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神殿,安藤忠雄和二維碼
寫在前面:
在這個飄雪的春天裡,我整理了在之前漫長的冬天記下的筆記,確實是正經用筆記錄下來的零散想法。
本來期待把這些想法拓展成長文,有些確實值得深入討論,但還是希望先不給自己太大的包袱,每篇基本還是以不夠成熟的想法出現,希望在後續的思考里繼續完善。
留給神的位置
王南的《萬神殿堂》里著重提到了這個穹頂。穹頂的空洞雨天會漏雨進來,晴天會攝入一道光線。
這個空間實際的意義眾說紛紜,作者給出了一個理解是,這個最中心的位置,是留給人與自然對話的窗口,是留給神的位置。
配合以前很多的教堂和城市規劃來看,在很長一段歷史中,最中心的位置都是留給神的。
留給人的位置
而在安藤忠雄的住吉長屋裡,也有一個類似的,用來感受自然的天井。但這不是一個神殿,是確實有人生活的民宅。
而且這個中間開敞的天井是連接樓上卧室和樓下衛生間的唯一通道,下雨天必須打著傘去上廁所。而且室內全部的採光也都來自於這個天井。
對此安藤忠雄也在自傳里特別感謝這家住戶,並感謝他們能夠理解這個理念。這是一種人對自然的感知,對晴霜雨雪春夏秋冬的感覺,對人生活本身的敏感。
從人性化以人為本以來,建築和工業設計開始凸顯人性。就像紐約的中心花園一樣,人類社會的核心位置開始讓位給人。
留給機器的位置
而近幾年鋪天蓋地的二維碼席捲而來,配合微信的友好支持,地推的效果和用戶的便利切實提升了不少。但在也就在這樣不知不覺間,我們開始把最顯著的位置拱手讓給機器。以前精美的廣告設計也讓位給了這種粗糙樸實的雜點。
想想還是挺有意思的,人類行動中最醒目的位置卻不是給人看的,人眼完全沒辦法從這種黑白分明的網格圖案中獲取任何信息量,只有通過機器的眼睛,經過硬體及顯示屏的編譯顯示,才可以認識其中的內容。這相當於把人類的一部分視覺功能讓給 了機器。
不禁想到以後還會有多少人類的位置讓給機器?多少人類的功能讓給機器?
科幻小說一個普遍的恐懼就是人工智慧取代人類,但是顯然目前的歷史進程是人類把自己的地位拱手讓給了機器。
題外話:
寫到最後編輯頁面預覽的時候,我加了很多分段,因為發現隨著看手機屏幕越來越多,一目了然這種情況僅限於一定長度寬度的文字塊。超出這個大小的內容就很難快速提取主要內容。而其實並沒有仔細閱讀。
而且分段越來越多,很多內容都是一句話就是一段。而回車的多少也成為網路寫手和正經作者的重要區別。不信可以看看有時右逝和馬伯庸合寫的小說《吳承恩捉妖記》,你能清晰的從回車多少判斷出是誰寫的這個章節。
這也是人類視覺和閱讀功能的一個逐漸喪失的過程吧。
推薦閱讀:
※傳統自動控制、機器人等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結合點(包括已有的和可能的)有哪些?如何結合?
※阿法狗這樣的程序能否被人工智慧打敗?
※DeX-Platform 助力工業機器人應用解決方案開發
※Momenta: 我聽過的最公開的無人車宣講會
※聚焦解析:視頻用AI與圖像用AI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