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楊柳君:如何使一個自私之人變的慷慨大方?

今天是柳君書房陪伴你的第25天。

今日話題 ~

自私和無私的區分可能是不必要的。

其實將二者混合在一起,才是我們的合作天賦背後的秘密。

帶著問題閱讀

> 在眾多飯局、party中結識的所謂朋友,為什麼離開那個場景人們就形同陌路?

> 什麼樣的社群和團隊能建立持久的凝聚力?

> 為什麼明明是一位獲取者或互利者,在面對特定的場景,特定的人群時卻表現出慷慨大方的行徑?

01

是什麼因素讓人們懷著獲取的目的加入組織,最後卻做出了付出行為?

柳君說:

在人們身邊,總有些人是典型的獲取者。

但正是這些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面對不同的對象,居然採取了大量的付出行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一個社群、一個團隊,要想更有向心力,更有凝聚力,身處其中的人們均採取大量付出行為,很重要。

這會慢慢形成一種付出文化。

試想如果一個團隊里,人們相處的模式大部分時候是索取,大家幹嘛要歸屬這個團隊呢?

02

讓群體中的每個人都用付出者的方式行事。直接要求接受過幫助的人,將這種做法傳遞下去,繼續幫助更加年輕的同事,以此來作為回報。邀請那些從他的付出行為中獲益的人,幫助關係網路中的其他人,由此催生出了一種付出的規範。

柳君說:

重點是建立付出的規範。

組織中某些人帶頭以付出者的行為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並要求那些得到好處的人繼續採用同樣的行為方式。

由此形成行為規範。

03

如果一個群體發展出了一種付出的常規模式,成員就會遵守這種常規模式,做出付出行為,即使他們在其他地方更傾向於做獲取者,或是互利者。這減少了付出的風險:當每個人都做出貢獻時,蛋糕就更大了,而付出者做出的貢獻,也不會總是遠遠大於他們得到的回報。

柳君說:

即使那些在別處屬於獲取者和互利者的人們,在特定的場景,面對特定的對象時,也會呈現出付出者的行為方式。

在這樣的團隊中,付出者付出的代價更小,風險更低,因為大家都在付出,共同將蛋糕做大。

如此付出者便不會淪為他人成功的踮腳石,人們更樂意採取大量的付出行為,利人利己。

04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付出行為背後都混合了讓他人和自己受益的動機。當感覺可以同時促進他人和自己的利益時,獲取者和互利者最有可能做出付出行為。正如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在《共情的時代》一書中寫到的:「自私和無私的區分可能是不必要的。為什麼我們要試圖把自我從他人中剝離出來,或是把他人從自我中剝離出來?而其實將二者混合在一起,才是我們的合作天賦背後的秘密。」

柳君說:

對於付出者來說,付出的行為自不必多說。

在一個團隊里,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付出者,如何使獲取者和互利者也大量採取付出行為呢?

答案便是:使之感覺可以兼顧他人和自己的利益。

05

共同的基礎在付出行為中是一種主要的影響因素。在一項實驗中,英國的心理學家招募了曼聯球隊的球迷參加實驗。這些球迷從一棟建築走向另一棟建築的時候,看到一個跑步的人滑倒在草地上,捂著膝蓋痛苦地尖叫。他們會幫助他嗎?

這取決於他穿著什麼。當他穿著一件普通T恤時,只有33%的人會幫忙。當他穿著一件曼聯球隊的T恤時,92%的人會幫忙。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傑克多違迪奧稱之為「激活共同的身份認同」。當人們與他人共享了一種身份認同時,為這個人付出就有了一種利他且自利的屬性。

柳君說:

這便可以解釋我們常說的「熟人文化」。

同樣是一個人,會對某個群體里的成員採取大量的付出行為,看起來非常慷慨大方,卻極有可能在面對另外一群人時非常吝嗇,極其不願意付出。

這裡八卦一句,為什麼那麼多企業管理的高層人士或企業主,要去報讀名校EMBA?

因為人們潛意識裡在尋找身份認同,他們在尋找一種「我」跟「你」是一路人的感覺。

在這樣身份認同的組織里,人們心甘情願的採取付出者的行為方式,因為他們知道,付出行為是有回報的,自己也會從中獲得大量的好處以及精神上的滿足。

06

研究顯示,人們對於那些享有獨特相似點的人和群體,有著更強烈的認同感。此外,研究還表明,人們在提供最優相似性的群體中更加快樂,這可以同時給他們一種包容感和獨特感。正是這些群體,讓我們感到最驕傲,感受到了最多的凝聚力和價值。

柳君說:

相似點越獨特,身處其中的人們便越容易形成強烈的認同感。

什麼樣的社群、團隊更容易建立一體感,形成堅不可破的凝集力?

回答是:找到並凸顯團隊成員獨特、排他的特質。

各位看官您認為呢?

版權聲明:本文為楊柳君原創文章,來源微公號:柳君說(y823021823)


推薦閱讀:

總經理的最重要的工作有哪些?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華為的國際化為什麼這麼成功?都使用了哪些營銷策略?
在寫論文和文獻綜述的時候,要標註參考文獻,很多文獻里都有要用的部分,怎麼有效的引用和管理這些有用的東西,並知道是從那篇文獻得到的?
7.拋磚:論券商的核心競爭力
楊柳君:錢給別人花最幸福,真的嗎?

TAG:領導力 | 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