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經典與流行影片縱橫談之五:看《愛樂之城》,解讀美國文化

《愛樂之城》是一部比較另類的影片。我們知道電影一般都注重故事情節和人物刻畫,而歌舞片比較怪,其他國家很少有。如果你把它當成故事片來看,看它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就很難體會到它的審美價值。

為什麼在美國會出現這種很怪的影片——歌舞片呢?如果你是歌劇,我們就帶著看歌劇的心情看歌劇,沒有問題。芭蕾舞劇也是如此。但是唯獨歌舞電影,它又有對白,又有情節,中間又唱起來了,這不全是假的嗎?根本沒有真實感,很奇怪,我們不太容易理解。

這裡涉及到美國的文化。很多海外華人培養孩子有一個理念,就是要融入西方主流社會。那麼什麼叫融入西方主流社會?是不是你上學讀書之後找了一份工作,有了白人朋友圈,就叫融入主流社會呢?在過去我們頭腦里是沒有概念的,很多人認為這就是融入主流社會了,實際上不是的。

我們舉一些例子,可以看出這種文化差異。比如說不管是青年人還是中年人,主要是青年人,他們的周末大多都是在酒吧里度過的。我們猜想他們是不是處男女朋友,或者聊聊天,侃大山,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想法。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當然也有交際的需要,但大部分時候他們並沒有什麼目的。比如今天晚上約了幾個好朋友到酒吧來,我們中國人都是交流你的工作心得,或者是分享你的快樂,講講這些事情。而他們不是,就是一塊喝酒,看看電視,看球賽或者其他一些比賽,然後聽聽搖滾樂、爵士樂之類的音樂,等等。他們就是要這種大家在一起的氛圍。我們搞不懂這種生活狀態,不知道為什麼。

另外在一些大型商業活動的日子,或者是各種各樣的節日,它會請一些樂隊來,比如搖滾樂隊、爵士樂隊,在一些比較開闊的公眾場所,主辦方簡單搭個檯子,這些樂隊又唱又跳的,帶點肢體動作。中國人在下面聽得一頭霧水。當然它有節奏,也很好聽,但是你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興高采烈,那麼入迷,拿一杯啤酒一站幾個小時。有的時候搖滾樂隊在一些城市巡迴演唱的時候,人們為了買票,造成道路擁堵,這都是我們中國人所不理解的。這裡就已經有和歌舞電影很相似的因素了。

好萊塢是定期有一些音樂電影出台,而且一出來就獲獎。比如《音樂之聲》《芝加哥》《紅磨坊》。這次我們看的影片《愛樂之城》,你如果看網上的評價,它就會告訴你,這裡面有多少組鏡頭,在向以前的歌舞片致敬,它跟你如數家珍。可是對我們來說,你即便是向它們致敬又如何?那些片子我們本來就沒覺得怎麼樣。但是這些致敬梗對美國觀眾卻非常有吸引力,能喚起他們的共鳴,這些都是我們沒法體會的。

這其實就和美國歷史有關。我們知道美國建國很晚,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當時美國南方有個大港——新奧爾良,吸引了大批外國移民,有西班牙人、德國人、愛爾蘭人、拉美人等等,尤其黑人比較多。這些人到這片土地來以後,工作很累,又語言不通,他們休息的時候就通過唱歌跳舞來發泄和交際。爵士樂就從這裡開始興起。

爵士樂帶著非洲傳統音樂的底色,又融入了各個國家的音樂元素,成為這些移民溝通的手段。之後他們還創造了獨立的語言,不是英語,也不是其他哪個國家的語言,而是用各個國家的語言組成了一種新的語言。後來美國政府要求推行英語的時候遇到很多麻煩,遭到當地人的抗拒,有這麼一種特殊的背景在。

爵士樂一方面節奏感非常強,另一方面它的精髓是即興。因為移民之間沒有共通的語言,需要通過唱歌來溝通,就像中國古代和世界各國最古老的詩歌興起的時候,很多都是即興創作。這種形式方便了情感的交流,非常受歡迎。後來,一種稱為「布魯斯」的爵士樂演變成搖滾樂,成了當今西方世界極其盛行的流行音樂。

所以當我們知道這個背景資訊的時候,就明白了為什麼爵士樂、搖滾樂在美國人中那麼受歡迎,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互動,有新的信息在裡面,每個人都參與進來,有這麼一些因素在。它和固定的演唱會,你去靜靜欣賞已經了解的內容不一樣,它是新的東西,和這個有直接關係,這種文化習俗滲透到了整個人的精神世界裡。

回到《愛樂之城》,這個故事很簡單,你說是個個人奮鬥的勵志故事也可以,你說它有很美的地方我也同意,有些畫面拍得非常唯美夢幻,有意境,確實是這樣的。

但是因為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在影片里一定要找具體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刻畫,這下可好,本來我們一本正經看它的情節,準備往前走了,它唱起來了,一唱就變成假的了,生活里怎麼可能唱呢,所以就接受不了。只能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審美訴求,同時也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當我們知道它的背景資訊的時候,我們就容易理解它。

美國和加拿大這兩個國家都是建國很晚、歷史很短的國家,它們的文化就是這些。我們現在講恢復傳統文化,一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都很驕傲,都認真地從古人的智慧里汲取營養,他們也同樣。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是去學習幾千年的文化,古人的智慧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多,只有一兩百年。

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在整個的文化創作,包括日常教育里,反覆再現這些傳統的東西。不光是文化傳統,也包括建國的歷史和重大的政治事件。比如奴隸制,白人和黑人種族之間的關係,以及各個裔族的融合,這些都是它文化創作的重要題材,翻來覆去就這麼些東西。所以我們看美國的影片,它定期就是這些內容。

另外,我們知道美國是以商業起家的,所有東西首先衡量它的商業價值,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談創作。尤其它的大片的製作,全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好萊塢有龐大的情節模板庫,設計者可以根據需要調用各種橋段,然後電腦自動演繹組合成一個故事。你如果經常看它的片子,會發現其中真正有創意的內容並不多,背後是商業利益在影響它。

我們討論了這些,就可以看到,西方人一方面受科技影響,思維是科技化的思維,走那樣一種路。同時他也受到宗教的影響,宗教使他能夠有一種浪漫和有神性的東西在。但是大部分的文化作品就是快餐作品,哈哈一笑就完了。

這裡還有一個因素在影響人們對作品的欣賞。就是在中國,人們的生活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你有一份工作也都是朝不保夕,即便是個白領,一夜之間得一個病馬上就完了。我們身邊看到的一些癌症患者,做一個手術,稍微化療一下,幾個城市走一走,就是上百萬。什麼樣的家庭能經得起這樣的打擊呢?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保障,看起來是很光鮮的,能掙多少錢,但是背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西方人假如他有一份工作,這個時候無論是買房、供車,還是旅遊,各種各樣的福利,國家都是整體提供的。即便是沒有工作的人,國家也有一系列的保障體系。所以西方人就不像中國人那樣削尖了腦袋去賺錢。當他沒有後顧之憂的時候,就處於一種很散漫的狀態。

這樣一來出現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西方人對文化作品需求的類型就不一樣了。他們上影院去就是圖一個放鬆,吃點爆米花,喝點飲料,消遣一下,鬆弛一下精神。這就降低了對電影作品的要求。再加上這種商業化的模式,它是個惡性循環的東西,你越不給他好的,他的審美標準就越低。

就像曾經在美國火了十年的《六人行》,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美國民眾在那個年代的生活狀態,其實內涵並不是很豐富,笑點也很低,但對美國觀眾來說,已經能夠很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了。並不是他們真的素養差,而是人的生活狀態不一樣,有這樣一種影響。

現在我們了解了美國的文化背景,從這個角度去看音樂片的時候,或許感受就不一樣了。

百部經典與流行影片縱橫談之一:從《你的名字》開始

百部經典與流行影片縱橫談之二:新海誠PK宮崎駿,差了不止一條街

百部經典與流行影片縱橫談之三:橫向比較提升洞察力和審美能力(上)

百部經典與流行影片縱橫談之四:橫向比較提升洞察力和審美能力(下)


推薦閱讀:

《霸王別姬》這個電影怎麼樣?
斗破蒼穹要拍電影了,你有哪些期待?
爵跡這部電影怎麼樣?好看嗎?
《美女來了》由綜藝節目改編為電影評價如何?
電影《掠奪者》怎麼樣?

TAG:影視評論 | 電影 | 美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