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處是故鄉

最近把在瀋陽住了10年的房子賣掉了。從上大學開始算,已經在瀋陽這座城市生活了17年,可以說是第二個家。賣掉房子有無奈也有必然,知乎上今年熱度較高的一個話題:為什麼東北會衰退?還可能復興嗎?

東北不好嗎?東北人自己都會說自己家鄉的好,「那裡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大金鏈、小金錶,一天三頓小燒烤」,日子過得可算是滋潤。但大時代的變遷是誰也改變不了的。

我就是所謂「逃離」東北的諸多年輕人之一,原因很多,但最終的境況都是一樣:除了老家的父母,我在東北沒有家了。

飄在外面的人多數都會有思鄉的情緒,這種情緒有時會湧上來騷擾你一會兒,過後,就又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沖淡了。在我看來,思鄉不單純是一種「情緒」,而是由許多複雜的因素構成的。思鄉情緒還是立體的,那種感覺會全方位包裹著你,讓你無法逃脫。

其一是眼睛所見,從小到大,家鄉的五光十色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我在遼河平原長大,對廣袤無邊的大地有天生的親切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有各的景色。還記得小時候學24節氣,驚蟄到春分這段時間,古人怎麼根據節氣來安排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看大地,小草開始發出嫩芽,有些小蟲子從土裡鑽出來,太陽烤著大地,能感受到「地氣」蹭蹭的往上升。天地里,空氣中就明晃晃的告訴你一件事:春來了!冬天怎麼知道要「冬藏」了?也看大地,枯草上面開始結白霜,就是漫長的「貓冬」了。對於東北小孩來說,一年四季能在野外玩的東西太多了,更不用說南方人體驗不到的玩雪的樂趣。

其二是耳朵所聽,就是鄉音。每次坐飛機回瀋陽,先感受到家鄉氛圍的就是滿機艙的東北話。幾十年來生活在那個語言環境之下,那是耳朵最熟悉的符號。這也應該是各地區的人都會有的集體體驗,普通話再通用,也不如家鄉方言那麼有溫度。

其三是鼻子所聞,我對於不同地方的味道還是非常敏感的。小時候的家鄉是什麼味道?不同季節是不一樣的:春天毫無疑問是泥土和陽光的味道;夏天是火熱天氣和田地的味道;秋天是地里等待收穫的玉米和其它糧食的味道;冬天是寒冷的味道,沒錯,如果問東北小孩,都知道「冬天的冷」是有味道的,不信你在冬天用舌頭舔一下鐵欄杆試試?去到南方,潮濕的味道完全不適應,春夏還好理解,其它季節怎麼能有潮濕這種味道存在呢?

其四是舌頭所嘗,通常味覺和嗅覺是連在一起的。《舌尖上的中國》完美的詮釋了食物是如何把中國人家的關係捆綁在一起的,我對家鄉最念念不忘的東西,除了天氣就是食物。尤其是小時候的粗茶淡飯,即使家裡條件不好,吃最簡單的土豆白菜也是極其美好的回憶。現在經常想吃這口,像五花肉酸菜燉粉條/凍豆腐、土豆燉茄子/豆角,也並不是因為這些家鄉菜有多麼好吃,而是它們是和家鄉、家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符號,有家就有家的味道,有家的味道才成全了一個家。

其五是身體所感,玄學一點,地球上每個地方的磁場都不一樣,家鄉的磁場里呆了幾十年,已經很舒服很適應,去到一個陌生環境是需要重新調整適應的。身體敏感的人知道在哪裡呆著會感到莫名的舒服,即使在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也能找到跟家鄉相似的感覺。

最後,以上所有的關於家鄉的符號,那些帶有強烈地方特色的語言、文字、食物、自然、行為等等,塑造了每個地域的人所獨有的行為方式。它是如此堅固的幾乎不可動搖,如此立體的幾乎密不透風,孕育了我們漂泊在外的人稱之為的「鄉愁」。

即使物理上的家不在了,即使遠隔萬里,鄉愁還是會讓你放不下,擺脫不掉。你所牽掛的除了家中的父母,還有你所熟悉的舒適區,只有 家鄉才會給你片刻的放鬆和安全感。

莫問前路無盡頭,落葉歸處是故鄉。

推薦閱讀:

東北人有什麼特點?
東北的雪為什麼那麼大?地球知識局
豬在東北面臨怎樣的命運?地球知識局
聽祖輩講故事丨有眼不識金鑲玉
冰天雪地里上廁所太痛苦,南方女生哭喊:我再也不來東北了!

TAG:故鄉 | 家鄉 | 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