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說別人家的孩子時請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網上流傳了一個段子,「我當年」「我有一朋友」「我有一同學」「別人家孩子」並成為四大永遠無法超越的神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在自己父母的眼中永遠是最好的,張家阿姨的孩子學習棒,李家叔叔的孩子特懂事,王家奶奶的孫子特勤快等等,總之在家長的嘴裡,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的強,恨不得就把自己的孩子給換了。
父母的這種心態其實可以理解的,說這種話的目的無非就是激勵,無非就是想著孩子你得努點力,變得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好。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
跟孩子講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自己的孩子擁有全部的這些優點,在孩子還達不到要求的時候只能用這種激將法了。
●●●
這種方法有用嗎?
遺憾的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並沒有用!
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孩子的心理到底是怎樣的,你的這些激將的方式對他們來說壓根兒是沒用的,他們需要肯定,當你拿其他孩子和他比較時,他只覺得這是一種不信任。
你以為就此孩子們會充滿了鬥志,然後好好的奮鬥?錯了!他們只會充滿了叛逆,心中是抱怨和不屑。
當你在說別人家的孩子時,你有沒有做到像別人的父母那樣?
有些媽媽每天抱怨孩子玩手機,但是自己的手機卻是從來不離身;有些爸爸不準孩子玩電腦,但是自己每天都痴迷的玩著遊戲;有些家長教育孩子說謊是不對的,但自己的嘴裡卻少有實話。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父母,你看到了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是你卻永遠不去注意別人家父母的努力。
●●●
有一次我去拜訪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剛到他家的時候他5歲的兒子便引起了我的興趣,和其他5歲孩子非常不一樣,他正捧著一本地理圖冊看得津津有味。
那種專註和對書本的興趣是我在同齡小朋友中間未曾見過的,即便我和他父母聊天時他也並未收到多大的影響。
在我看來,這麼小的孩子最感興趣的應該是動畫片,是玩具,是手機或者什麼其他的電子產品,但是喜歡看書的真的少見,而且還是這種地理圖冊。
談話之中,我了解到,孩子的這種興趣可以說是一種家庭的熏陶。
孩子的父母都是愛書之人,在他們家中有一個大大的書房,並且家裡面只要手能到的地方都能找到書。
孩子在1歲的時候,爸媽就開始陪著寶寶讀繪本,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夫妻倆給孩子讀的書也慢慢改變,你都不能想像,他們給3歲時的寶寶開始講歷史和哲學。
每天晚上,三個人的愛好就是一起坐在沙發上或者哪一人捧一本書。
所以,當你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那麼愛讀書時,你想想孩子在看書的時候你到底在幹什麼?
●●●
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是怎樣的,如果你從來不看一本書孩子怎麼愛上閱讀?如果你手機每天都不離身怎麼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
孩子的問題,都折射出了一個家庭的問題,都折射出了父母的問題。
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微信後台說,自己的女兒參加完一個班級分享會回來對她說,某某的媽媽懂很多的化學知識,講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某某的爸爸講了很多歷史故事,她很感興趣。
然後女兒不經意的說了句「別人家的爸爸媽媽都好有趣」,這讓她很傷心。
我能理解這種感受,這是一種被最親的人不信任,甚至嫌棄的感覺。
很多的家庭教育矛盾都源於父母的不接納,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孩可以更好,只是他們還不夠努力。
正是這種心理的影響,父母就會企圖用榜樣的力量來鼓舞甚至是刺激自己的孩子向前,這是病得治!
不苛責、不苛求,淡定一點,從容一點,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希翼有努力的好結果,卻不強求,或許,自己和孩子都會變得更快樂。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你是這樣的,孩子也同樣是這樣,你不能要求他具備全世界所有的優點,因為你也辦不到。
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勤奮,那麼先變得和別人家父母一樣信任;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一樣省心,那麼先變得和別人家父母一樣包容;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一樣優秀,那麼先變得和別人家父母一樣接納。
●●●
正是因為有「別人家的父母」,才會造就「別人家的孩子」,但是說到底跟你又有多大的關係呢?
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無法選擇你,在他降生的那一秒,你就應該給予他愛和包容,在成長的道路上鼓勵他,支持他,而不是抱怨他,干涉他。
也許終其一生,我們即便再努力,在金錢、地位或者其他方面都不能變得和別人家父母那樣優秀,那麼我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憑什麼去勉強孩子呢?
推薦閱讀:
※你知道怎麼培養孩子自信心嗎?95%父母不知道,可以看這裡
※轉折,扼殺與支持就是一念之差(心態)
※家長如何鑒別兒童自閉症?
※這些睡眠訓練誤娃一輩子(0-3歲父母須知)
※孩子在青春期為什麼會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