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我就得壓抑自己的情緒嗎?
全文共 4268 字,閱讀共 12 分鐘
一周的學習過後,想必爸媽會有關於本周學習內容的問題想要提問,由於前面每天課程篇幅有限,所以我們將問題統一匯總後,在今天為爸媽做出解答。
讓孩子成為自己,愛上學習,你好,這裡是正確父母的家庭教育課。
本周的主題,是「無條件接納」,圍繞這個話題,我們分別為爸媽講解了「無條件接納你的孩子」「無條件接納孩子學習的現狀」「無條件接納你的另一半」「無條件接納你自己」等等。一周的學習過後,想必爸媽會有關於本周學習內容的問題想要提問,由於前面每天課程篇幅有限,所以我們將問題統一匯總後,在今天為爸媽做出解答。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問題 1:
對孩子要無條件接納,那他幹了「壞事」,甚至「殺人放火」「偷東西」我也要接納嗎?
劉老師,你告訴我們,要對孩子無條件接納,那是不是意味著他做什麼我們都要接納?殺人放火、偷東西,我也要接納?
我們講無條件接納,指的是要接納孩子這個人 —— 不代表要接納他所有的過分行為。
和上周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一樣,我們講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不是指你要接納孩子的所有過分行為,同樣,也不是無限度、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各種不合理的慾望,對孩子無限地溺愛。
接納,指的是要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個「人」,即: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你都會永遠愛他、接納他。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有條件地接納」,是因為我們分不清「對人」和「對事」的區別。
爸媽必須要明白 —— 孩子是孩子、行為是行為,孩子是永遠值得被接納、尊重的;錯的、需要調整的,只是他的行為。不要因孩子的某個行為,就全盤否定他這個人。更不應該把「愛」,變成讓孩子聽話的籌碼。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
接納孩子這個人,接納他的想法、情緒和現狀;但限制他的過分行為。
具體操作是,你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會永遠接納你(這個人),可是你的 XX 行為,要受到限制。
限制的具體標準是什麼呢?
就是上周我們為爸媽講過的,應該為孩子限定的「三條最基本的規則」,後期我們在「無條件堅定」版塊,也會為爸媽做出詳細講解。
- 傷害自己身心健康的事,不能做
- 影響、傷害他人的事,不能做
-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例如:
- 接納孩子丟了心愛的玩具可能會哭,但沒必要允許他一直沒完沒了地胡鬧;
- 接納孩子有了情緒、有了憤怒可以自由地表達,但不能用罵人、咬人、打人等過激的形式表達;
- 接納孩子喜歡吃一些零食的合理需求,但可以限制他吃什麼,以及每次吃的量和時間;
- 接納孩子的成績也許暫時不太好,但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尋找辦法,提高成績;
總之,爸媽要對孩子這個人無條件地接納,但他的過分行為可以得到限制。
問題 2:
無條件接納孩子,就意味著我要壓抑我自己的情緒嗎?
劉老師,你說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可孩子做了過分的事兒,就是很讓我生氣,讓我忍不住想要發脾氣,甚至是吼他、罵他,這可怎麼辦?
你當然可以發泄你的情緒,只是需要選擇合理的方式。
孩子有問題是正常的,你會出現情緒,也很正常。
比如,你下班兒剛回家很累,就是很想先休息一會兒,可孩子就非得纏著你、讓你給他講故事,你好說歹說都不行,只能越來越氣。又比如,孩子看電視離屏幕特別近,你說了幾遍他都不聽,這也難免也會讓你生氣著急。
然後,你便可能因此陷入矛盾:接納孩子吧,他可能很多事兒都會惹你,就是忍不住會生氣想罵他;不接納吧,孩子還特委屈。這可怎麼辦?
其實,接納孩子,不代表就需要壓抑你自己。
你認為「接納孩子就必須得壓抑自己」背後的邏輯是:要麼就得完全地壓抑自己、凡事都順著孩子;要麼就得罵孩子,責怪孩子。很明顯,這些都是很極端、而不是平衡的做法。
我們都是人,難免會有情緒,也沒必要壓抑,壓抑得越久,反而爆發得越強烈,對彼此的傷害也越大。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種既可以表達自己情緒,又不傷害對方、不讓對方感覺不被尊重、被指責的方式。
所以爸媽更多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應該怎麼去做的問題。爸媽需要的,也更多是「有效」的方法,這也是我們《正確父母》工具箱的價值。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關鍵,是有沒有找到更有效的表達方法。
我們要選擇那些「長期有效」且沒有「副作用」的溝通方式來對孩子進行引導 —— 例如,你可以使用「我的感受」,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當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行為對你造成了影響時,他自然願意做出調整。
當然,在後期的課程中,我們會為你做出詳細的講解,今天我們先舉幾個例子:
- 涵涵,媽媽知道你很想讓我陪你玩兒,可是媽媽剛下班回到家,覺得很累,想要休息一會兒。如果你還是繼續要求我陪你的話,只會讓媽媽感覺更加頭疼、甚至想要發脾氣。所以,你先讓媽媽休息一會兒,待會兒再陪你玩兒好嗎?
- 豆豆,你離電視屏幕這麼近,我很擔心這會影響你的視力。如果以後視力變差,可能你就不得不戴上又厚又重的眼鏡,不但不漂亮、連運動也很不方便。所以媽媽希望你現在能坐到沙發上去看,可以嗎?(同時,走到孩子和電視的中間,擋住孩子的視線,並且告訴他「只有你坐到沙發上去了,媽媽才會允許你繼續看電視」。溫和地堅持你的態度,不要和孩子發火,直到他坐到沙發上去。)
當然,此方法運用了《正確父母》工具箱中的另外一個工具「溫和而堅定」,後期我們也會做出講解。當然如果你想提前對該工具做出系統、全面的學習,或是想全面、系統、落地地學習工具箱中的其他工具,也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按鈕,進入正確父母官方微信商城,下單購買我們的科學育兒工具箱。
所以,我們要接納孩子,但也要學會用合理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以上是本周的育兒問答。接下來,我們從給我們留言和私信分享的眾多爸媽中,挑選出三個比較精彩的分享,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在老婆的帶動下,我也開始跟著「正確父母」育兒課一起學習育兒了。
這是我學習的第一周,平時很少學習這類知識的我居然堅持著把每一期的課都聽完了。這周學習的內容確實讓我挺震撼的,無條件接納孩子、無條件接納愛人、無條件接納自己。尤其是接納我自己,讓我感受很深。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別人眼中那種特別聽話、特別優秀的小孩,就是爸媽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我就很要強、很上進,凡事都想爭個第一,就好像如果我不是第一的話,所有人都會瞧不起我。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參加工作之後,更是這種感覺,工作要做到最好、業績必須最高、車要最好、房子也要最大,結了婚之後,對老婆、孩子的要求也特別高,他們如果做不好、達不到我的標準,就好像會給我丟人一樣。
雖然老婆孩子也跟我抗議過,身邊的朋友也勸我,說我不能對每個人都要求那麼高,也沒必要對自己那麼苛刻,應該放鬆一點。但我一直覺得,我沒有問題,只是他們都是一群對自己要求太低的「普通人」而已。
聽了這周的課,我才忽然明白,我之所以那麼在乎自己的面子、在乎別人的評價,在乎自己做得到底夠不夠好,其實不是源於我更上進、更渴望成功,而是源自於對自我的「不夠接納」,說得通俗點,就是骨子眼裡就覺得「自己不夠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卑吧!
想想朋友說的話,他們總說「你已經很優秀了」,是啊,若真是從「世俗」物質的角度,我擁有的確實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生活無憂、有愛我的老婆、懂事的兒子,父母身體也挺好的,事業也是風生水起,我還有什麼可不接納的呢?劉老師說,我自然的存在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更何況我還那麼努力!
所以從今天起,我要學會接納我自己,我確實挺好的,嗯嗯。也要對以前我過分要求的家人說聲:對不起。
關於好好愛自己,這個我覺得應該向我愛人學習,我愛人特別喜歡NBA,喜歡打籃球,有空閑的時間就去打,怕我不高興,還跟我請假去打。
剛開始,我覺得運動嘛,挺好的,後來開快餐店,累死累活的,還是有時間就下樓打,我家門口就有個,別人安的球籃框。我覺得怎麼可以有這麼喜歡打籃球的人?每天都這麼累了,還能騰出精力打籃球。
後來我問他,你怎麼那麼喜歡打籃球。我愛人是個特別質樸的人,人家說,我天天站在灶前做飯,腰可累了,打打球活動活動可舒服。
不管怎麼樣,他總是會抽點時間給自己。(當然,抽的時間多了怕我生氣,沒法陪我,就跟給我請假,哈哈)他甚至還鼓動我打,把我這個對籃球啥都不懂的人,帶到現在看NBA都沒啥問題,還能跟他一起探討分析一下各個球隊與球星。
我也是看了這篇文章,才覺得我愛人做得挺好的,也讓我反思。我本人是個個性不鮮明的人,說白了,就是不懂得自己愛自己,可能是和以前的家庭教育有關,記得前幾天學習的做你自己,我和老公說,感覺我現在真的在做自己,我還真的有點不熟悉,以前都是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父母大家的期盼怎麼做,哪怕自己很難受,也會去做。覺得給大家添麻煩,會很不好意思。
我也是在和我的愛人相處時,發現他個性鮮明,總是怎麼舒服怎麼來。以前我還不太理解他的做法,有時還會埋怨。今天聽到這篇文章,讓我能更加理解我的老公了,我自己也應該好好愛自己,有機會就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每個人內心都得到滿足,健康開心了,家庭也就和諧了。
可能是因為從小就被自己的爸媽接納不夠吧,長大成家之後,我對老公、對孩子的接納也總不夠,總是嫌棄老公賺錢少、工作不努力,還總慣著孩子;對孩子也特別挑剔,要不就說他不懂事、說他學習不認真。我總是抱怨他們不夠好,對他們要求特別高,但其實到頭看來,我也沒好到哪兒去!用老師的話來說,也許是我不夠接納自己吧!
也許是自己總喜歡和別人做比較吧,就也本能地老拿孩子、拿老公和別人比,到頭來,難受的不還是我自己,弄得老公和孩子也不舒服,壓力很大。可靜下心來想想,老公其實還是挺疼我的,雖然掙錢不多,但到哪兒都護著我;孩子其實也挺懂事兒的,雖然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他也不會給我添亂惹事啊。也許是我自己太自私太挑剔、太追求完美了吧!
總之,聽老師的,既然沒想和老公離婚,那幹嘛還不讓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好呢?多接納老公、多接納孩子、多接納我自己,讓我和老公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也讓孩子也越來越自信!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
科學的家庭教育中,孩子養成的所有能力習慣品質,會自然地遷移到學習上,開花結果。
推薦閱讀:
※春節假期結束,如何幫助孩子【收心】?
※陪孩子一起長大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功課
※專註力培養的第一個階段——探索與專註力:2歲
※別再」限時隔離「教育了,揭:對孩子有危害
※認識新年 | 大年初一,為什麼要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