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為什麼愛跟年輕人「作對」?

強迫症患者癥狀初發的年紀(不一定是第一次來就診的年紀)據臨床統計,在美國平均是19.5歲。實際上有人發病可能更早(據統計,有25%的患者是在14歲前就起病的);也有人發病晚,但臨床上35歲以後發生強迫症的比較少見。那為什麼強迫症愛跟年輕人「作對」呢?

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是強迫症的病因。首先說說基因,強迫症患者直系親屬的同病發病率要比其他人群的發病率高出一倍,這還是成年期發病的患者;如果是青少年期或兒童期發病的強迫症患者,其直系親屬也患強迫症的比率則高出正常十倍。另外,因為強迫症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家屬中與焦慮有關的心理問題發病率也可能比正常高,這些問題包括:強迫型人格、普遍性焦慮、社交恐懼或其他具體的恐懼症等等。

另一方面,基因不是決定性的,畢竟上面說的發病率僅僅是百分之幾而已,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那剩下的就要在這個人的成長環境中尋找答案了。環境中的壓力事件,通常是各種心理問題的誘因,強迫症當然也不例外。

年輕的歲月外表光鮮,但內在心理真的不容易。學業、考試、就業、求偶的壓力接踵而至,更不要說他們為了不久以後的獨立,還得學會和適應成人社會的規則,於是就有了掉不完的「坑」兒,鑽不完的「套」兒,腦子進不完的「水」,很多過來人一想起那幾年內心晦暗的光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什麼能讓我們在壓力、挫敗、沮喪面前保持淡定的微笑,內心永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呢?當然是大腦為核心的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皮層對情緒的調節作用。而人類的大腦皮層,要到25歲以後才能基本發育成熟,相比其他器官來說是比較晚熟的,而且神經元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即使成年以後,大腦皮層的功能還在繼續完善和發展。

從微觀層面看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還比較稚嫩的大腦要處理哪些重要的信息和情緒呢?如果把上文所說的身心壓力概括一下,那就是「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感,這是年輕時的大腦亟需處理但未必能處理得了的情緒。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可多著呢!幾乎所有煩心的事對你心理的影響大概都跟它有關。

某大學生一直對自己臉上的青春痘非常在意,以至於要每天照鏡子查看很多次,而且把大部分零花錢都用在買護膚品上了。長青春痘是身體在青春期的自然變化,它的出現打破了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形象,這個形象可能自我感覺很完美、光溜溜的沒有瑕疵,更重要的是過去的形象可能一直受到周圍人的誇讚,我們引以為豪的自尊感就建立在臉上了。現在臉部崎嶇不平了,那別人還怎麼看我呢?是不是還像過去那樣喜歡我呢?會不會女生因此討厭我呢?

所有這些都是不可預測的,而不確定性就能帶來焦慮,因為人的大腦不僅是按照既定的模式來對環境進行反應的,而且為了實現這一點不斷地尋找環境中的模式。能夠理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的因果關係,才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和掌控感。

另外一個根本性的焦慮就是死亡。一個心智正常的小學生也已經知道死亡的意思老,但也許要到20歲左右的時候他才能把死亡和自己在宇宙中短暫的存在聯繫在一起。年輕時的大腦已經獲得了一種把自己所經歷的遭遇「加工」成連貫故事的能力,就像是自傳的雛形,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整合在一起,這能心理上給人對生活的可控感,但其代價就同時製造了幻覺,彷彿一切都是連續永恆持久的,這就在心理上造成理解「人生渺小」、「生命短暫」這些殘酷事實的困難。

有的年輕人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存在的真相,就會變得鬱鬱寡歡,甚至無意識地麻木自己來逃避死亡背後巨大的焦慮。麻痹自己的方式不僅是性、酒精和毒品,所有無法控制的行為也許都能起到短暫的麻痹作用,包括工作狂也能。有人不分晝夜的工作,可能只是無法面對停下來時自己心靈巨大的空洞。

死亡焦慮還表現為對健康問題的過分擔心,容易把自己身體稍微的不適和災難性的後果聯繫在一起,因為這個時候的大腦還無法容忍在健康問題上絲毫的不確定性,必須絕對健康安全,身體不能有任何不適,這本身就是超越現實的期待。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說年輕時的焦慮或者擔心的事情真是數也數不清啊。假如某個人天生就有強迫症的易感基因,假如他/她正處在20歲左右的年紀,那強迫症的發作,就像一桿槍已經子彈上堂,手指已經放在扳機上了,就差那麼一點點偶然的外力

這裡的我用「外力」比喻某些偶然的生活事件,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引起本來已經焦慮水平很高的身心系統極度的恐慌,原來廣泛浮游著的焦慮內容,就可能縮小範圍而沉澱確定下來。

直接的事件一般是創傷性的經歷。假如一個這樣焦慮的人剛剛換了學校,受到了新同學的欺凌毆打,而打他的這個人穿著藍色的衣服讓他終生難忘。他很有可能以後把生活里遇到的所有藍色的東西都當作是不吉利的,或者引起噁心的,於是迴避所有藍色的東西,萬一不小心碰到,就會強迫式地洗手。

間接的事件可以是身邊的人經歷的,甚至與自己無關的事件。如果上面說的那個處於焦慮狀態中的人,偶然在電視新聞里看到某人因為出門前忘記關煤氣灶而引起了火災燒毀了整座房子,他就可能從此以後,一出門就會擔心自己也釀成這樣的慘劇,於是反覆檢查的強迫習慣開始形成。其他的強迫行為也與此類似,常常能追溯至引起本人恐慌的事件。

總之,青春時光美麗而殘酷。對於不幸的人來說,如果天生帶著這樣的易感基因,在這個時期諸多特有的身心挑戰面前,稚嫩的大腦還無法處理體內「激蕩」的恐慌和焦慮,某些偶然事件的刺激就會誘發強迫症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強迫症幾乎是終生的、慢性疾病的原因,為什麼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跟患者總體上的焦慮水平直接相關。

推薦閱讀:

強迫症怎麼治?忽略它就好了嗎?
年輕男性患者親口講述強迫症(視頻)
強迫症的治療選擇(二):神經外科手術
強迫症的病因是腦部神經發炎嗎

TAG:強迫症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