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的病因是腦部神經發炎嗎
強迫症的難治,不僅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也一直困擾著精神衛生科學界,這其中的一個原因當然是我們還不完全理解強迫症的病因。雖然科學家們治療師們曾提出過各種自圓其說的解釋,但總還是讓人覺得不夠深入。
在本專欄的《強迫症:一場和「不確定性」的錯誤戰爭》曾介紹過——受強迫症困擾的人有幾個神經迴路,尤其是 「眶上—扣帶回—丘腦」迴路(supraorbital-cingulate-thalamiccircuit)過於活躍, 影響了神經系統的「危險/安全檢測」機制,導致患者不得不實施額外的行為(強迫行為)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全放心。
Swedo(1998)發現有些兒童的強迫症癥狀會毫無徵兆的突然發生,跟伴隨著鏈球菌感染關係密切,於是研究者(Leckman 2009)提出這樣的假設:鏈球菌的細胞壁上的抗原,在結構上跟大腦細胞的某些蛋白質有相似性,尤其是基底神經節(basalganglia )細胞,於是自體的免疫反應就會在受到鏈球菌感染後,同時攻擊鏈球菌和腦細胞,導致包括強迫症在內的一些精神類疾病。
最新的研究則將強迫症的病因指向了大腦其他部位的神經發炎。身體的炎症本是自然的反應,是免疫系統對於傷害所做的應對,但如果發炎的水平不當或者持續時間太長,則會帶來不良後果。在很多疾病當中,比如類風濕關節炎、動脈粥樣硬化,都跟身體發炎反應很有關係。
研究者們使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對20名強迫症患者和20名無癥狀者的腦部進行掃描,測量其發炎程度,並進行對比。
小膠質細胞是神經系統最重要的免疫細胞,在發炎的狀態下會被激活。對這些細胞進行染色,就可以觀察到它們在大腦的活躍程度,進而判斷大腦的發炎水平。研究者們測量了跟強迫症關係密切的六個腦部區域,包括眶額葉皮層(orbitofrontalcortex)和前扣帶皮層(anteriorcingulate cortex)。
測量結果非常清楚:強迫症患者在這些區域的發炎程度比非患者高32%。 而且,那些癥狀越嚴重,在某個區域發炎的程度也越高。
研究者們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發現。市場上已經有很多針對發炎的藥物,那麼未來治療強迫症的藥物無需另起爐灶,借鑒其他有效的藥物就會縮短研究的進程。現在已經在研究是否可能通過驗血來判斷哪些強迫症患者最適合於抗發炎的藥物。
進一步的研究應該深入理解哪些因素導致了腦神經的發炎,並找到方法幫助發炎反應發揮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
評論
最近有越來與多的研究證據把很多的精神類癥狀(包括抑鬱症、精神分裂和躁鬱症)和神經發炎反應聯繫在一起,這個研究可以說是豐富了這方面的證據,為改進治療藥物和發明新的治療方法都指明方向,但作為科學知識的「消費者」,我們也不能太過心急或者期望過高。
這個研究的證據只是建立了神經發炎和強迫症的關聯性,通過藥物消除或者抑制神經發炎,也許能控制強迫症的癥狀,但如果患者停葯以後,是否發炎和癥狀還會捲土重來,造成患者不得不一直吃藥維持效果呢?此其一。
其二,也許將來還要更多神經科學的發現,把宏觀的癥狀和微觀的神經病變聯繫在一起。但是精神或心理癥狀都有生物基礎,不意味著治療疾病理所當然地應該首選藥物或者唯一選擇藥物:
通過心理諮詢的談話療法、ERP訓練或者其他自然的方法,也能改變神經系統的微觀狀態,起到治療作用;這個道理就像是,缺鈣的人除了可以直接服用鈣片,還可以通過戶外曬太陽促進皮膚將維生素D3轉化為維生素D。
我的一篇微信文章《禪修和瑜伽練習可以逆轉基因對壓力的反應》(微信公眾號:心理科劉)談論過另外一個最近的科學發現:即練習冥想、瑜伽、太極之類養生之道的人,他們神經系統的發炎反應跟其他人是相反的。
當然,我提這兩點絕對不是否認這個研究的價值,只要是進步,哪怕只有一小步,都有意義。涓涓溪流匯聚成河,重大的科學發現也是如此。
注釋
本文所引用的研究者Jeffrey Meyer,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癮症和精神健康中心情緒和焦慮神經成像(Neuroimaging)研究組的首席科學家,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療協會期刊精神病學》(JAMAPsychiatry)上,參閱 Inflammation in the Neurocircuitr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Leckman JF, Bloch MH, King RA (2009). "Symptomdimensions and subtyp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1 (1): 21–33.
Swedo SE, Leonard HL, Garvey M, et al. (February 1998)."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clinical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50 cases". AmJ Psychiatry. 155 (2): 264–71.
本文引用了Tim Newman發表在 OCD linked to inflammation in the brain 的文章內容。
推薦閱讀:
※神經症、強迫症解脫秘要
※囤積狂的日常:每天撿東西比在辦公室幹些爛活有趣多了!
※核磁共振成像為ERP治療強迫症又添新證據
※強迫症的癥狀是什麼?
※強迫症已經泛化,我怕癥狀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