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始末

前段時間軍師聯盟熱播,我是從第一集開始不以為意的,劇情太是無聊扯淡,隨便粘貼一例:

馬謖:丞相快看,彗星過紫薇。

諸葛亮:星象不詳啊,彗星過紫薇,主大國之喪,五星匯聚於西方,此興兵之兆也。

馬謖:大國之喪?據報,曹丕已經沉珂一個多月了吧?也許,魏國已經新喪其君了。

諸葛亮:曹丕若死,從此天下戰亂將起,十年之內恐無寧日啊!

馬謖:此乃丞相收復中原之時啊!

諸葛亮:我有此志,四年了。

馬謖:魏國連太子都沒有,曹丕一死,必舉國大亂。

諸葛亮:曹叡雖未被封為太子,但他,一定會繼承君位的。

馬謖:那又怎樣?一個二十三歲的少年,一個不諳國事的罪人之子,一個性情乖戾,養著男寵的紈絝子弟,他做了國君,正是天佑大漢啊!

諸葛亮:不可大意啊,曹丕一定會留下輔臣的。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編劇苦心孤詣營造的「聰明的下屬」的馬謖角色,如果是,那麼這部劇難道是在向我們傳達相應的職場價值觀?如果不是,那麼只能說馬謖是個成功的配角,襯托出了大漢丞相上通天文、料事如神的智者特質,只是,這配角智商是不是明顯不在線?

當然,瑕不掩瑜,某些畫面還是能大快人心的,最經典的畫面莫過於起事及之前的畫面:司馬懿一身隨風飄飄的紅衣,一手高舉劍,面目猙獰,大呼起事二字。還有起事之前的激情演說:十年了,我不識諸君,諸君亦不識我。但我們的性命早已綁在一起,生死與共,國士報之!今日若勝,懿,必以救命之恩厚報諸君,今日若敗,懿,必先諸君而死!

這樣的場面下,三千男兒群情激昂自不必說,就連我這個局外人,也覺得熱血沸騰,恨不能親身經歷。有人評價說這大概是十年來最經典的熒幕畫面了,深表贊同。

激昂之後,冢虎司馬懿親自帶兵攻佔武庫,途徑曹爽府時,曹爽府邸里衛士站在高台之上,引弓欲射,而此時司馬懿只是在車蓋之下,風險之大以至於讓我當場覺得荒謬,歷史上的司馬懿怎麼可能真的冒著死在小人物手裡、陰溝翻船的風險乘車過爽府?所以才有了這篇文字,來分析歷史上真正的高平陵之變始末。

閑話少敘,言歸正傳。

首先貼上正史里高平陵之變選段,然後再詳細分析有關安排。

《晉書》里高平陵之變選段: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是日,太白襲月。帝(司馬懿)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時景帝(司馬師)為中護軍,將兵屯司馬門。帝(司馬懿)列陣闕下,經爽門。爽帳下督嚴世上樓,引弩將射帝,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發。大司農桓范出赴爽,蔣濟言於帝(司馬懿)曰:"智囊往矣。"帝(司馬懿)曰:"爽與范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於是假司徒高柔節,行大將軍事,領爽營,謂柔曰:"君為周勃矣。"命太僕王觀行中領軍,攝羲(曹爽之弟)營。

帝(司馬懿)親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於洛水浮橋,上奏曰:"……公卿群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車駕,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伺察非常。"

(曹)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發屯兵數千人以守。桓范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征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帝(司馬懿)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司馬懿)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桓)范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勛,不可以不祀。"帝不聽。初,爽司馬魯芝、主簿楊綜斬關奔爽。及爽之將歸罪也,芝、綜泣諫曰:"公居伊周之任,挾天子,杖天威,孰敢不從?舍此而欲就東市,豈不痛哉!"有司奏收芝、綜科罪,帝赦之,曰:"以勸事君者。"

宣帝(司馬懿)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司馬師)潛畫,文帝(司馬昭)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司馬師)寢如常,而文帝(司馬昭)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司馬懿)曰:"此子竟可也。"初,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及誅曹爽,(司馬昭)帥眾衛二宮,以功增邑千戶。

及宣帝誅爽,(司馬)孚與景帝(司馬師)屯司馬門,以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

《三國志》曹爽傳選段:

世語曰:初,宣王(司馬懿)勒兵從闕下趣武庫,當爽門,人逼車住。(曹)爽妻劉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司馬懿)遂得過去。

綜合上文正史等部分可知,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所做安排如下:

1>自己整頓兵馬,佔據武庫。武庫即是兵器儲存庫,佔領武庫後政變的兵士才有武器。之所以不提前準備好武器是因為在當時,私藏兵仗甲胄是謀反重罪。

2>司馬師和司馬孚屯兵司馬門。司馬門可以認為是宮內宮外的分界處,宮牆高聳,佔領司馬門之後就可以守衛好皇宮。

3>司馬昭率兵監視兩宮,請懿旨誅曹爽。請求皇太后旨意誅殺曹爽,名正言順。

4>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領爽營。司徒,三公之一,職責與丞相類似,但多為名譽丞相。大將軍,總領天下兵馬(大司馬也是此職責,但是大司馬官位高於大將軍),有實權。即令無實權的司徒高柔,去暫代曹爽大將軍職位。司馬懿在政變時曾對高柔說「君今為周勃矣」。

5>太僕王觀行中領軍,攝羲營。太僕,九卿之一,主管車馬、皇帝出行等事務。中領軍,皇宮衛兵長官之一,即讓管理車馬的王觀執掌京師部分兵權。

6>自己佔領武庫後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於洛水浮橋,以待非常之事。太尉,三公之一,基本無實權。

補充重要的一點,政變的三千死士為司馬師暗中訓養。這三千名死士的暗中訓養,有極大的可能是司馬懿的授意。

計劃完成後,起事。然後政變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司馬懿帶領兵士險而又險地闖過曹爽府邸,進而佔領武庫;司馬師司馬孚帶領死士成功佔領司馬門;司馬昭順利請到了皇太后懿旨;高柔和王觀也成功接管了曹爽、曹羲在洛陽城中的軍營。然後司馬懿和太尉蔣濟等屯兵於洛水浮橋,迎天子歸。

做好這些準備後,司馬懿派遣來使和說客詣曹爽,想使他不動兵戈,安然來歸,《晉書》記載:

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司馬懿),觀望風旨。帝(司馬懿)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司馬懿)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

司馬懿屯兵洛水浮橋後,曹爽自知將兵之才遠不如司馬懿,心裡急慌,於是派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陳群之子,陳群與荀彧齊名,陳群與司馬懿多年交情)去拜訪司馬懿、打探消息。司馬懿陳述曹爽的過失,表明了曹爽罪不致死,免官而已。後來司馬懿又以洛水名義起誓保全曹爽性命,且派遣曹爽親信尹大目告知曹爽。太尉蔣濟也勸司馬懿保全曹爽性命,稱曹真有功於社稷,後人(曹爽、曹羲)應得保全。

曹爽歸降的信心有些堅定了。那麼此時,曹爽隨身的親信、兄弟又在做什麼呢?《三國志》曹爽傳記載:

范南見爽,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爽疑,羲又無言。范自謂羲曰:「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俱不言。范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

曹爽身邊的謀士言行沒有記載,倒是一個從洛陽城中逃出來的司農(相當於農業部長)桓范苦心勸解曹爽擁天子詣許昌,然後詔四方兵討伐司馬懿。而無論桓范如何勸諫,不僅曹爽,一旁的曹羲都沉默不語。

分曉遂定,夢想作一富家翁的曹爽投降。正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謂諸從駕羣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獨有以不合於遠近耳!」遂進謂帝(曹芳)曰:「陛下作詔免臣官,報皇太后令。」

高平陵之變至此進入尾聲,結局呢?

有司以謀反罪彈劾曹爽,曹爽得誅。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范等誅之。

曹爽死後,高平陵之變徹底落下帷幕。可憐曹爽一手好牌(天子在手、本身還是大將軍),竟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大海表面平靜,底下卻往往暗流涌動,當然,上述高平陵之變只是表象,背後的種種原因與謎團,我們也不得不謹慎對待,因此,後文以問題及個人思考形式給出闡述,來揭示我認為的高平陵之變。

問題一: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自不必說,蔣濟、高柔、王觀為何相助司馬懿?

蔣濟和司馬懿都是被曹操徵辟,兩人之間的交情應是由來已久,但是私交歸私交,一旦私情與國事比起來,孰輕孰重自然一目了然。蔣濟幫助司馬懿的原因另有所在。明帝曹叡於公元239年去世,死前留下由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的顧命,但是不久之後,曹爽就奏請轉司馬懿為太傅(地位等同或者略高於坐而論道的三公,無多大實權),對外展示對司馬懿的尊崇,實際則剝奪了司馬懿的實權,只留下一個太傅的虛名。自此開始曹爽獨專朝政。

蔣濟亦是歷曹丕、曹叡、曹芳三朝的元老,在公元239年曹芳繼位後,蔣濟一度擔任領軍將軍(能執掌京師部分兵權),但是在公元242年七月遷為太尉(坐而論道的三公之一,無多大實權)。聯想到此時期曹爽正獨專朝政,不難明白蔣濟明升暗降的遭遇的幕後黑手正是曹爽。因而當罷免曹爽的機會到來之際,蔣濟又怎麼能錯過?一旦錯過,怕是再無出頭之日。

高柔也是自曹操時代起開始為官,歷經丕、叡、芳三朝,高平陵之變時任司徒閑職。政變之時司馬懿對高柔說:「君為周勃矣」。史書上沒有記載高柔的回復,但是我想高柔心裡還是很受用的,從一個位高權不重的司徒,搖身一變,成為了保全曹魏江山的大將軍,這可是要留名青史的啊!建功立業,在司馬懿麾下又有何不可?

王觀先是為曹操徵辟,後又為司馬懿徵辟。能被司馬懿徵辟,王觀應當與司馬懿有較深的交情,而後來曹爽主政,大肆啟用私人,應當使王觀鬱郁不得志。自己的前程再加上司馬懿的友情,王觀參與政變也就不難理解了。

問題二:司馬懿勸降曹爽之時,曹爽陣營的謀士與親信為何沉默不語?

那麼曹爽身邊的謀士與親信,又都是哪些人呢?

初,并州刺史東平畢軌及鄧颺、李勝、何晏、丁謐皆有才名而急於富貴,趨時附勢,明帝惡其浮華,皆抑而不用。曹爽素與親善,及輔政,驟加引擢,以為腹心。晏,進之孫;謐,斐之子也。晏等咸共推戴爽,以為重權不可委於人。丁謐為爽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司馬懿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爽從之。二月,丁丑,以司馬懿為太傅,以爽弟羲為中領軍,訓為武衛將軍,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貴寵莫盛焉。爽事太傅,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希復由之。爽徙吏部尚書盧毓為僕射,而以何晏代之,以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晏等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內外望風,莫敢忤旨。黃門侍郎傅嘏謂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靜而內躁,銛巧好利,不念務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將遠而朝政廢矣!」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又出盧毓為廷尉,畢軌又枉奏毓免官,眾論多訟之,乃復以為光祿勛。孫禮亮直不撓,爽心不便,出為揚州刺史。

上述片段選自《資治通鑒》,在第一行我們可以看到曹爽身邊是畢軌、鄧颺、李勝、何晏和丁謐等這些急於富貴的人,這些人也曾被明帝曹叡也就是曹芳的父親抑制過,現在曹爽執政了,在這些急於富貴的人建議下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奪其實權。接著「晏等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內外望風,莫敢忤旨。」好一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朝廷的官職數量是有限的,這些新進的附會官員未必是曹爽的真朋友,反而許多在當時真正有勢力的家族被排擠。因此,這樣的後果呢?曹爽獲得了一批忠心耿耿的盟友?我看不會的,反而得罪了朝廷許多大佬,比如蔣濟、高柔他們,這些三公級別的元老尚且反對曹爽,更別說其他人了。

從這個角度分析,高平陵之變是曹爽自己作死的結果,被一群自己打壓的人發動政變然後身死族滅。自己的同盟者,自己提拔的那些親信,甚至是自己的親弟弟,都沉默無語,只有一個桓范不停地建議與司馬懿鬥爭到底---若設身處地,我站在曹爽的位置,自己周圍只有一個人不停地勸自己鬥爭下去,我的心理壓力也會是特別特別大的。大到可能根本沒有和司馬懿鬥爭下去的勇氣,更別說身體力行,挾天子至許昌。

倘若身邊謀士親信三五成群勸誡,曹爽再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心裡澎湃的男兒熱血恐怕也能支撐自己走上反抗的道路。可惜沒有倘若了。

那麼站在謀士的角度,要不要勸誡曹爽跟太傅司馬懿死磕到底?首先擺在面前的是懸殊的實力對比:司馬懿久經沙場,現在身邊又有許多元老人物支持;曹爽年紀不大,資歷太差,整天又飛揚跋扈,重用一些逢迎之人,還得罪了許多世家大佬。其次是留給自己的三個選擇:或勸到底死磕或勸降或沉默不語。

司馬懿三朝元老,久經沙場,連諸葛亮都能生生熬死,老謀神算自不必說;曹爽無尺寸之功,憑宗師功臣後裔身份身居高位,重用附會者,飛揚跋扈,把持朝政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外表風光無限,實則呢?軍事上征蜀之戰勞而無功;政事上目光短淺毫無主見、大都聽從謀士建議;身邊的盟友又大多是附會者,可共富貴而共患難又怎可靠得住?面對者如此強弱之勢一目了然的境況,自己真的要把腦袋別在,為什麼褲腰帶上,勸勝算不大的曹爽孤注一擲?反正我要是曹爽謀士我是萬萬不會勸曹爽跟司馬懿死磕到底的。

而勸降這條路子沒有人去走,我想了很久,百思不解,按理來說勸降之後自己也可以在司馬懿面前邀功,也不失為保全自己的一種方法,為什麼就沒有人去做呢?忽然想到,魏晉時代多名士,那個時代風流風度風骨……或許何晏他們正是自詡真名士才不甘心投降吧!

那麼只剩下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高平陵,日後的下場是身死族滅。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族滅,在我看來是不冤枉的,那麼,去許昌到底能不能強弱易勢?或者說既然投降是死,那麼去許昌如何強弱易勢?

問題三:如桓范所言,「擁天子詣許昌,然後詔四方兵討伐司馬懿」真的可行嗎?

在我看來,可行,並且這是唯一保全自己的方法。

擺在曹爽面前只有兩條路,投降或者去許昌。

先說投降。投降的原因我們在前文已經分析過了:對手司馬懿太強、沒有多少人支持曹爽和司馬懿以洛水為誓保全曹爽。前兩點毫無異議,如果第三點,免官做個富家翁,是真的,那麼投降對曹爽這種無才無德憑藉血脈身居高位的人來說也真的不錯。問題是,第三點,到底是不是真的?

曹爽做出第三點是真的的判斷原因有二:其一,蔣濟、尹大目等人的擔保和司馬懿的誓言。第二,自己對待司馬懿只是奪其權,並沒有趕盡殺絕,想來太傅應該不至於殺害自己。

來逐一分析下,其一,司馬懿的話可信嗎,未必。現在的史書上也沒有留下司馬懿不守諾言(額…除了這次高平陵之變)的過多記載,在當時司馬懿的名聲應該還是不錯的,但是曹爽既然和司馬懿共同輔政,就應該對司馬懿的真正為人有個較為清楚的認知,曹爽不應該忘記,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叛變,前去平叛的司馬懿破城後下令殺掉了城內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公卿以下的士族,也是一律斬首。如此陰鷙冷血之人,其言其誓可信?他會留下自己這麼大的威脅?其二就是曹爽執政期間也只是奪了司馬懿的兵權,並沒有對司馬懿趕盡殺絕。鑒於此可能曹爽認為司馬懿同樣不會傷害自己吧。只能說曹爽經驗不足,以己之心度司馬懿之腹,司馬懿真要是這麼良善,在遼東怎麼會殺那麼多人?現在時刻又怎會起事發動政變?司馬懿若無異心,他起事時候的三千死士從哪裡來的?既有異心,又非良善之輩,自己焉能保全性命。

如果曹爽真的看得清局勢,他就會發現去許昌是唯一的選擇。那麼如何戰勝司馬懿呢?

桓范所言「擁天子詣許昌,然後詔四方兵討伐司馬懿」只是第一步,況且第一步也不是那麼好做,當時許昌守軍長官是毋丘儉,而毋丘儉是司馬懿舊部,曾隨司馬懿遠征遼東,但是畢竟皇帝在手,想來曹爽挾天子令許昌之兵這種事情還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步,重新招攬士族,驅逐附會者。高平陵之變那夜謀士親信沉默無言,那要他們還有何用?反而士族的分量不可小覷,當時可是皇帝與世家大族共同治天下,曹爽既然因為重用附會者把世家大族得罪了,那就趕緊彌補,否則還有誰會支持曹爽。

第三步,熬時間。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是70高齡,要知道文帝曹丕也只不過享年39歲,易中天在《品三國》里稱三國時期人均壽命因為連年征戰的原因只有26歲,人過七十古來稀,司馬懿還能再活多少年?退居許昌後,只要緩戰,熬死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有何懼?要說司馬懿是輔政大臣,政變時尚且有理由有人支持,他司馬師憑什麼發動政變?就憑是司馬懿的兒子嗎?不可能的。況且當初浮華案時司馬師可也是被抑制者之一啊,再加上曹爽去爭取世家大族支持,司馬師有何懼?

俱往矣,以上就是我認為的高平陵之變始末。

ps:本文有關片段參考於仇鹿鳴老師大作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推薦閱讀:

唐朝到底有多開放?這塊被棄的石碑全暴露了……
自動駕駛的兩大「技術門派」分別是哪兩派?
吳迪憤怒爆牌牌琦的黑事件?
從《漢武大帝》里劉徹身上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為什麼朱元璋要立能力一般的朱允炆為帝呢?

TAG:歷史 | 魏晉時代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