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思考的高度。那麼,怎樣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今天我們繼續解讀《好好學習》這本書,今天主要介紹這本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如何發揮臨界知識的威力?
成甲老師開篇就提出了他知識管理的核心概念:臨界知識。關於臨界知識的定義,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詳細的解釋,今天主要講一講如何找到臨界知識和如何應用臨界知識這兩個更實在的問題。
1、如何找到臨界知識?
按照成甲老師的原話:「找臨界知識的過程,就是尋找對我們有用的、適用範圍廣的可靠知識的過程」。具體怎麼找呢?我把它總結為三點。
從紛繁的現象中找規律。例如,很多人看了Ted演講都會很激動,為那些嘉賓高超的演講技巧所折服。但是,大部分看看也就過去了,但是就有人琢磨這些嘉賓演講如此精彩的原因,並專門寫出了一本書《Ted演講的秘密:18分鐘改變世界》。
個人覺得,找規律是讓你在別人面前高人一等的重要方法。去年我在開發Excel和PPT課程時,都會優先思考一個問題:這些軟體紛繁複雜的技能背後有哪些共同的規律和思維?最後我把Excel學習總結為五大思維:規範化思維、自動化思維、可視化思維、輔助列思維、多角度思維;把PPT學習總結為三大思維:故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視覺化思維。總結出這些規律後,你不僅能很快給人講明白,這些思維也能知道你做很多別的事。
找到知識背後的基本原理。一萬小時定律這個理論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做啥事干一萬小時就能成為大師,那這個原理肯定說不通,有些朋友從小打遊戲,早就玩夠一萬小時了,但也沒見成為遊戲大師。這時候你就要去找一萬小時定律的出處,會發現結論是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它的適用範圍是有局限性的。同時,如果你看過《刻意練習》這本書你就會明白:如果你一直待在舒適區,而不是待在學習區,那你即使學上兩萬小時,也很難成為大師。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是著名學者胡適提出的一個學習研究方法,舉一個就在手邊的例子,成甲老師提出「臨界知識」這個概念也是醞釀了好多年,並且光提出概念和理論還不行,還要拿大量的案例去論證,於是有了《好好學習》這本書。
2、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找到臨界知識,只能算「知道」;會應用臨界知識,才算是「做到」。如何做到?成甲老師給出了一個通俗的解釋:不同的場景重複用;不同的時間重複用。
不同的場景重複用。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學著作《影響力》,書中針對「讓自己的觀點能夠更有效地影響別人」這個問題,提出了六種解決方案:互惠、喜愛、承諾一致、社會認同、權威、稀缺。
這六種方法,能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場景呢?例如孩子總是不聽管教,能不能用這些方法呢?把孩子的一些行為設置成交易的形式,他幫你做事,你給他零花錢,這種互惠的方案,是不是效果更好呢?再比如,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耍賴,做到承諾一致,這樣才能不斷在孩子心中樹立權威。
不同的時間重複用。前面提到《Ted演講的秘密》,總結Ted嘉賓的演講技巧,也有一位溝通專家,總結了喬布斯的演講技巧,並寫成了一本暢銷書《喬布斯的魔力演講》。這本書我讀過很多遍,同時我也是老羅的粉絲,如果你看過老羅的大量演講,你會發現,老羅的演講大量使用了喬布斯的演講技巧,甚至不少地方有模仿照抄的嫌疑。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時間重複用,一樣能達到精彩的演講效果,這就是臨界知識的威力。
關於臨界知識的概念就聊到這裡,臨界知識是《好好學習》整本書的核心概念,也是成甲老師知識管理理論的基礎,希望大家不僅能理解能得到,更能踐行能做到,這才是知識發揮威力的必由之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