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再不鬆手,我這輩子的幸福都毀了!

原創 朱鉑如 京城催眠師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人看到標題說:「這說法也太聳人聽聞了吧!」

我回答:一點兒也不。

1

最近接受治療的一個高中男孩,我們稱他小F吧,要不是來到工作室這裡,他的父母恐怕還蒙在鼓裡,以為兒子不過是學習壓力太大導致情緒焦慮,無法上學而已。

而這個孩子,就是典型的家庭關係出了問題——母子聯盟過強,夫妻關係「隱身」。

諮詢室里,當孩子被問到他和父母的關係以及父母之間的關係,他都說很好,除了小時候爸爸經常打他、後來工作忙得早出晚歸見不到以外,一切都還不錯。媽媽對他很好,「父母的感情也很好」。

如果真的如此,孩子不應該有太大的問題。

事實卻是:青春期的男生,沒有過夢遺,沒有過手淫,沒看過色情的影片,沒有性衝動,沒有任何與性相關的「非分」之想。顯然,他的性發育水平嚴重遲滯。

為什麼呢?

當把問題帶進家庭系統排列里,就清楚了。

經過成員們在自我感覺的指引下調整了各自的位置,「父親」站在了離「兒子」很遠的右後方,「母親」自己慢慢走到了兒子的左後方很近的地方。

當李老師告訴「父親」現在「母親」站的離「兒子」非常近,想不想把她拉遠一些,「父親」同意了,走到「母親」身邊把她拉開了一段距離,然後站回了原來的位置。

李老師問他,為什麼不願意和「母親」站在一起?

「父親」說:我站在這裡挺好的,不想過去。

李老師 又問「母親」對「父親」有什麼感覺?

她說:離孩子近了我就踏實了,他在哪裡我不在乎。

這和後來談話了解到的一致。父親早出晚歸忙於工作,媽媽在工作之餘一個人帶孩子。夫妻之間也有吵架,不過沒有太大的矛盾。他倆很少單獨相處和交流感情,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彼此也習慣了疏遠的關係。媽媽除了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情感都投注在孩子身上。

2

為了高考,高中一開學他們把孩子轉學到一所住宿制的重點校。到了第二年,孩子的成績出現了明顯的波動,影響到他能否如願考上理想的大學。於是孩子表現出軀體癥狀,嚴重焦慮、失眠,開始厭學,後來不得不休學在家調整。

李老師問母親,孩子離開家,她有什麼感受?回答「很失落很難過」,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晚上等孩子的電話」,一聊就是半小時。注意:是每天晚上,從不間斷。

這次治療期間,父母從外地趕來探望孩子,發現他們朝思暮想、時刻牽掛的兒子出門了。原來,他約了也在北京的一個以前的同學玩兒去了。在諮詢師看來,這是孩子在成長和進步,開始恢復和同齡人交往了,但這位母親卻倍感失落,傷心得哭了。

孩子和同伴出去玩兒太正常不過了,這位母親卻到了傷心落淚的程度。可見,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根本上是媽媽離不開孩子,放不開手。當然,母子連心,媽媽這麼需要他,他深深的感受得到媽媽強烈的情感羈絆,也同樣甘願被緊緊的握在手心裡。

所以就有了李老師和孩子之間下面的對話:

「要是你父母在你上大學以後離婚了,你怎麼辦?」

「那我就休學,回家陪我媽。」

一個青年人情願犧牲自己的前途回家待著,換回母親不再孤單失落,而他的父親就在當地工作,每天回家。這背後意味著怎樣錯位的家庭關係?

3

當母親投注了過多的精力和情感在孩子身上,疏遠了父親,孩子就逐漸代替了父親,成為母親情感世界裡最重要的人物。母子聯盟在「愛」的名義下,一直保持著無人能敵的親密程度,其中也包括父親。

而夫妻關係,這個家庭中核心的人際關係和親子關係衍生的基礎,退居二線甚至「隱身」起來。爸爸這個詞,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稱呼。

當然,單純責備母親是不公平的。夫妻關係不良以及父親在家庭中的參與度太低,造成母親的精力、情感從丈夫到兒子的重心轉移。

兒子某種程度上背負著母親對丈夫和兒子的雙份情感與期待,既要接受母親對兒子濃濃的舔犢之情的表達,又要滿足母親作為成年人對配偶在精神陪伴方面的需要。

一方面,作為一個永遠在媽媽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懷之下的嬰兒,小F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是不需要長大的。媽媽對他來說就是整個世界,能夠滿足他所有的需要,他只要做好媽媽的小男孩兒就可以了。

所以,他沒有性幻想與衝動。

所以,他沒有交心的朋友。

所以,他在繪畫測試中表現出了自我認知一片空白。

最重要的是,他的構圖零散,要素之間相互孤立,表現出思維分散和分裂樣人格的傾向。

另一方面,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父親長期「缺席」以及和母親的關係過於親密,這會導致小F的男性認同(不是性別認同)出現問題。由於從小父親和他的親子交流和互動不良,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好和同性父母(父親)的關係。在他身上能夠感受到源於俄狄浦斯情結的、對父親單純的敵意和攻擊。

在幫助這對夫妻加強他們之間的情感連接時,李老師讓夫妻倆在催眠狀態下手拉手,面對面對視彼此。要知道,他們很多年沒有這麼深情的對視了。

目光交匯沒有多久,妻子已是泣不成聲。在一旁觀看的小F似乎不太明白髮生了什麼,衝上來拉開了母親,有些驚慌的問:「媽媽,你怎麼了?」

小F把自己放在母親的保護者的角色上,防止父親傷害母親,這其實在四五歲的男孩子身上也會出現。他尚不能理解母親和父親、父親和他以及母親和他之間三者的複雜、微妙的情感關係。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對於兒子來說,在潛意識中父親既是和自己爭奪母親的強有力競爭對手,又是他為了競爭中勝出需要不斷超越的、認同的對象。但是小F的家庭關係狀態導致他沒有發展處足夠的男性認同,也就無法擁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超越父親以及類似的具有權威地位的人物。

不論怎麼給高考鬆綁,高考目前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仍然是他們得以突破自我、具有決定性的人生大事。在潛意識裡,高考等同於一個需要被超越的關鍵目標,通過了就意味著打敗了從前的自己,成為更加強大和優秀的個體,也就進一步打敗了父親。

小F由於沒有良好的男性認同,因此缺乏足夠的勇氣和力量超越自我,面對困難和挫折出現退縮和逃避的行為,是意料之中的。

小F一直承受著不健康的夫妻關係帶來的壓力。對孩子來說,哪怕看不到父母吵架打架,如果他們的夫妻關係冷漠或者潛在矛盾也能在潛意識層面讓孩子感受到;並且對無法理解成人之間複雜情感的小孩子來說,會認為是自己造成的。

升入高中後學業壓力增大,又是第一次離家住宿,孩子在新的環境面臨更多的適應壓力。在這樣的家庭和學業雙重壓力之下,孩子當然容易出問題。

4

開始在這裡治療以後,孩子的父母表示要「同心協力,共度難關」。他們為了孩子,願意付出一切努力,但還是沒有理解李老師的忠告:好好經營你們的感情,孩子就會慢慢好起來。

因為只有他們把目光從在孩子身上適當的移開,認真的凝望對方時,對這個家庭的治療才真正開始;而孩子的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

在李老師的鼓勵下,那天晚上,這對夫妻像當初戀愛時一樣走進了電影院。據他們說,是結婚快二十年來的不超過第五次。而上一次,是沒生孩子的時候。

借著孩子生病的契機,我們相信又一個結構錯位的家庭會逐漸回歸正常。

5

在很多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案例中,母親用自以為是的愛的枷鎖拖住了孩子成長的步伐,導致了孩子無法長大和適應周圍環境。母親的不放手,最初是因為孩子太小離不開成人的呵護照顧;但是後來,當孩子長大了,需要更多自由和獨立的時候,仍然背負著沉重的所謂「愛」的負擔,被牢牢的拴住,無法離開家庭走上社會。而母子關係過度親密的背後,往往都存在著夫妻關係不良的背景。

小F 既然可以不去上大學回家陪媽,將來也可以不結婚在家陪媽。如今,讓年輕的妻子們頭疼的「媽寶男」在婚姻里盛行,同樣源於這樣的原生家庭。

母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世間唯一指向分離的愛。當孩子長大,滿懷深情的母親克服自身的焦慮和恐懼,逐漸放手,成熟地面對終將到來的分離,孩子才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行越遠。

身心健康的孩子,絕不是母親一個人可以培養出來的。在母親懂得分離的智慧、適時適度放手的同時,父親也應當讓父親和丈夫的雙重角色回歸,不再「缺席」。

6

電視劇《小別離》中孩子長大出國、離開父母的情景,不僅讓劇中的董文潔哭得一塌糊塗,也讓電視機前很多父母潸然淚下。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唯有接受ta終將離開家、兩人從此相伴的事實,才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掌握當父母的智慧,妥當的處理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

最近,一個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媽媽對我說:「我覺得孩子長大離開家,我和他爸爸肯定也會失落,也會難過,甚至會哭。但是我想好了,將來寧願自己承受,也不能以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做代價。」

真能做到的話,了不起!

end

精誠心靈工作室, 心身療愈的踐行者!

工作室的微信號:jcxlgzs

工作室諮詢電話:13522020333

工作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橡樹灣三期5號樓1單元2301

推薦閱讀:

聊爸:領著我們的孩子走進美術世界
家有兩寶,為什麼他們都覺得我只愛另一個?
您被孩子像八爪魚一樣撲纏過嗎
真高興,看到中國還有這麼多重男輕女的家庭
好爸媽是什麼樣?

TAG:家庭教育 | 兒童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