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識管理工作流
引言
很多碎片知識如果不整理出來,在你的大腦裡面永遠都是碎片。上次無意中閱讀到《應對信息過載的正確姿勢》和《在線閱讀處理流程:從需求、到方法、再到工具》這兩篇文章,讓我很受益,於是打算整理一下自己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達到記錄——整理——優化流程的目的。
閱讀流
我的閱讀流程是這樣的:
書
最近大多數情況下都在用 Kindle 看電子書,家裡也有很多紙質書。
一般看書時間是在上下班通勤的地鐵上,如果晚上 10 點之後還有時間,會看 40 分鐘的書再睡覺。
如果是 Kindle,看到好句子會標記,使用 clippings.io 服務導出筆記,整理到印象筆記,最後有需要的話再整理到博客中。
如果是紙質書,看到好句子會使用一款叫做 蘿蔔書摘 的 App 記錄,然後也可以導出到印象筆記(收費服務),最後如果有需要的話再整理到博客中。
我的體驗是:技術書類的書可能更適合紙質版或者正版 PDF,大多數技術類的書不太合適用 Kindle 看,有代碼部分基本上是不忍直視,PDF 的話可以用 iPad 看,屏幕大一點效果會更好。 Kindle 版的電子書,標記和索引很方便,而且出門攜帶也非常輕巧,所以絕大多數的非技術類書都非常適合使用 Kindle 來閱讀。
總結流程:書——標記——印象筆記——博客。
碎片閱讀
目前最常用的碎片閱讀有四款 App,根據使用頻率排名如下:
- Reeder:買過絕對沒後悔的 App,基本上每天都在使用,30 塊錢還有 iPad 版,值。Reeder 配合 inoreader 管理訂閱源,很好用。管理訂閱源也需要有一套技巧, 我給自己新建了一個「必讀」文件夾,時間少的情況下只閱讀「必讀」文件夾,如果還有時間再看其他。這裡推薦兩個優質的 RSS:一個是灣區日報,一個是利器。
- Tweetbot:微博現在廣告越來越多了,而且感覺微博已經是大V 的天下了,還是喜歡 twitter,關注了很多人,同樣自己也新建了一個「特別關注」組,時間少的情況下只看「特別關注」組,如果還有時間再看其他。
- Flipboard:閱讀體驗非常好,很喜歡那個翻頁效果。偶爾會打開看一些資訊,深度文章會發到 Pocket,Pocket 使用了 P2K 服務,定時把文章發送到 Kindle 閱讀。
- 奇點:2.0 版之後免費 + 付費模式,可以說是拯救了我看微博的習慣,偶爾想看微博會用這個。其中的「精選收藏」是必讀的。
其他時間如果在上網的時候看到好的文章,會使用 Chrome 瀏覽器的 Pocket 擴展 把文章發到 Pocket 稍後閱讀。
總結一下就是:學會給文章制定閱讀優先順序,分清必讀和泛讀。
工作流
解決問題的流程
- 第一永遠記得先看錯誤日誌以及各種其他日誌。比方說:如果是代碼問題,先看代碼的日誌。如果是環境問題,看 Nginx 日誌。
- 使用 Google 搜索你的錯誤信息(不推薦百度),最好使用全英文關鍵詞搜索你需要的信息。
- 看源碼,看文檔檢查自己使用方式是否有問題。
- 如果還沒解決的話,試一下 小黃鴨調試法。
- 還是沒解決?請教別人吧。但是也要學會提問,看了解 提問的智慧,你會終生受益。
以上是我解決問題的方式,絕大多數情況下到了第二步就能解決了。
以上是我解決問題的方式,絕大多數情況下到了第二步就能解決了。
知識的沉澱
解決問題之後要學會知識沉澱,這些都是經驗,沒有沉澱的知識過幾天你就會忘記了。那麼我是怎麼沉澱知識的呢?
如果使用 Google 找到了一篇解決方案的話,如果正好能解決我的問題的話,我會使用 印象筆記·剪藏 收藏到我的印象筆記(此功能也是我一直在使用印象筆記而不是其他類似產品的原因)。 很多情況下,這個問題有可能會出現第二次,而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 可以在印象筆記中能快速找到上次解決方案的文章
- 如果遇到之前幫你解決問題的文章 404 了,如果你收藏到了印象筆記就還可以繼續查看。
如果遇到的問題有點難,是我費勁心思才解決的,我會先簡單把思路記錄到印象筆記中,稍後有時間整理成一篇文章,分享到博客中。
其他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獲取信息已經非常的容易了,面對如海水一般的信息時,我們要學會的是做減法。
播客
有時候早上擠地鐵的時候,人多到 Kindle 都拿不出來的情況,這個時候我一般會聽播客。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眼睛太累了,需要閉眼休息的時候。
我聽播客已經有 3 年多的時間了,我也記不太清楚第一次聽的是什麼了,到現在我聽的最久的播客是 Teahour.fm ,可以說基本上每期都聽了(個別幾期錄製效果不太好,沒聽完),收穫很大,非常喜歡。
下面分享幾款我聽的播客節目,按推薦程度依次遞減排名:
- Teahour.fm
- 吳曉波頻道
- 代碼時間(前幾天才發現的播客,聽了兩集)
- 極客電台
- 遲早更新
- 一席(我在上面聽到過:餓了么的創始人,法醫清明的作者,大冰等人的分享,非常有意思的節目)
- 王自健脫口秀(有時候也需要放鬆一下)
- 羅輯思維(1 年前聽的多,現在聽的少了)
《冬吳相對論》的播客也非常不錯,可惜在 2014 年底的時候就沒更新了,相見恨晚。
順便推薦兩款 iOS 播客 App,叫 Castro 和 Overcast,他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智能加速」功能,可以幫你省一些時間。
與人交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所以說,與人交流是更高一個 Level,這也是我為啥每天中午堅持不叫外賣,而是跟同事一起出去吃飯的原因之一。平常上班大家各忙各的,也只有吃飯時間才有更多的交流。
平常也可以多關注一些活動,技術和非技術的都可以參加。推薦兩種獲取活動的方式:
- SegmentFault 活動版塊
- 每日環球展覽 · iDaily Museum
制定清單
永遠有一個 Todo List,讓自己永遠有事情代辦,可以給事情標記優先順序。利用天每天的碎片時間,也可以記錄下每一次的靈感。
目前我兩個最長用的 App 來管理這些清單,一個是 Wunderlist,免費版足夠好用了,裡面一般存放長期的列表,比方說:
- 「寫作清單」:記錄想寫博客的文章標題,簡單列出結構層級。
- 「收集想法」:每當有靈感時,迅速記錄自己的想法,這些以後都是寶貴的財富。
- 「購物清單」:想買但是又不急於買的商品。
- ……
另外要分享的一個 App 是 滴答清單,是最近一個月才開始使用的,目前也是使用的是免費版本,夠用。「語音輸入」功能非常好用。 使用滴答清單是因為我最近半年才開始使用日曆來記錄代辦事件,而滴答清單就是一個加強版的系統自帶日曆工具。目前我的各種瑣碎事情都可以交給它來管理和提醒。
習慣養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每天堅持閱讀 40 分鐘的書,很快你就會看完一本書了,同樣每天堅持 20 分鐘健身,久而久之就可以練出腹肌和胸肌,最重要的是堅持。
我是使用這些 App 來幫我養成和記錄習慣的:
- 種子習慣:UI 小清新,而且有社交服務,一個習慣關聯一棵樹,如果七天未打卡,樹就會死掉,重新來過。
- Habitify:UI 也不錯,功能很簡單,但是也很完善,沒有社交,已經購買高級賬戶,支持開發者。
需要分享的是,制定習慣是需要結合自身情況來考慮的,不要一下子給自己太大目標,也不要給自己定的目標太小。那麼怎麼才算一個合格的目標呢?我認為一個剛剛好的目標至少需要你踮起腳尖才能夠得著,但也不需要花很大力氣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目標才是一個好目標。 比方說,每天閱讀 20 分鐘,這顯然時間有點太短,一篇章節可能都看不完,那麼每天閱讀 1 個小時,如果需要每天堅持的話,可能有點難度,那麼 40 分鐘可能就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當然這個時間點需要你來把握,我分享的只是經驗。
學會利用好 Siri 或者說是學會利用倒計時功能,比方說,我每次閱讀都是給自己設置一個 40 分鐘的倒計時,非常好用。
補充
最近在聽一檔播客節目的時候了解了一個叫 萬維剛 的人,以前倒是看到過他寫的《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這本書,但是還沒來得及看內容。 在 靜雅思聽 上聽了一些他的書,覺得非常有意思,收穫很大。根據「得到」中看到的《兩種技能增長曲線》 分析,我認為以上的知識管理會是一個「指數增長」的技能。
- 對數增長:初期的進步速度非常快,到後面則越來越慢,最後幾乎是一個平台期,哪怕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只能獲得一點小小的突破。比方說:學外語;體育運動;健身;減肥。
- 指數增長:從你開始做這件事情,一直到很長很長時間內,幾乎沒有任何能讓外人看出來的進步。一直到某個時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個什麼障礙一樣,水平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然後還越增長越快。 比方說:很多技術的進步,企業的成長,個人財富的增長,乃至你寫個博客點擊量的增加。
指數增長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途退出。(在學習任何技能之前,能區分出這個技能的學習是符合對數增長還是曲線增長,能讓我們更好的把握進度。)
最後
以上分享是我目前生活獲取知識和積累知識的方式,後續可能還會不斷優化,但目前來說,已經讓我的生活非常「忙碌」了。
最後,如果你從我的分享中有所收穫,那是我的榮幸,也希望你能分享你的知識管理流。
本文首發於我的獨立博客:知識管理工作流 - forecho 歡迎大家訂閱。
推薦閱讀:
※《商業的本質》 讀書筆記
※歐陽澤林:奉上75個個人品牌領域KOL的套路總結5點供你自我反思
※印象筆記多筆記合併
※如何有效的管理你的信息
※關於交互設計是什麼的清單
TAG: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