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社會浮躁,吾輩當沉澱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大學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

進入大學之前,我憧憬大學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學識殿堂。後來,來到了大學,我漸漸發現,大學是崇尚自由的,這沒有錯,只要願意,連作息時間都可以任意顛倒;大學也的確是學識殿堂,諾大的圖書館可以讓我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豐富多樣的平台給了我們展現自己的機會。然而,我很疑惑,大學裡的自由和學識並不是那般地兼容。

我身邊存在這樣兩種極端的人群。一種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三個字:無所謂。學習,無所謂;活動,無所謂;榮譽,無所謂;處罰,無所謂。很多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許這就是他們想要的自由,我稱之為自由派。另一種人則擁有對某種事物極強的追求與渴望,為了成績,他們放棄很多東西,放棄文體活動,放棄體育鍛煉,放棄社交人脈,我稱之為學識派。這兩種極端的人群卻也有相同的特點——喜歡抱怨。自由派抱怨學習沒意思,活動沒意思,大學也是沒意思;學識派抱怨學習太累了,專業太難學了,活動太多了,壓力太大了。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浮躁,他們都太浮躁了。

然而,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浮躁並不僅僅表現在這兩種人群上,整個社會都是浮躁的。老年人抱怨社會福利不好,環境差;中年人抱怨上有老下有小,錢難賺;青年人抱怨要學的東西太多了,社會上的機遇太少了,等等。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抱怨種種不爽,難道社會真的有這麼多的不公嗎?其實只不過是我們沒有實力去應對這一切而已。

而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馬上就要去接過上一輩人的擔子應該怎樣去度過大學這段時間呢?社會已經如此浮躁,我們還要隨波逐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看看那些生活在革命年代的偉人們,社會動蕩不安,內憂外患。十三歲的周恩來眼看中華不振,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信念,從此飽覽群書,不斷積累,於是才有了後來讓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小學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里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背著這套書走出家鄉。文革歲月有幾個文人能在經受身心上的煎熬後還是如此的堅韌好學?而莫言一直把自己視為一名普通的求學者。

那個年代周恩來和莫言能如此,而我們當代大學生現在生活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又有什麼理由不應該沉下心來好好積累科學文化知識,準備能在以後在社會上大展拳腳呢?

為此,我向當代大學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珍惜大學生活。大學不過短短四年,恰如白駒過隙,我們不在這個階段好好發展自己,以後就不會再有這麼恰當的時機和平台給我們重來的機會了。有時間就多去去圖書館、自習室,積累積累知識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2、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密不可分,有了理想信念,我們才知道我們做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才知道我們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去前進。

3、弘揚中國精神。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當代青年人必不可少的責任,千萬不要以為這是遙遠的事情,因為我們就是中國的一份子。愛國精神常駐心間,集中我們的智慧和力量來謀求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

推薦閱讀:

七歲時學不好數學,就是一輩子腦子笨?
全國醫學院校的排名?
如何評價俞敏洪在北大有什麼經歷?
楊玏在國外求學的經歷?
新一輪國家實驗室的籌建與「雙一流大學」格局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