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元璋刪除了《孟子》原來是這個原因啊

朱元璋在政治上搞獨裁,通過廢除丞相使中央集權變成皇帝專權,在文化上搞專制主義,他不僅把縱橫家、法家、陰陽家的學說視為異端邪說,對被漢以後歷代統治者奉為正統的儒家學說也百般挑剔。他曾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想貶低孔子的「教主」地位,結果遭到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如願。

  貶孔行不通,朱元璋幾年後把矛頭轉向孟子。以孟子對君主有極不尊重的言論為由將孟子逐出文廟,結果同樣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次年便收回成命。

撤不了孟子的牌位,使朱元璋覺得臉上無光。他想出了刪書的辦法「懲罰」孟子,命令劉三吾等人按自己的旨意將《孟子》一書刪去三分之一,編成《孟子節文》一書,又下令科舉考試不得以被刪的條文命題。

  朱元璋刪孟造成的惡果是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自由,導致明清兩代中國人文精神沉淪,先進文化變成保守文化,特立獨行的思想家難得一見,文化思想領域一片沉寂,萬馬齊喑。

  明代文化大事回顧

  下令全國停止通祀孔子

  朱元璋雖沒讀過什麼書,但他知道要使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孔孟之道,這是漢以後明以前屢試不爽的歷史經驗。在剛登上帝位時,他對孔子還非常尊敬。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丁未,朱元璋下詔「以太牢祀先聖孔子於國學」,並派使者到曲阜致祭,使者臨行前,朱元璋告誡說:「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並。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今既釋奠成均,仍遣爾修祀事於闕里,爾其敬之。」但隨後發生的一件事,使他對孔子及其後人的看法有所改變。

  洪武元年三月,大將軍徐達攻克山東濟寧,當時曲阜屬濟寧路,朱元璋便令徐達送孔子第五十五代孫孔克堅到南京見自己。孔克堅稱病不赴,只派他的兒子孔希學來見徐達,徐達把孔希學送往京師。朱元璋見孔克堅沒有親自前來,非常惱火,馬上又下敕書給孔克堅,裡面說:「爾言有疾,未知實否。若稱疾以慢吾,不可也。」對孔克堅是否真的有病表示懷疑。當時孔克堅擔心朱元璋不高興,在兒子赴南京後自己也動身起程,在路上遇見使者,見到敕書後十分惶恐,日夜兼程趕到南京,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了孔克堅。朱元璋問他多大年齡,孔克堅說已五十三歲。朱元璋說:「卿年未邁而疾嬰之,今不煩爾以官,惟先聖子孫不可不學。爾子溫厚,宜俾之進德修業,以副朕懷。」即日賜給孔克堅宅一區、馬一匹、米二十石。第二天,朱元璋對侍臣說:「先聖后裔,宜優禮之,養以祿而不任以事也。」

  孔克堅在元朝任國子監祭酒,也是個不小的官,在明朝卻無官無職,可見朱元璋對孔子後人有提防之心。他對孔子的後人如此,對孔子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突然下了一道令天下震驚的詔書,詔書說:「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竟然叫停天下人祭祀孔子,這在當時令所有的讀書人感到有如晴天霹靂。雖然這是皇帝的聖旨,但不少大臣表示不敢苟同。刑部尚書錢唐「伏闕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徐程也上疏稱:「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聖人也,然發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於經,儀範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錢唐、徐程都說得在情在理,但朱元璋均不接納,仍一意孤行。後來,他覺得這一做法與自己常說的「治天下以仁義為本」自相矛盾,只好收回了成命。

  將《孟子》刪去三分之一

  唯我獨尊的朱元璋沒有辦法貶低孔子,便把目光盯在其他儒家人物身上。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覽《孟子》,當他看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那一段時,不禁勃然大怒,罵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當天就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殿外,不得配享。並對諸大臣說,如有諫者「以大不敬論」。當時所有大臣均不敢表示異議,只有刑部尚書錢唐不怕得罪皇帝,他再次挺身而出,抗疏入諫,他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餘榮。」當時朝中大臣都為錢唐捏了一把汗。滿腔怒火的朱元璋本想拿錢唐開刀,但見他態度誠懇,堅毅不屈,便放了他一馬。

  無端端地將孟子逐出文廟顯然是不得人心之舉。一年後,朱元璋下詔稱:「孟子辟邪說,辨異端,發明先聖之道,其復之。」把孟子的牌位放迴文廟,配享如故。然而,朱元璋對孟子的犀利言論仍耿耿於懷,他怕《孟子》把天下讀書人都教壞了,更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深入人心,對大明王朝不利,便想出了刪書的辦法。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命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對《孟子》進行刪節。劉三吾揣摸皇上的意思,共刪掉《孟子》八十五條「有問題」的內容,幾乎佔全書的三分之一,並將剩下的內容編為《孟子節文》一書。劉三吾完成刪孟任務後,朱元璋立即下詔書,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指《孟子節文》)為本」。

  當代學者李潔非評論說:「朱元璋雖是大老粗,但此人對於怎樣挖掘極權的潛力,實有過人的天賦,在收拾文化人方面,有很多創造發明獨到之處,先前的帝王沒一個比得過他。你看他揮舞著『雌雄雙劍』,一手『文字獄』,一手『八股取士』,把知識分子馴得服服帖帖。尤其是『八股文』,摳住了讀書人的命門。

因為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當然都經過《孟子節文》式的處理),舍此之外讀書再多都沒用,所以知識分子的思想就被死死地限制在這個令人放心的黑屋子裡面。他的這些創造,讓取代明朝的清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後者以『外夷』入主中原,更需要思想的禁錮和麻木,所以對朱元璋的兩大法寶照單全收,一手『文字獄』,一手『八股取士』,以致到所謂『康乾盛世』,活潑、自由的思想杳無蹤跡,書生學人一頭扎在考據、章句、版本、目錄學之中。中國人文精神就此沉淪,直到清末,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巨大震撼下才重新蘇醒。」

  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學說,而仁政學說的基礎是「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現得最為突出。他不顧統治者的顏面,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見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君」擺在「民」和「社稷」的後面,如此貶低君的地位,自然是歷代統治者都不會認可的,朱元璋當然也不會例外。

  而更讓朱元璋感到難以容忍的是,孟子認為不存在絕對的天子權威,天下百姓不必效忠於一姓一人。人民有權力「變置」或推翻不稱職和殘害百姓的君主。他說:「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在與齊宣王的一次對話中,孟子巧妙地把話題引導到如果「四境不治」,君王該怎麼處理自己的問題,使齊宣王十分尷尬。


推薦閱讀:

國學,一種積澱千年的身心升華法
從傳統文化看千年讖語:「破財」到底能不能「消災」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六)唐代書法五絕
禹音:吳王到底是不是唐太宗的兒子?
為什麼學業、事業總是不見成績,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