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覺

在生活中,我們是以知覺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知覺不僅受感覺系統生理因素的影響,而且極大地依賴 於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並受到個人興趣、需要、情緒的制約。知覺還需要各種感覺系統的聯合活動。視知覺過程開始於視網膜上所產生的興奮傳到初級的視覺皮質 ( 視覺中樞 ) 的時候,它產生於視覺皮層附 近的以及視覺皮層與聽覺皮層軀體感覺皮層交界處的聯合區。

知覺的基本特徵

一、知覺的整體性當我們感知一個熟悉的對象時,只要感覺它的個別屬性或主要特徵,就可以根據以前積累的經驗,而知道 它的其它屬性和特徵,從而整個地知道它 ( 如上一段所舉的例子,電影電視正是通過這一感知使觀眾達到 理解的 ) 。如果感知的對象是沒有經驗過的或不熟悉的活動,知覺就更多地以感知對象的特點為轉移,將 它組織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這種現象叫做知覺的組織化,知覺的組織原則有遠近、相似、閉合、優選 ( optional ) 的連續、優選的形態等原則。所謂「電影構圖」就是以此為根據,所以最準確的構圖概念應是 組織電影電視空間中的視覺畫框的布局。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中的幾根直線由於兩根在距離上接近,因此每兩根被知覺為一個體。除

了形狀外,對象的大小、顏色等相 似都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

B中的幾根直線排列同A 一樣,兩根在距離上接近,但並不被知覺為3組

2個並列的直線,而被知覺為1根 直線和3個長方形,這是因為閉合的因素使

人忽視長方形輪廓缺少的部分而仍然將它知覺為一整體。

C圖中的線和點線雖然都有斷離之處,但由於它們是佳選的連續,因此被知覺為一根完整的曲線。

二、知覺的選擇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於我們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一定時間內,人並不感受所有刺激, 而僅僅感受能夠引起注意的少數刺激。此時,被知覺的對象好象從其它事物中突出出來,出現在「前面」, 而其它事物就退到「後面」去。前者是知覺的對象,後者成為知覺的背景。在一定的條件下對象和背景可 以相互轉換,它既可以被知覺黑色背景上的白花瓶,又可以被知覺為白色背景上的兩個黑色側面人象。在 一般情況下,面積小的比面積大的,被圍的比包圍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 周圍明度差別大的東西都容易被知覺為對象。例如,黑板上的字就是學生知覺的對象,黑板則是字的背景。

我們搞影視創作的人就是要利用觀眾的這種有選擇的注意力的特點來傳達信息。

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從客觀方面來看,有刺激的變化、對比、位置、運動、大小程度、強度、反覆等; 從主觀方面來看,有經驗、情緒、動機、興趣、需要等。當我們了解到人的感知選擇性時,我們就應把主 要信息處理為能引起注意的刺激。不能失控。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導演忽略了這種選擇性,因此使觀眾 分散了注意力。也有的導演有意識地讓觀眾感到好象是在生活中一樣,自己在選擇。

三、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受個人知識和經驗的影響,對事物的理解是知覺的必要條件。在一般情況下,對任何事物都是根據自 己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來理解和領會的。有人在看法國故事片《阿斯米拉達》時,認為神父是好人,那吉 普斯女郎阿斯米拉達是壞人。人在知覺某一種事物時,通常要在內心說出它的名稱,即將感知對象歸入一定的範疇之內,用詞來概括它, 使它只有一定的意義。因此,言語的指導作用(即命名)能喚起過去的經驗,理解感知對象的意義。例如, 畫上的一些黑色的斷線,初看是難以知覺出它是什麼東西,但只要提示說這是小孩和狗的圖形,言語的指 導就會立刻使人理解黑色斷線的意義而將它們知覺為小孩和狗在奔跑。我曾經在課堂上做過這樣的試驗, 給觀眾看一段片子,其中有一個鏡頭只有一格。大多數人都沒有看清那一格是什麼,但是如果提醒大家那 一格是一個熊貓的話,大多數人就都會看見那一格。

四、知覺的恆常性

在知覺中,由於知識和經驗的參與,使知覺往往並不隨知覺條件的變化而改變,而表現為相對的穩定性, 這就是知覺的恆常性。在視覺中,知覺的恆常性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看同樣的一個人,由於距離的遠 近不同,投射在視網膜上的視像大小可以相差很大,但我們總是認為他的大小沒有什麼改變,仍按他的實 際大小來知覺,這就是大小的恆常性。從知覺的恆常性在電影里我們首先用來解釋為什麼一個在全景中引起注意的對象可以等於是一個特寫,以 及所謂畫框中的畫框亦是同一道理。而不是去尋找不同文化中的繪畫藝術的差別。這在電影中是不起作用 的。知覺的種類 人認識外部世界的知覺有以下幾種與電影電視有關的種類:1、空間知覺 在空間知覺中,視覺起主要作用。聽覺也提供立體感,主要是縱深感。東方人或西方人的生活空間知覺是 一樣的。

空間知覺包括對物體的形狀、大小、方位、立體和遠近等特性的知覺。即便是畫國畫的中國畫家有生活中 的空間知覺和其他人是一樣的。 形狀知覺是靠視覺、觸覺和動覺來實現的。大小知覺 也是靠視覺、觸覺和動沉來實現的。一般情況下,對象是在比較熟悉的環境中被知覺的。因此,各種熟悉 的物體也提供了對象距離和實際大小的各種線索。這些線索同視覺、觸覺、動覺所提供的信息結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大小知覺。方位知覺 是對物體在空間所處位置的方向的知覺,是靠視覺、觸覺、動覺、平穩覺以及聽覺獲得的。深度知覺 也就是距離知覺和立體知覺。外部世界在視網膜上的投影是二維平面的視像,但卻能被知覺為三維的立體 的東西,並看出對象的遠近距離。

深度線索:生理線索有:眼睛的調焦,雙眼線索有:角度,單眼線索即經驗線索有:大小、重疊、陰影、 空氣透視、結構級差(密疏)、運動視差。綜合藝術論從來不談空間。受綜合藝術論影響的普通觀眾也就忽略了空間。可是時間空間是電影電視結構 的基本元素。

2、時間知覺 人對時間的估計是主觀的。可分為兩種。一是直接靠知覺對「現在」時間間隔的判斷,一是靠回憶對過去 持續時間的估計。所謂「現在」,指的是主觀意識到、感知到的一種心理上的時間。在物理上相繼出現的 幾個事件可以在心理上被感知為是同時發生的,所以它們在心理上便被當作是「現在」發生的一個事物。 其長度一般為1/6 秒至2-3 秒。再短的就感知不到它的長度,被稱為「瞬間」。超過2-3 秒的僅靠直接知覺就比較困難,一般就靠回憶來估計它的長短。人對時間的估計以一秒左右為最准。短於 一秒的容易高估,長於一秒的容易低估。超過「現在」範圍的時間主要靠回憶來估計。因此受記憶中所保持的信息量的影響。越遠越短。情緒和興趣對時間的估計也有很大 的影響。有興趣的事物,當時感到短,事後回憶感到長。空虛無聊時的時間當時感很長,事後感到短。

這都是電影電視創作者在處理鏡頭時所需要考慮的有利因素。這對剪輯師特別重要。在電影電視製作中我 們把這歸納為TIMING,即時間計算。交叉蒙太奇從物理時間來說,是一前一後,可是為什麼觀眾卻理解為 同時發生的呢?我們電影製作者如何保證讓觀眾感到是同時發生的,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在此我們 只能談規律,真正的掌握是每個實踐者在創作中積累的經驗。

3、運動知覺 是對物體在空間中位移(時間因素)的知覺,它依賴於物體運動的速度,運動體與觀察者的距離,觀察者 本身所處的運動或靜止的狀態等。它與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心理學提出了速度與「運動體與觀察者的距離」有關。如果我們的導演們讀了心理學,普通心理學,那麼 在拍奔跑的馬時就不會離得那麼遠,那樣,哪怕是蒙古馬也會顯得比阿拉伯馬跑得快。

運動知覺有:視覺性運動的知覺、聽覺性運動的知覺、觸覺性運動的知覺。然而,運動知覺是十分複雜而 相對的。實際運動的物體可以被知覺為不動的;實

際不動的物體也可被知覺為運動的。所以可以分為真動 知覺,似動知覺和運動幻覺。真動知覺 真動知覺是觀察者處於靜止狀態時,物體的實際運動連續剌激網膜各點所產生的物體在運動的知覺。真動知覺與空間知覺的關係非常密切,知覺到的物體的運動速度與實際的物體動速度常常很不一致。它 與運動物體距觀察者的距離有關,即運動物體距離近,看起來感到速度快,運動物體距離遠,看起來感到 速度慢; 也與物體所運動的空間有關,即物體在廣闊的空間里運動看上去速度慢,在狹窄的空間里運動看 上去速度快; 還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即物體在垂直方向上運動比在水平方向上運動,看上去速度要快 得多。在用眼睛和頭部的轉動來追隨運動物體的情況下,儘管現象在網膜上是靜止的,眼球和頭部的動覺 仍能使人知覺到物體在運動。然而,如果物體運動的速度非常慢的話,人就感知不到它在運動; 反之,如果物體運動的速度太快的話,人也同樣不能感知到它在運動,而只能看到一條光帶,得到一道模 糊的印象,此即所謂帶形運動。剛剛能夠覺察出物體在運動的運動。知覺下閾是角速度 1-2 分/秒,因速度 太快而不能辨認出物體在運動的運動知覺上閾是角速度5.3度/秒。

似動知覺 似動知覺是實際上不動的靜止之物,很快地相繼剌激網膜上鄰近部位所產生的物體在運動的知覺,是一種 錯覺性的運動知覺。最有代表性的似動現象叫做β運動。實際生活中的電影和霓虹燈的運動都屬於β運動。β運動受兩個剌激物 先後呈現的時間間隔的長度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間隔時間短於0.03秒或長於0.2 秒都不會產生似動現象, 此時將會看到前者為

兩個剌激物同時出現,後者為兩個刺激先後出現。當間隔時間為 0.06 秒時,能非常清 楚地看到β運動,此時的似動現象叫做最適似動現象。

運動幻覺

誘導運動 誘導運動是實際上靜止不動之物因周圍其它物體在動而看上去在運動的知覺,是一種錯覺性的運動幻覺。世界上一切物體都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動和不動是相對的,較的物體就叫做運動知覺,一個物體被知覺為在運動,那是與其它物體相比較而言的,這種被比覺的參照系。在無更多參照系的情況下,兩個物體中之一在運動,人就有可能把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看成是運動的。例如在夜空中,既可以把月亮看成在雲里穿行,也可以把雲看成在月亮前移動,這種月亮的運動就是由雲的運動所引起的一種誘導運動。在一般情況下,這種相對運動的現象不常發生,這是因為人們在生活習慣將知覺對象周圍環境中的一切物體都作為參照系,而將知覺對象看成是在周圍較大的靜止環境背景中運動的。如果你站在橋上,長時間地盯著橋下的流水(最理想的是急流),然後突然抬頭來順著河流向前看,在最初的一段時間你會感到兩岸在向後退。在靜止的火車車廂里從窗口望著對面的那列火車,當那列火車開動的瞬間,你會感到是你乘坐的那輛車開了。這幾乎是人人都有過的經驗。而不是象《電影藝術辭典》上所說的,是過分強調人的主觀。

自主運動 如果在暗室中注視一個靜止的光點,過一段時間便會感到它在不停地動來動去,此即自主運動,它也是一種運動幻覺,又稱沙蓬特錯覺或遊動錯覺。自動幻覺可以成為飛機失事的原因。這是因為在完全黑暗的夜晚,為編隊飛行的其餘飛機導航的領航機的尾燈,類似於上述實驗室的光點,容易使人產生自動幻覺而導致失事。

自動現象的產生與黑暗中光點失去了周轉空間的參照系,從而使它的空間位置不明確這一因素有關。據研究,它還與人的個性有關,例如,場依存性強的人比場獨立的人更易受自動幻覺的暗示。

知覺和感覺不同的另一重要特點是,知覺不僅受感覺系統生理因素的影響,而且極大地依賴於一個人過去的知識和經驗,過去,這意味著需要一種積累儲備,而這種積累和儲備就是記憶,經驗就是記憶。此外知識還受人的各種心理特點,如興趣、需要、動機、情緒等制約。

知覺之所以不同於並高於感覺,還在於知覺一般需要各種感覺系統的聯合活動。現代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覺過程是一個複雜的機能系統,這個系統依賴於許多皮層區域的完整複合體的協同活動。例如,視知覺過程開始於視網膜上所產生的興奮傳到初級的視覺皮質(視覺中樞)的時候,產生於視覺皮層附近的以及視覺皮層與聽覺皮層、軀體感覺皮層交界處的聯合區。大腦的額葉也參與了知覺活動的組織活動,這些部位的損傷會造成各種知覺障礙。


推薦閱讀:

剪輯的基礎
淺析電影電視剪輯的基礎需要學習掌握心理學——楊耀祖

TAG:電影剪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