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自由》:一部關乎自由與妥協的美國史

《給我自由》(Give Me Liberty)是美國歷史專家埃里克·方納(Eric Foner)所著的美國通史,全書近1500頁。兩年前,我在春節期間讀完了這本巨著,記了一本子讀書筆記。近兩日重溫筆記,整體看下來,自由與妥協兩個詞,印象最為深刻。

自由是出現在標題中的,方納的行文邏輯,就是通過自由意義的變遷,將400年前的英屬美洲殖民地同今日的美國串連起來。美國之所以能在相對短的時間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如今的唯一超級大國,很大程度上,源自其骨子裡對自由的不斷追求。這一追求吸引各國精英的同時,也促使美國人對自由的邊界與內涵,不斷豐富與調整。

對乘坐五月花號抵達馬薩諸塞州的清教徒而言,自由意味著宗教信仰不受干預;對南部蓄奴州的奴隸主而言,自由意味著通過奴隸的勞作,解放自己的雙手;對生活在西部邊疆的農民而言,自由意味著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對20世紀初的摩根、標準石油等巨頭而言,自由意味著併購、僱傭童工、傾軋職工利益;對羅斯福總統而言,自由則意味著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

可見,人們因處於不同階級、時期、立場,會對自由做出不同的詮釋。對今天的美國人而言,自由或許意味著選擇的自由與自我實現。但這一定義也絕非終點,正如愛默生所說,「真正的自由,應免於自由定義的限制」(free even to the definition of freedom)。今後,美國對自由的理解,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調整與豐富,也正是這動態的發展,為美國注入了無限活力。

自由的內涵不斷變化,但有一件事是不變的:自由永遠擺脫不了盧梭所說的枷鎖。美國社會絕非鐵板一塊,不同階級、政黨、地域,對自由的理解也會有出入,有對撞。矛盾的客觀存在,決定了任何人都無法實現絕對的自由,為了避免裹足不前或大打出手,大家只能妥協。《給我自由》完全可以叫《美國:一部妥協的歷史》。但此處的妥協,絕非貶義詞,妥協意味著大家以讓步的形式,避免了社會的撕裂、流血與犧牲,從而讓美國在相對平和的環境下,穩步發展。縱使是漸進的發展,也比因社會撕裂而產生的倒退、停滯好得多。

美國獨立前,英屬美洲殖民地就有精英階層與大眾的妥協,賓州的英文名為Pennsylvania,意指佩恩的領地。佩恩是貴格會教徒,出任賓州領主後,他主張與印第安人和平共處,以金錢購買印第安人的土地。但賓州西部的農民不幹,他們無力支付現金,認為政府應幫助他們,從野蠻人手上奪取土地。為平息民意,佩恩只得同西部邊疆的農民妥協。美國建國之初,各州都同意在美國實施代議制民主。但代表的數量如何確定呢,是每個州選取固定的人數,還是說根據各州的人口基數進行分配?人口大州與人口小州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大家各退一步,確立了兩院機制,參議院每州兩人,眾議院的名額,則根據各州人口進行配發。另外,當時北部並無多少黑奴,南部蓄奴州則有大量黑奴,在代表問題上,南部為增加其眾議院代表人數,堅持稱黑奴可以充當人口分母。為了南北的統一與團結,北方代表只得妥協。

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矛盾走向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林肯當選,南部幾乎一票未出。美國社會,唯一一次走向了內戰。但即使在如此割裂的社會歷史語境下,我們依舊可以找到妥協。提起林肯,多數人會將他同自由、廢奴主義聯繫起來,甚至將他看作黑奴的救世主,但事實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有政客的考量。內戰之初,很多黑人主動請纓,參與北方的部隊,但林肯卻一度將送上門的兵源,拒之門外。南部有的州尚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他擔心一旦招募黑人,會加劇南北衝突,讓統一變得更加遙遠。戰爭進入白熱化狀態後,為進一步削弱南部勢力,林肯宣布廢除奴隸制,但為了後院的穩定,北部的奴隸並未獲得自由。

Eric Foner

黨派間的妥協,更是家常便飯,從建國之初的聯邦黨、共和黨之爭到如今的民主黨、共和黨之爭,都離不開妥協。29年到33年,美國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身為共和黨人的胡佛,認為政府應儘可能少得干預市場;而身為民主黨人的羅斯福,則認為應增加政府調控,實施新政。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輪番上台,就是妥協的結果。

妥協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自由總是處於枷鎖之中,人們須因不同的觀念、階級、陣營之爭而讓步,以避免更大的衝突,但妥協的基礎,依舊要回到自由。具體而言,是言論自由。唯有確保言論自由,方能為對話、妥協提供空間。美國很幸運,言論自由的基調,建國之初,就由國父定了下來。不論是美國的獨立,還是美國的體制,都是由各州代表談出來的。其中,草擬《獨立宣言》的美國總統傑斐遜就是出版自由、言論自由的堅定捍衛者;斜杠國父本傑明·富蘭克林更是憑藉出版業發家,深知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之後,美國以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形式,將言論自由寫進憲法。也正是因為如此,20世紀初,一批新聞、文字工作者才敢大膽揭露商業、社會、政府的陰暗面,厄普頓(Upton Sinclair)所著的《屠宰場》(The Jungle),就揭露了食品行業糟糕的衛生情況,促成了相關法案的出台。時任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將他們稱作掏糞者,認為他們有損美國蒸蒸日上的形象,但他不喜歡也沒辦法,言論自由嘛,他只能妥協,並敦促陷入醜聞的行業進行整改。

一千五百頁的《給我自由》,充斥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讀之前,我還抱有讀完後能成為美國歷史通的幻想,但讀的時候,就已經是邊讀邊忘的狀態了。兩年後,不再抱有幻想,重讀筆記,能拾起自由、妥協,也不錯了。

英文系小學生:我的英語學習、讀書感悟回答匯總?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美國史 | 閱讀分享 | 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