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一定要究竟

有的修行人往往把路途風光當作了開悟,從而影響了修行。

有的人把身空當作了開悟,這是不對的。身空僅僅只是欲界定的一個特徵。

有的人把光明境界當作了開悟,這也是不對的。我們知道,在各種神通里,天眼通是最容易證得的。稍微有一點兒靜坐功夫,就可以得到天眼通前象,他會在剎那間清清楚楚地看到極其美好的境界,他會認為這是開悟。

有的人把見光當做開悟,這也是不對的。

有的人把自己在定中那種對外景的明明了了的反應狀態誤為開悟。

………

凡此種種,都不是真正的開悟,或者說不是究竟的開悟。

什麼是開悟?我們要知道,佛法的根本任務是要解決生死問題。讓我們在生死中輪迴流轉的就是我們這個心。因此,所謂的開悟,也必須是心上的功夫,是心的本體的問題,絕對不是心對外景的種種覺受。以上那些恰恰都是心對外景的無法自主的種種反應,心隨境走了,因而不是開悟。真正的開悟是心失去了對外景的分別我執,見境無法動心,因而不可能流轉。這才是開悟的關鍵。無論你見到怎樣不可思議的境界,只要你那顆不安分的心還在動,就肯定沒有開悟。佛法是心上的功夫,因而開悟必須在心上下功夫,檢驗也必須以心為標準、為根本。

從《壇經》我們可以看出,開悟要有「心動」這一環節,那個「風動還是幡動」的案例,一般人往往小看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這句話,其實這句話是極其重要的,那兩個小和尚也非常了得,當下就知道慧能的境界,我們今天有幾個人能真正知道這句話的分量?單單這句話就足以判定說者已經開悟。

心動後要出現成對成對的分別對立念頭,接著就出現意根的作用。這個心路歷程是非常清晰地。

真正開悟的人開悟後的那一時刻,會有一種非常複雜的心境,根本不是人們認為的那樣,高興地忘乎所以,恰恰相反,他會想高興卻高興不起來,會有一種若有所失的空蕩蕩的比較傷悲的心境,因為人人都有啊,想告訴別人吧,但人人都有啊,告訴人家又有什麼意思呢?毫無意義嘛!說什麼度人啊,都是閑談,哎—-。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情,在那一刻他會覺得度人是很無聊和毫無意義的事,經過很長時間的心理鬥爭,他才勉強決定要告訴別人,因為雖然人人都有,但畢竟人們還不知道。古往今來,任何人的真正開悟,都一定和必然會有這麼一個心境,即使佛陀也決不會例外。我們要知道,佛教是一門科學,任何科學都有基本的界定標準,而這種標準一定有千篇一律的可重複性。不能說你有一個標準,我有一個標準,那就不叫科學了。佛教開悟的標準毫無疑問就是佛陀當年的心路歷程,千佛萬佛都有這樣一個同樣的心路歷程,你將來也不可能例外。如果不是或者沒有這個心路歷程,那肯定沒開悟,這上面沒有絲毫的可通融之處,因為科學的問題來不得半點馬虎。這裡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你真正開悟後,佛陀立刻會親自為你印證的。

怎樣才能比較快的證到究竟開悟呢?只要按照佛陀說的「能觀心者,究竟解脫」,就一定能毫無偏差的回歸究竟理地。步驟可以參考如下:

首先必須證到身空,就是達到欲界定的境界。在欲界定上可以開悟,這是古往今來的大德們已經證實了的。

接下來,要從觀心下手。為什麼不走四禪八定的禪定之路呢?我們知道,禪定過程中,你很容易就引發除漏盡通外的各種神通。比如你得了天眼通,很容易就看到極其美好的境界,那是你見過的任何美景都無法比擬的,你會忍不住心動,忍不住去追求,最終會墮入這種境界,這往往不是你能把握的。再比如你得了天耳通,你會很容易就聽到別人心裡說什麼。有的人別看嘴上不說話,心裡卻說個不停,假如你聽到她在心裡說你壞話,你會不由自主地生氣,這就會出偏差。或者你在早上靜坐中,你會清清楚楚地聽到外面樹上小鳥在說什麼。小鳥們因為思維簡單,往往會就一個話題,就那麼幾句話,甚至一句話,不停地說說說,煩死人了,這時候你同樣會不由自主的生氣;……。從以上可以看出,因為你沒得漏盡通,先得其他通,因此不可避免的要被各種境界拉走,因此,我們不主張走禪定的路子,要走觀心這條路。

觀心,在證到身空後,你很容易看到念頭和念頭之間的距離,這時候只要用大悲心輕柔地放下念頭就可以了。當念頭越來越少的時候,用無我的思想,想像徹底消滅自己,把自己和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就會很容易地證入如來藏,再也不會有念頭出現了。這也是真正的觀心念佛。佛說「念佛解脫」、「如入禪定」,說的就是這個。為什麼不說就是禪定,因為身空只是欲界定,不是禪定,但照樣可以開悟,開悟後就可以立刻見到彌陀佛,何愁不能登極樂。有的人說,你不修禪定,那沒有定力怎麼辦?不用擔心,開悟後你會立刻見到釋迦佛和其他佛,還有觀音菩薩等,你會立刻具足定力的。

我們知道,欲界定即使在家人也照樣可以達到,這就是說,開悟一事,在家人照樣可以做到,而一旦開悟,彌陀就立刻站在你面前,還會向你莞爾一笑。所以,修凈土宗的最好走這條路。但現在的凈土宗某些居士是怎樣修行的呢?我們在後面附了一個小知識:齋教。可以對照一下自己離齋教相去幾步。

附: 齋 教

齋教是創立於明末的一種民間宗教,它冶儒道佛三家為一爐,但在外在形式上以佛教為最濃。齋教以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為崇拜對象,使用《金剛經》《心經》《阿彌陀經》等佛教經典。教徒稱齋友,主張吃齋食素,在家修行,逢初一、十五到齋堂念經聚會。 齋教雖然在外形上以佛教為主,但因為夾雜了許多外道觀念,與傳統的佛教有根本區別,故被認為是附佛外道。

(清涼月老師著)


推薦閱讀:

核心驅動力——損失與逃避心
怎麼學會「邏輯思考"?
七周數據分析:第一周數據分析思維篇
哲學小徑第四站:人類的基本推理方式
如何用《孫子兵法》,將你的大腦升級為八核?(四)

TAG:思維 | 佛教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