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林依輪跨界做食品飲料有戲嗎?
最近稍微關注了一下食品圈,發現不少企業和產品以及營銷做法都有「創新」的元素在其中,這些企業有的做飲料,有的做調味品,還有的玩餐飲。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投資和操盤這些企業的都是演藝界明星和社會名人。雖然明星經商不是什麼新鮮事,好多年前,影視明星紛紛投資餐飲,我們也不以為怪了。
但這一次與以往玩票似的投資餐飲有所不同,這一次的幾個明星進軍食品圈,看上去已經深諳互聯網思維和粉絲經濟,無論從產品的設計到營銷推廣,與以往明星經商大不相同,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明星經商2.0版。作為一個營銷專家,我自然會對這一現象進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因為進入食品圈的這些企業和個人,都不是傳統食品領域的,但轉眼一想,我們就釋然了,因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粉絲經濟已經使我們領略到了一種不可低估的力量,如「羅輯思維」自媒體進入出版業,干起書籍銷售的勾當,這說明這個自媒體的粉絲已經可以為自己帶來相關的經濟效益了。
而王思聰最近幾年在網路上非常活躍,由於他特殊的背景——萬達集團董事局主席,前兩年的中國首富王健林的公子,真正的富二代。2011年4月,因在微博上炮轟俏江南董事長張蘭造謠,引起熱議。2014年9月12日,王思聰以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網易和搜狐而快速躥紅。隨後,王思聰在各種媒體上對影視圈頻頻開火,吸引了大批的粉絲,儼然成了一個特殊的「網紅」。
王思聰通過自己的言行和背景力量,使自己形成了將粉絲變現的勢能,這個勢能遠比一般的品牌力量更為強大,所以王思聰以自己的名義做任何產品都有一定的市場銷量,而作為青年男性為主要對象的功能飲料,王思聰推出的艾洛功能飲料,其影響力要比其它品牌更有獨特力量,何況功能飲料有500多億的市場能量!
我想,郭德綱、林依輪等藝人進入食品圈,與王思聰一樣,都是基於對自己的偶像力量和粉絲群體的變現能力而考慮的。而藝人明星最早攜明星效應進入餐飲等,與今天進入食品圈的構想,其本質是一樣的。
這些帶有明星和網紅光環進入食品圈的產品,與傳統食品企業推出的產品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他們出手的產品,在品類的選擇和外觀包裝的設計上都接近自己的核心粉絲。譬如王思聰的功能飲料和林依輪的飯爺辣醬等。
王思聰自身作為80後青年,顯然,他的個人身份與背景身份,都與飲料消費群體非常吻合,而他的粉絲也差不多是8090後,所以他選擇功能飲料進入快速消費品領域,應該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王思聰選擇功能飲料其實與林依輪選擇辣醬,在關聯度上兩者是比較一致的。
林依輪2010年9月主持華娛衛視美食節目《林家食鋪》,開始擁有大量的美食粉絲;2015年8月創辦美食節目《創食計》;9月主持重慶衛視及貴州衛視《超級美味》節目等,使得林依輪具備了進入食品行業的勢能。
但林依輪一開始的創業,瞄準的是快餐外賣上,當時餓了么、美團等剛剛崛起,林依輪投資進入這個領域也是看準了互聯網趨勢。但很可惜,互聯網外賣需要解決一個「中央廚房」和「標準化」等諸多細節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對明星的依賴感不強。
2012年,林依輪在台灣見識到了台灣辣椒大王培育的90多萬度的辣椒。將台灣的辣醬和辣椒產品里里外外研究了個透之後,他的內心深處埋下了對辣椒的好奇和敬意。
2014年春節,一位友人請林依輪為他定製一份不落俗套的新春饋禮,林依輪臨時起意,做了一款辣醬,沒想到大受吃貨們歡迎,從此便有了現在的飯爺,而飯爺品牌的擁有者為「本味八道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很顯然,林依輪從餐飲轉行做快消品,才能真正讓自己的粉絲產生表現力量。
郭德綱的妻子王惠名下公司有六家,除北京、南京德雲社和德雲制衣外,她入股的三家公司分別為北京瀚維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一品食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碧波水(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這些比較清晰地能看見,郭德綱及王惠的產業遍及文化、服裝、餐飲、化妝品等行業。
而碧波水(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名為科技企業的公司,其經營範圍是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銷售化妝品、日用品工藝品、玩具和銷售食品。但最終與用戶見面的產品卻是——面膜。
郭德綱對外宣稱面膜產品是他朋友研發的,有一次他把面膜的液態擠到杯中一飲而盡,表示產品質量很好,因此賣得很好。他說他不是加盟、不是代理、不是零售,自己是負責人,他能對自己的品牌負責,好多明星用了都說好。
在營銷推廣上和渠道運作上,他們的方法依然是突出自己的個人影響力來豐滿品牌影響力,加上這些明星在人脈上的優勢,融資能力和渠道的接受能力也遠比一般品牌要有更多的優勢。
如飯爺系列產品已經逐步打通線上線下銷售的渠道目標。除了採用第三方線上渠道,與淘寶店、京東、唯品會,還有一些垂直的電商平台合作外,也在積極與線下多家連鎖便利店品牌推進戰略結盟。
這些進入食品行業的藝人明星企業,深知互聯網的力量,所以他們的營銷運作和渠道選擇中,互聯網是他們的首選。郭德綱乾脆通過自己的粉絲社團,建立起了以面膜為核心的微商組織,做起了真正的微商,可見他們對互聯網的駕輕就熟,遠非傳統食品企業能及。
其實在兩年前,因為餐飲策劃項目的原因,我對當時的餐飲市場進行過一次普查,發現眾多影視明星投資的餐飲,都沒有像剛開業時的生意好,甚至不少明星投資餐飲店已經幾易其手,退出了投資。這些「明星餐飲」從一開始的熱熱鬧鬧,到最後的門可羅雀,說明他們在娛樂圈的明星光環,未能在餐飲業上發揚光大,如韓寒的「很高興遇見你」和孟醒的「雕爺牛腩」等。
當時我分析過各種原因,覺得餐飲體驗感與消費者的期望差異太大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因為消費者去就餐本身就帶有對某明星的崇拜,因為很想通過餐飲體驗帶來一種滿足,但現實是失落,非但未能在餐飲店裡感受到偶像的氛圍,同時菜品的質量也無法恭維。
對於王思聰的飲料、林依輪的辣醬以及郭德綱的面膜等,我個人來說,玩票一樣過過癮可以,但想真的創建品牌,在食品行業內佔有一席之地恐怕沒那麼容易,畢竟每一個行業都有一個行業的遊戲規則,藝人明星在他們的領域能夠長袖善舞,但進入了純粹的商業社會,他們的演藝經驗能夠駕馭一個真正的消費品品牌嗎?
所以,對王思聰、林依輪和郭德綱等演藝界明星這類「網紅」進入食品業不是很看好,不是產品問題,也不是品牌本身的問題,而是企業和品牌運作的問題。一個企業或一個品牌誰來經營不是問題,關鍵是怎麼經營。網紅品牌一開始肯定會有很強的購買力,但這種購買力有一定的周期性,能持續到什麼時候?一年?兩年?
所以,我對這類企業和品牌的看法是,創建初期,完全可以借用自己的網紅力量,但長此以往是需要一個科學的品牌規劃,你的品牌喜歡什麼?倡導什麼?追求什麼?都需要與你的目標人群內心的價值觀完全一致,需要持續不斷的品牌投資,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快消品市場有所作為。譬如,專業的企業管理團隊和品牌管理組織及科學的品牌戰略規劃等。
但是,對於未來,我們只能猜測,誰也無法準確判斷結果,所以我們只能帶著美好的願望,希望這些外來的和尚,能在食品圈這個大廟裡念好真經,祝他們成就輝煌。
推薦閱讀:
※這個策略勝過1億廣告,並決定產品命運
※國家想打破剛性兌付,你還指望買個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快醒醒!
※王健林的教科書式自救
※絕招:省掉廣告費,讓產品銷量猛增大法?
※春節後市場走勢及操作策略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