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上的繁華(一)
——最全最專業的脊飾文化介紹
古建築屋頂坡面交匯的地方,一般都會用灰泥、磚塊或特製壓脊瓦進行封護,使之不受雨水浸蝕,同時加固屋面拉力,由此形成一個高壟,這就是屋脊。
中國古建築由於屋頂造型不同,屋脊的部位,多少,走勢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四角攢尖頂的建築就有四個脊,八角的就有八個脊,廡殿頂有五個脊,歇山頂有九個脊。雙重檐歇山頂除了有正脊、垂脊、戧脊外,還有博脊、圍脊共19條脊。這些建築的每條脊上都有自己的裝飾元素,例如正脊上有吻獸,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走獸,圍脊上有合角獸,角脊上有套獸等。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正脊,由於官式和民用建築級別的不同,屋頂用瓦和脊飾也不一樣。脊飾主要分布在兩個地方,一是正脊兩端,俗稱「脊頭」;二是正脊中間,正脊「龍口」的部分。
宮殿、大品府第、寺宮廟堂等大式建築的正脊兩端一般設置的都是吻獸。
唐代以前的吻獸叫做「鴟尾」,即一個像魚尾巴的構件。關於鴟尾的來歷,《營造法式》是這樣說明的:「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於屋,以厭火祥。」意思是,漢武帝時,著名的皇家會館柏梁台被火燒掉。有人建議說,海中有一種大魚,尾巴似鴟鳥的尾巴,可激浪噴水,將其置於屋頂可以降火災發生。
越巫說的這種大魚其實就是鯨魚,尾巴似鴟尾,鴟(chi)是是一種猛禽,叫鷂鷹。
海中有魚(鯨),虯尾似鴟(鷂鷹),激浪即降雨
唐代以前的鴟尾,最初目的為「厭勝」。厭勝,厭而勝之,是一種避邪祈吉的習俗。此處厭勝即防火之義。但凡屋上有龍、魚、水草之類皆出此意
到了唐代晚期,鴟尾多了一張大口,即由鴟尾變成了「鴟吻」
獨樂寺大殿鴟吻
到了宋、遼、金時代,鴟的尾巴也開始逐漸變成了魚尾的形狀,龍嘴魚身,由是鴟吻變成了「魚龍吻」。
魚龍吻
魚龍吻
魚龍吻
元、明、清時期,魚龍吻變成「螭(chi)吻」。「鴟」與「螭」同音,螭是一種無角的龍,於是,大家就直接喊「龍吻」了,俗稱吞脊獸,並且為了防止它逃走,還用一把劍把它定住。
北京故宮的龍吻
北京故宮的龍吻
民間屋脊不得使用鴟尾龍吻等高規格脊飾,一般多為「清水脊」。
清水脊是用磚瓦現場加工壘疊砌築而成,做有挑出的「象鼻子」或「蠍子尾」。
民居清水脊兩端的蠍子尾
除了殿堂可以使用龍吻或魚龍吻之外,有些廳堂脊頭常使用哺龍、哺雞、回紋頭、甘蔗頭、雌毛頭、紋頭等脊頭構件。
哺龍脊頭,一般用於民間寺廟祠堂等宗教性建築
哺雞脊頭,大多用於廳堂
回紋脊頭
甘蔗脊頭
雌毛脊頭,用於民房。雌毛,即公雞毛
紋頭脊
燕尾脊頭
這種是江南民居最多見的,名叫「卷草」。常用的有兩種卷草,一是忍冬(金銀花),二是惹草(水草)。忍冬生命頑強,代表永生。惹草為水生植物,代表可以防火。還有用卷草變相做成草龍脊頭的
除以上面說到的鴟尾龍吻可以用在宗教殿堂脊頭上,現在再給大家著重介紹專用於佛教建築的三個脊飾:
這個人首鳥身名佛經中叫「迦陵頻伽」,民間叫儐伽,翻譯成漢語為「妙音鳥」,
嬪伽有男像也有女像,有雙頭的,名叫「共命鳥」。女嬪伽袒胸露臂,羽毛絢麗,或束髮或戴如意寶冠,背上兩翼舒張,項掛纓珞,臂束釧鐲,手持各色供品和各種樂器,在佛前奏樂歌舞。《佛說阿彌陀經》就有迦陵頻伽出和雅音宣說佛法的記載。過去寺院建築用在角脊上用得最多,現在傳到民間很多人不知她的來歷了。
以上都是各寺院或博物館發現的迦陵頻伽的遺物構件
這個脊頭俗稱「鬼瓦」,在唐宗時期用得較多,宗以後在中國古建中消失,現流行於日本。由中國古代饕餮紋獸面瓦演變而來
這個脊飾名叫「摩羯」,即十二星座裡面其中的一位。摩羯是是魚、大象、鱷魚三種動物的組合化身,藏傳佛教建築上用得較多。這個摩羯頭上多了一對角,類似於漢地的龍吻。
以上介紹了正脊的兩端脊飾,後面會再說說正脊的中間部分以及風水壓勝和寶頂等,敬請期待!
延光
http://weixin.qq.com/r/ajq1rYfE6dqWrcPO9294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