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抄襲事件?

從清末開始,中國就開始嘗試文理分科,但效果並不理想。在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民國政府在1912年取消了中學文理分科,實行通識教育。此後雖有反覆,但不分科是常態。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高中階段是不分文理科的。

1949年後,各類專業人才的缺乏成了一個大問題,於是在高等教育中引進了蘇聯老大哥的「專業化」模式,從中學開始就把學生分為文理科,以便提高培養效率。1950年代的院系大調整中,將同類專業院校合併為專業學院,設立了一大批工科院校,使教育體制適應計劃經濟,為工業化培養人才。像北大、清華以前都是綜合性大學,在那次調整後變為北大偏文科、清華偏工科的模式。而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也在那次調整中被拆解消失。

在那樣一個為「兩彈一星」勒緊褲腰帶的年代,科技類人才缺口極大,理工科自然就比文科重要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解放後有一大批留美留歐科學家歸國,但很少有文科類專家歸國的原因。

慢慢地,一句俗語流傳開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與此同時,另一句話也流傳甚廣:「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兩句話非常深刻地把人們心底里對於文理科的偏見呈現了出來。在計劃經濟時代,理工科事關國運,學好了這些,上可報效祖國,下可找好工作,所以一定要學好。而文科本身的重要性都已被否定,抄不抄襲就更不重要了。

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抄襲事件

上圖為一則2013年底的新聞中的配圖。在就業的壓力之下,重理工輕文科的風氣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

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雖然文理科的偏見已比計劃經濟時代好多了,但遺毒仍在。在很多地方,聰明的高中生依然是把理科當做第一選擇,而學文科通常被視為腦子不夠用的表現。「笨人才學文科」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場。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的確容易出現「文科論文抄襲無所謂,混個文憑唄」這種論調。

三、相關制度有漏洞 抄襲所得到的利益遠大於被發現後受的懲罰

在本文開頭那起論文抄襲事件中,最令人詫異的是兩篇雷同論文系出同門,是由同一位導師執導的。也就是說,這位導師非常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學生在幹什麼,只要稍有勸阻之心,學生肯定不敢這麼干,要抄也得換一家抄。如此這般只有一個理由能解釋得通:導師指使學生抄的。

導師為什麼有這個膽子,不怕被人揭穿嗎?其實看一看論文發表時間就能明白。此次被揭發的這兩篇雷同論文,分別是2005屆和2006屆的學生寫的。這就滿足了兩個條件:1.兩篇論文發表間隔時間短;2.兩篇的發表時間距今很久(10年)。這兩個條件對構成抄襲新聞缺一不可。

首先,碩士、博士論文被知網、萬方資料庫等論文庫收錄,需要一定的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十幾年,平均時間要在一年以上。也就是說,當2006年的畢業生寫論文時,2005年那撥論文絕大多數還沒被收錄,即使全文照抄也幾乎不會被「查重」等手段發現,這就給鑽空子的人以可乘之機。

其次,今年已經是2016年,那兩篇寫於2005/2006年的論文都已被論文庫收錄,所以當記者在萬方資料庫搜索時,這兩篇雷同論文就露餡了,於是證據確鑿,一篇有關論文抄襲的新聞就誕生了。

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抄襲事件?

在百度上搜索「論文抄襲」,前三個結果都是廣告,主要業務是讓你既能抄襲又不被逮住

導師、學生聯手導演這起論文抄襲事件,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字:不怕。除了在某些網友眼中「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記者,幾乎不會有人去查十年前的論文抄襲問題,這種事露陷的概率極低;即便如今真的被揭發出來,涉事學生的學位被取消,那他也已經用這個碩士學位在職場打拚了十年,早已到了用能力而不是學歷找工作的階段了。換句話說,學位在職場的敲門磚作用已經用過了,沒學位也無所謂了。

而放眼整個文字寫作行業,你會發現抄襲需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大。在文化部頒發的《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中,第15條有個叫「適當引用」的條款,規定「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但專題評論文章和古體詩詞除外。」

這一條款在實際操作中並不好掌握,比如古裝劇A涉嫌抄襲另一部劇B,但B中主人公吟誦的古詩詞也被A抄走了,這個算不算抄襲呢?很難講。於是,有人就鑽了這個空子。

2015年鬧得飛飛揚揚的於正抄襲瓊瑤事件中,於正曾經的合作者就披露過於正教給他的抄襲大法:「抄襲只要不超過20%就沒事,比如你把20集戲全抄了,但只要擴充到100集,法院就不會追究。」

中國人為什麼不重視抄襲事件

那次瓊瑤訴於正抄襲的案件,以瓊瑤勝訴告終。但那又如何?瓊瑤還是製片商眼中的過氣老作家,於正依舊是娛樂圈當紅編劇、製作人,賠給瓊瑤那點錢,比他拍一部戲掙的錢少多了。而這還是極少數的抄襲成立的案件,多數情況是被抄襲者苦於各種因素而忍氣吞聲,抄襲者逍遙法外繼續掙大錢。

對抄襲者懲處不利,以及制度上的缺失,造成了抄襲者得利,被抄者無奈的局面。如此「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的現狀,不抄襲的人會被叫做傻帽吧。

中國人對抄襲行為的寬容,其中有明顯的「成功學」的影子。在當前社會,無論通過什麼手段,經歷過什麼波折,只要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就會被多數人認可。隨後他們會登上舞台,成為「人生導師」,告訴大家「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其實,舞台上通過抄襲成功的人並不可怕,在台下渴望成功的那一雙雙眼睛,才是真正可怕的。



推薦閱讀: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是誰?
中國花幾千億也要做好存儲的原因是什麼?
產業的興衰--從2017年數據看中國產業發展態勢
劉濤崛起被認為潛規則是真是假?
美國有哪些家喻戶曉的廣告?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