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哲學&齊物論

齊物論一詞出自莊子《南華經》內篇的一個篇名。所謂齊物的概念:指一切事物存在的本質皆是平等一味、並立相當,沒有任何區別。這一哲學真諦是中國哲學的最基本思想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莊子的齊物論思想,主要在《莊子·齊物論》中做了闡明。莊子通過一個號南郭 子綦的得道者對他的弟子顏成子游說:

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章句意思說:「我已經聞道了,你知道什麼是道嗎?」

子綦接著告訴弟子子游說: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章句大義說:「當你聽能夠聽聞到自己身體中的最微細粒子自鳴聲,而還不能夠聽聞到大地上所有物體的最微細粒子自鳴聲。當你能夠聽聞到大地上所有物體的最微細粒子自鳴聲,而還不能聽聞到虛空中的最微細粒子自鳴聲。

所謂最微細的粒子,是指一種不能繼續再分割的單元粒子。老子《道德經》第25章有關章句,提出了粒子概念,並且命名為「道德粒子」。道德粒子,其實是一種量子級別的粒子。

所謂自鳴聲,老子第21章等章句提出了道德粒子具有振蕩特性。粒子有振蕩,有會有響聲。老子第05章經有曰: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龠)乎!(摘自老子《道德經》傳世本第05章)

天地之外,其猶囤籟歟!(摘自邢文編 韓祿伯著《簡帛老子研究》甲組第十二節 聞中閣主整理)

橐籥,王弼釋作風箱,後人皆持這種比喻說法,誤導後學二千年。外,指範圍。猶囤,像一座碩大無朋的蟲庫。籟,管樂聲響。

籥;籟,原指先秦古代一種三孔管樂器或者是一種六孔管樂器,亦指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如:籟聲;籥聲。要知道所謂的「籟」,僅僅是一種比喻。老子莊子把道德粒子孔德中振蕩出的聲響比喻成「籟」,老子把道德粒子集合體發出的籟聲說成「大音」,因為宇宙間存在著沒有窮盡的物質,凡是物質皆由道德粒子組成,要知道此種籟音之大,可以說鋪天蓋地,周遍一切時處,而人類的肉耳不能夠聆聽得到。凡讀過老子《道德經》的讀者,都會記得老子如下名句:

視之不見名曰荑,聽之不聞名曰祇,摶之不得名曰微。(——摘自老子《道德經》第14章)

上述章句由聞中閣主修訂。荑,是本字夷的繁化字;祇,依據《簡帛老子研究》乙組第五節「大音祇聲」更正。

大音儘管鋪天蓋地,但是是常人不能聞得,凡具備清靜心的人,止觀所能得聞。如果你與《莊子·齊物論》中的子綦一樣能夠聞得「人籟」、「地籟」和「天籟」,在此大家就要恭賀您了,說明您已經聞道了。

關於聞道,老子孔子皆有論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聞道。

(——摘自老子《道德經》第41章)

朝問道,夕死可矣!(——摘自孔子《論語·里仁》)

關於老子論聞道,大家或許比較好理解。對於孔子論聞道,大家也許有些異議。孔子的話,有一個理解難點,那就是「朝聞道」,為什麼要「夕死」呢?其實不是指人死,而是指鬼死。老子第31章就有「葯殺人」的說法。要知道:聞道是為了修道。修道的目的就在於殺死那種鬼東西——分別妄想,而獲得一種清竫。這個「夕死」,就是指煩惱熄滅了。由此可以知道,孔子是得道之人。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對弟子表示自己已經斷煩惱了,可惜身邊的弟子沒有接不上話。

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人籟」、「地籟」和「天籟」。暗示著什麼哲學主題呢?籟聲,原來指形而上者道德體性中存在的一種特性,即孔德中的振蕩發生聲響。而莊子稱天、地、人中皆存在有籟聲的特性,依據經驗可以認為這種存在是一種真實。這說明宇宙中天、地、人,一切的存在都是道德粒子的存在,皆是道德粒子集合體的存在。注意:莊子這一學說的源頭是來自老子所說。

至於天、地、人三種存在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道德經》直接告訴讀者:

道生之,德蓄之。(——摘自老子《道德經》第51章)

天、地、明,在並立,故化其方不思相當。(——摘自韓祿伯《郭店楚簡老子》第五節《大一生水》第一部分b)

上述章句的畜是一種本字,而蓄則是畜的一種繁化字。明,是三才名象人的別稱。在,先秦古文寫作「才」,統一文字,同時擴大字型檔,整理成小篆,寫作「才」和「在」。所以說先寫的「三才」,都應該轉寫成「三在」,大義才明白。

上述章句說明,道德是造物主,道德體性是以自身為原料創造了宇宙中的天、地、人。由此可以說天、地、人,三種存在,皆平等一味,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說到底,天地人的存在與造物主「道德」的存在亦是平等一味,並立相當。既然如此,更何況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了。先秦古典哲學的基本真理是——一切存在皆平等一味。

聞中閣主 蘇學明 撰於上海 2017.05.18.


推薦閱讀:

韜光養晦的處世哲學,真的放之四海而皆準嗎?

TAG: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