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引擎蓋還有這些隱藏功能,很多人開到報廢都沒發現
有調查機構統計過,中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行人佔了25%,歐洲這一數據為14%,美國為12%,而受傷的行人數量比例更高,行人安全技術也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
汽車引擎蓋上基本都有凸起的輪廓線,其中一個作用是給將要撞到引擎蓋的行人預留一個緩衝的空間,一般汽車上都是利用這一點保護行人。
不過啊,單靠這一點保護行人是肯定不夠的,所以在高端車輛的引擎蓋上增加了發動機蓋彈起功能。
在絕大多數汽車與行人的碰撞事故中,一般行人下半身與車輛碰撞後,隨之而來的是頭部與發動機蓋的激烈碰撞,而且往往頭部的撞擊最為致命。
因此,越來越多的車增加了彈起式發動機蓋,在車輛發生碰撞的瞬間,車輛會啟動發動機蓋彈升控制模塊,將發動機蓋的高度提升,尤其是靠近前擋風玻璃的地方。
通過這種方式,給行人的頭部撞擊提供一個緩衝的彈力,減少碰撞瞬間的傷害,同時避免以較大的衝擊力撞向擋風玻璃造成二次傷害。
例如在最新一代君威以及皇冠上都得到了應用。
別克君威
豐田皇冠
當然,一向以安全著稱的沃爾沃就更不用說了,2012年日內瓦車展上市的新沃爾沃V40就已經首先配置了行人安全氣囊。
行人與車輛碰撞除了頭部與引擎蓋的重擊外,還可能與風擋下端邊緣以及A柱部分產生碰撞,彈起式引擎蓋能緩衝頭部與發動機罩下端堅硬部分的碰撞,卻不能降低其他位置碰撞的風險。
所以許多車型在車輛行人保護測試結果中,發動機蓋邊緣、A柱,擋風玻璃前沿都是高風險區。
而沃爾沃的這套行人安全氣囊能通過車身前部的7個感測器將信號傳輸到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將對信號進行評估,若信號分析顯示碰撞到人的腿部,氣囊將自動張開。
從系統激活到完成充氣僅需幾十毫秒。而且在充氣狀態下,可覆蓋整個風擋的1/3以及A柱的1/2區域以保護行人的軀幹與頭部。
行人安全氣囊技術是發動機蓋緩衝技術的延伸,作為一次性的安全裝置,更換維修價格自然不低,不過配備了這種裝置的車型價格也不會低,買得起的也應該會買全險,產生的費用自然有保險公司承擔。
如果說行人安全氣囊技術還不足以保護行人,比如行人被撞飛後容易造成二次傷害,那麼谷歌申請的這項專利或許能消除這個顧慮。
能讓行人被撞後不被撞飛,只有兩個可能,第一是撞進車裡了,不過顯然這種可能性在如今的夾層玻璃面前不太可能。
第二種可能就是不讓被撞的行人離開引擎蓋,而谷歌恰恰是這麼想的。
谷歌公司在專利中這樣描述:
「理想的狀態是,汽車和行人發生碰撞時,能夠激活車輛引擎蓋上的粘合層,且幾近能夠立即粘附住被撞擊的行人,減少對行人造成的傷害。
行人在受到汽車撞擊後可能會一直『貼』在引擎蓋上,直到汽車司機(或無人駕駛的汽車本身)對事故作出反應後緊急制動,而這種瞬間或者說幾近瞬間激活的粘性技術將幫助限制行人的移動,防止因摔落產生的二次傷害。」。
當然,谷歌的粘性發動機蓋還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商用,到底有沒有用也沒確切的案例證明,想法雖好,但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不管是彈起式發動機蓋,行人安全氣囊技術還是粘性發動機蓋,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就是觸發的精確性,否則撞個雞、鴨、狗什麼的就觸發了系統,成本高的同時還增加維修費用,這麼一來這些配置就顯得過於雞肋了。
推薦閱讀:
※未來汽車狂想
※汽車設計盤點——Jan&Feb 18
※汽車EMC測試及標準匯總
※全球最大豪華電動轎車能打敗特斯拉嗎?
※東風本田"機油"事件新聲明 提供發動機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