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子朝會 焦點問題淺析

諸子朝會將於不久後舉行。該會議由高祖劉邦召開,聚集其「內閣」、諸侯王以及儒、法、道、墨、縱橫各諸子學派、旨在對秦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總體評價、估計和反思,並討論制定新朝的一些政策。同時,此次參會人員中上至皇帝,下至諸子百家,既為皇帝提供了深入了解各家學說思想、完善新朝政策的平台,同時也是劉邦與各諸侯建立聯繫、平衡各方勢力的機會,對漢初穩定朝政、恢復民生起著重要作用。

而在參會人員中,其與會目的不盡相同,更牽扯皇帝與諸侯之間的相互忌憚、各家學說之間的唇槍舌戰,故而可探討的問題十分龐雜。依據當下焦點問題,筆者預測此次朝會可能聚焦於地方行政制度、鹽鐵國有化、賦役改革問題.

三個問題之中,筆者預計賦稅改革問題會首先達成一致——即輕徭薄賦。

漢朝初期,受戰亂影響,民生凋敝,經濟殘破。此時若要恢復經濟,首先自然需先恢復生產,安定人心來鞏固統治。輕徭薄賦,有益於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使飽經壓迫的人們對新生政權產生好感,進而達到鞏固維護政權的效果。反面來說,此時人民惶惶不安,若維持原先高強度賦稅,只會加劇社會矛盾,無益於社會安定,更遑論恢復經濟生產。筆者期待,與會代表能在確定輕徭薄賦的基礎上,制定出更加完備詳盡的政策。

其次,關於鹽鐵國有化問題,其存在主要衝突點在於官營與民眾的利益衝突。

自古以來,鹽鐵便是中國古代家庭生活的必需品,鹽鐵的價格變化,更是很大程度上關係到民生。由於鹽、鐵的廣泛需求,引發大量工商業者參與制鹽、冶鐵的行業,並逐漸發展為大型產業。然而,也正因其重要性,也決定了其對政治的直接影響。換言之,控制了鹽鐵行業的人,就等同於獲得了控制政治的資本;倘若富商巨賈壟斷了鹽鐵行業,便有能力與朝廷分庭抗禮,關係到國家之根本。在漢初新生政權上不穩定的情況下,加之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影響,筆者預計,劉邦會堅決堅持鹽鐵國有化,以達到穩定社會、壟斷經濟、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筆者預計,此次會議三個問題中的最大衝突點在於地方行政制度的制定。

從歷史角度而言,秦朝末期,始皇帝採取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建立皇帝制度,同時形成了「內重外輕」模式,從而導致中央閉關自守的格局,導致地方積弱積貧,無法承受任何外來異己力量衝擊。而秦始皇對內治以刑法,對外多施重役;其子不思悔改,則變本加厲,秦朝民不聊生,最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致使秦朝滅亡。劉邦既以推翻秦朝暴政為由稱帝,勢必對郡縣制有所顧忌。

另一方面,從現實因素出發,劉邦雄起與項羽開始了四年的楚漢之爭,二者不相上下;而正因劉邦知人善用,在垓下之戰前大封諸侯,最終藉助各方勢力,才將項羽置於四面楚歌之地,建立漢朝。然而,諸侯林立卻直接導致劉邦勢力微弱,又受各諸侯掣肘。一方面,分封此舉,其激勵之意甚明,有利於漢初安定人心,且除去秦人外,外族人民對分封也更為熟悉和認同;然另一方面,卻無疑是皇帝向諸侯示好妥協的信號,如若皇帝不採取有力措施,長此以往,則極易造成地方割據,瓜分天下的局面。而楚漢戰爭中,韓信更是待到劉邦應許滅楚後平分楚地,方才出兵,更勸說「以天下城邑分功臣,何不服!」其言威脅之意甚明,如若不加以控制而順遂其願,只怕日後非但不加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於情,分封制有益安撫人心;於理,郡縣制有益鞏固新生政權。

據悉,儒家及道家代表從各自學說思想出發,均認可分封制。儒家代表認為,分封制乃血緣宗親之法,有益於維繫倫理道德、三綱五常,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從而達到鞏固統治安定民心之效用;而道家則主張無為而治,認為郡縣制將權力集中,過渡扭曲自然、民心,違背天理,且極權之下必出暴政,屆時只會重蹈秦朝之覆轍,故而認同分封制。

筆者預期,諸侯與諸子百家將會就此問題針鋒相對進行辯論,同時筆者也期待劉邦對此事的最終決定。

漢初制定新朝政策一事,雖牽扯明裡暗裡利益關係甚廣,但只要其最終目的都為了長治久安、恢復民生、國力強盛,各方加以協調妥協,仍然還是存在完美解決的可能性的。

本文記者:王梓凝

推薦閱讀:

從分封制談起

TAG: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