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消費者]值or不值?消費者如何評估產品

上周參觀AWE展時碰到了幾位老友,相談中提及最多的,是「用戶體驗」與「場景化」。作為產品研發人員,他們困惑於:「明明是基於消費者的場景化需求開發的產品,為何卻不能很好的被消費者接受?」。師兄覺得這並不是偶然。現在企業是很重視消費者的場景化需求,但重心都是放在產品的應用場景上,即消費者購買後的使用場景上,而對消費者篩選產品、評估產品,做出購買決策的場景卻關注甚少,僅僅依賴於賣場等一線銷售人員的經驗反饋,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研究。

消費者如何評估產品值或不值?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

幾年前,師兄還是單身的時候,去理髮店剪頭髮都是選擇最便宜的「洗剪吹30元」。期間有個同事在某中心辦了卡,剪頭髮可以打折,師兄有時會跟著過去蹭福利,發現同事一般會選擇68元的檔。師兄覺得頗為有趣,於是閑暇時做了一個小調研。當理髮店只提供「美髮師 38元 總監 68元」兩檔選擇時,男性多偏向38,女性多偏向68,但總體比例接近50%-50%,並不會有太大偏差。如果理髮店提供「美髮師 38元 總監 68元 高級總監 98元 店長 128元」多檔選擇時,約73%人會選68和98,選擇38的人只有15%。為什麼只是多出兩個選項,選38元的人就會大幅減少?

後來,師兄知道,其實這是消費心理學中頗為有趣的一個現象,叫作折中效應(Compromise Effect)。折中效應是消費者「非理性」決策的一種體現。當備選項中新增加一個極端選項後,消費者就更傾向於選擇「中間項」,即使中間項並不佔絕對優勢。折中效應的效果有多強大呢?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精髓「中庸之道」就是其集中體現。

與折中效應密切相關的,是消費心理學中的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因為折中效應中的中間項,是通過對比得出的。對比效應通俗點說,就是「鮮花還需綠葉襯」。在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有如下一段劇情:

唐伯虎與祝枝山、文徵明等四大才子上街,偶遇華府華夫人出遊進香:

眾人:「聽說四香個個都是天女下凡,尤其是秋香,更是不得了唉」

唐伯虎:「到底是哪個?」

眾人:「那個、那個、秋...香...」

唐伯虎:「這個很普通,沒什麼嘛」

眾人:「別急嘛,伯虎兄,你要知道美女這種東西嘛,跟鮮花一樣,需要有綠葉襯托,才會顯出她的嬌媚,你再看看嘛」

眾人:「美...女...」

唐伯虎:「哇!再這麼一看,她真是美若天仙」

折中效應和對比效應能夠顯著地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作為企業廠商,如何有效的利用這一點呢?

首先,廠商需要確定希望消費者「自發選擇」的評估模式。這句話有點繞:廠商希望消費者採取評估模式A,因為這樣能凸顯其產品優勢,所以廠商要進行一整套的體驗設計,讓消費者無意識地、「自發」地採用評估模式A,而不會覺得是被廠商誘導才採用的評估模式A。

如圖所示,廠商可以根據自家商品與競爭對手商品的優勢對比,來確定合適的評估方式:

當自家產品優於競爭對手,採用聯合評估——鶴立雞群,凸顯自家優勢;

當競爭對手產品優於自家,採用單獨評估——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當自己產品與競爭對手產品都不夠優異,採用聯合評估——天下大同,無為先後;

當自己產品與競爭對手產品都足夠優異,採用單獨評估——特立獨行,不與爾等爭上下。

對應到現實,沃爾瑪、蘇寧等超市賣場會促使消費者採取「聯合評估」的模式,而專賣店則會引導消費者採取「單獨評估」的模式。聯合評估會提高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而單獨評估則會降低價格敏感度,這也是眾多品牌更樂於開設品牌專賣店的緣由所在。

其次,廠商需要定義自己的產品屬性:功能型產品or享樂型產品。聯合評估和單獨評估並無孰優孰劣之分,而是要根據產品的特性來選擇。一般來說,功能型產品更適合採用聯合評估——消費者可以通過功能參數的對比來「擇優」而選;而享樂型產品,更適合採用單獨評估——商品的好壞更多取決於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而非產品本身。

評估模式的選擇不當,會極大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接受度。如圖中的香奈兒5號香水,就屬於享樂型產品,適合放在專賣店裡,讓消費者單獨評估。如果放在超市中與花露水等商品擺在一起,就會有損其「高大上」的形象。

消費心理學和消費行為學的內容極為龐雜,師兄今天分享了其中些許的內容,如果小夥伴對此感興趣,歡迎勾搭,我們一起研究,共同學習。


推薦閱讀:

消費者購買決策的CPD模型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給自己一個買買買的理由吧
百科 | 十大消費者研究模型

TAG:消費者行為學 | 消費心理學 | 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