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臨床實踐》讀書筆記(第八-九章)
養育與家庭治療
大部分成年人的障礙應該被理解為是青少年期障礙的延伸。
母親要面對一組具有情緒載荷的任務:保護嬰兒的生命,調節嬰兒的狀態,回應嬰兒的需求,以及建立一個新的關係。
不能牢記過去的人就會重複它——Santayana
幽靈們(心智化損傷或缺失)渴望從他們的幽靈生活中獲得解放。
父母對兒童有效的心智化不僅會促進兒童的情緒調節,並且,通過預防相互挫敗和反感的親子互動,還可以調節父母的情緒,平靜的孩子造就平靜的父母。
理解到嬰兒也擁有感受和渴望對於大部分母親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成就。
遊戲使得母親有機會在一個相對沒有威脅的背景下想像孩子的渴望、感受和幻想——以最為自由的遊戲形式來對心理狀態進行心智化。
關愛的人際關係交流也會輕而易舉地重演,它們會帶來被遺忘許久的回憶。
邊緣型人格障礙
人格一般能夠調節個體面對人際事件導致的情緒反應,人格障礙則指情緒反應為非適應性的(缺失或者不恰當地強烈)。
BPD患者的心智化缺損主要與三個層面有關:情感調控,需要努力的注意力控制,以及社會認知。
情感調控:BPD會體驗更多的負面情感,其情感失調特徵是高度情境性的,與其高水平人際敏感性有關。
需要努力的注意力控制:BPD無法從自己對他人想法與感受的眾多考慮假設中,排除多數人因缺乏依據而會選擇排除或抑制的部分。
社會認知:存在於正確區分與表徵重要他人心理狀態的同時緊緊抓牢自己主管體驗這兩者之間的過渡困難。BPD因此面臨這樣的不幸——在關係中容易體驗(而且主動挑起)痛苦經驗,同時缺乏投入並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尤其當那段關係帶有強烈情緒依戀背景的時候。
如果沒有後期逆境(如暴露在創傷體驗),早期混亂經驗不一定會導致之後BPD等嚴重病症。
虐待本身可能不是BPD的重要因素,相反地,家庭環境的情境因素,如照看者對揭露虐待的反應,才是關鍵所在。
攻擊和虐待行為可能會讓個體防禦性地抑制自己推敲他人惡念與思考自身的能力。
依戀激活與心智化缺損:創傷與依戀的同時出現可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隨著人際親密感快速提升,伴隨著這些關係中的依戀需求被激活,隨之而來的就是很容易瞬間喪失心智化。
BPD個體在表徵他人心理狀態時是過於複雜、充滿個體特質性的繁複並懷有惡意的,容易在過分現實和過分虛幻的經驗之間擺盪。
目的論模式:只有當體驗結果是明顯可見的,個體才能感受到該經驗的意義。例如伴隨軀體形式表達的情感,割腕等。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明顯無法遏制的趨勢,不停地在他人身上製造自己無法接受的體驗。
推薦閱讀:
※如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真的做到,那麼人生樂趣在哪裡?
※你見過最戳心的成語是什麼?
※如何徹底戒掉自殘?
※不喜歡被別人盯著看是為什麼?
※你有多少知心朋友?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