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小組與話題的討論
本文是Q群里關於社區產品的一些討論發言摘錄
================================================
社區類產品是一步步進化演變來的,不能割裂來看。
BBS、(留言版)、論壇、社區、博客(輕博重博微博就不說了)、小組、話題...從本質上,並沒有區別,都是用戶發言討論的產品,依靠運營來吸引人氣,建立氛圍,依靠UGC和社交來產生粘性。
十幾年的演化,每類產品都用過。我認為它們之間,只是組織形式根據需要在發生一些演變而已。
不能說論壇的版塊和所謂小組有什麼本質意義的區別;也不能說帖子的內容就不是話題。
比如:
BBS出現後,內容過多過雜,單一的版面無法承載,所以出現了頻道;
到了社區,就變成了版塊,例如「天涯別院」。同樣的,大型論壇為了內容區分,也會劃分有限的一些版塊,例如「亞洲無馬區」等等;
版塊畢竟有限,有價值的UGC容易沉沒,於是版塊內出現了「精華區」,這便是進一步分類的開始,也是標籤的起源;
一個精華區明顯不夠,用戶有時需要有目的的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於是開始打標籤,這便是最初的分組。最原始的分組依據是用戶檢索的熱詞,後來逐漸發展到直接歸納定義明確劃分出來(這個階段仍是自上而下的劃分);
直至豆瓣貼吧開始允許用戶自創分組,進一步把UGC的權利開放至分類,這才算正式開啟了所謂的小組時代。(然後小組內容越來越多,其實又開始出現精華區...)
至於話題,你們都說知乎,那就說知乎。
話題僅在話題內有效,話題與話題的集合仍是論壇的雜燴,這是知乎最不願見到的樣子,於是設計時參考了微博和豆瓣,加入關注和興趣(標籤)用以區分話題,給予用戶一個相對純粹的話題集合。
話題本身的特點是:將UGC的重心統一傾斜至參與者而非發起者(so easy...因此出現了大量自問自邀自答的帖子)。
只能說:
話題和小組更適合有目的的學習和尋找答案的場景;
話題的內容更聚焦,便於針對具體的、有限的事情廣泛討論,生命周期比小組短;
小組的內容相對寬泛,相對內容而言更能夠聚合的是人,粘性更強(因此豆瓣是個約炮的好地方)。
最後說論壇,狹義的論壇是雜燴無目的的(其實多半不是這樣了,不過也看版主的管理約束),雜燴類的東西無主題,質量精度難以控制,只能向一個方向墮落(你懂的),因此基本只適合休閑打屁娛樂消遣,粘度尚不如小組,內容上不如話題,因此會出現逐步衰落。典型的例子是曾經的主版「天涯雜談」,已經被「娛樂八卦」等主題版塊超越了。
最後,論壇也未必全軍覆沒,可以看看「西子湖畔」「未名湖畔」「水木清華」等等此類區域型社區,或是「搜房」「愛卡」等等主題型社區,都依然熱火
當然,它們也未必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論壇」了,不是嗎?
從用戶角度說,簡單一些——
如同之前泡君說:他就喜歡mop,因為他的需求是消遣,不在意精度和深度。雜燴式的論壇正好是消遣的好去處,正如我們偶爾出門就只是想漫無目的閑逛一樣。至於小組,話題範圍稍窄一點,圈子裡的人穩定並相對熟絡,適合尋求歸屬感的宅腐心理,或目的性稍明確的遊客(類似於:今兒出門想逛建材市場,而不是服裝百貨)。話題屬於精度最高的一類,針對具體問題討論,容易產生高質量UGC,當然也容易因為難度過大而太監。所以有時候比回答問題更難的是提出/找到一個好問題。特別適合滿足獲取認同、刷存在感的心理需求,當然,遊客也都是具有清晰目的的訪問。推薦閱讀:
※成為頂級互聯網運營人員需要有什麼思維?
※產品經理如何基於需求迭代產品(下篇2):產品的整體設計之業務層和系統層
※作為產品經理,你真的了解數據分析嗎?
※用戶運營如何做好用戶需求的建立?
※《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讀書筆記⑦(完)
TAG: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