圍牆上類似《星際穿越》五維空間中流動的「信息」,以及前面解釋的「連續的變異」都暗示著「動」這一元素。文崔斯博士「解體」的場面怕會是今年電影最最壯觀美妙的場景了,她在解體前所說「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都將成為最小的一塊」在闡明一件事——即我們所理解的身體和思想皆為電影要表達的抽象元素「信息」的具體化而已。

這樣一來「複製人」和凱恩的空間轉移,以及導演在做出「鏡面反射」後莉娜對丹「凱恩是否發現他們偷情」問題上她回答了「是的」都可以解釋得通了。複製人出現後的那一場「模仿秀」就更體現了這一「外星人」的中立、虛無的性質,它在收集所有的信息,模仿以及改造。因為它是虛無的,所以它是沒有「為什麼」的。

在莉娜受審問的場景中,那個質問的人所問出的問題都是具有邏輯性、帶有人類鮮明的「可理解性」的,帶有人類自己哲學探討中所謂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這場對話是虛無本質和人類邏輯的碰撞。

最後電影以形而上學的角度跑出了「我是誰」的終極問題,也在進一步闡述「信息」的虛無性、流動性。莉娜和凱恩瞳孔的光也意味著他們身體里承載的信息的交換和交流,這很像《降臨》中女主學會了外星人站在時間維度看世界。他們兩個被緊閉在這個X區,但他們是否真的被緊閉了?緊閉的只是「信息」的具體化——肉體,而「信息」是無處不在的,他們處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也是突破「時間」這一概念的,因為死亡死的依舊是「信息」的承載體罷了。

很多人在糾結電影的開放式結局,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開放式結局,以「外星人」的虛無性來看,就算凱恩是複製後的外星人,他所被複制的信息真的就只是基因信息嗎?我認為「複製」是類同與《黑鏡》中的電子克隆的,即不僅僅是身體的複製,還有思想、精神上的複製。而在經過「閃光」中的信息重組後,也本就不存在本體這一概念了。由此看來凱恩和莉娜究竟是「外星人」還是本體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我並沒有看過原著,以上解讀也只是基於電影,這幾年看的科幻電影都很平淡,不管是視覺還是內核都沒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感受。2018有《湮滅》,我滿足了。

推薦閱讀:

《24小時 末路重生》這部影片主要內容是什麼?
楚喬傳第34集劇情介紹是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版《盜墓筆記》在網上放出的彩蛋呢?
有什麼好看的動作電影值得推薦?
《失戀33天》的經典台詞有哪些?

TAG:湮滅電影 | 電影 | 電影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