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如何5步構建1個高質量的社群?
拆書:《社群營銷方法,技巧,與實踐》
2015年的」社群「就像是營銷界的小鮮肉,出現一個社群就一擁而上,但是那些真的都能被稱為」社群「嗎?很多人對於社群的第一反應就是」有同樣標籤的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的一群人「等。但是給自己標籤為」吃貨「的人千千萬萬,他們全屬於一個社群嗎?一起乘坐11路的人在同一時間都有」乘11路車「的行為,他們是一個社群嗎?一堆人天天聚在一起就叫社群嗎?其實這些都不是「社群」,但是可以作為1個社群的發端,要形成1個社群還需要如下5個要素。1同好(Interest)
社群構成的第一要素——同好(Interest),它決定了社群的成立。
所謂「同好」,是對某種事物的共同認可或行為。
可以基於某一個產品,比如蘋果手機、鎚子手機、小米手機。
可以基於某一種行為,比如愛閱讀的讀書交流會、
可以基於某一種標籤,比如星座、某明星的粉絲、PPTer。
可以基於某一種空間,比如某生活小區的業主群。
可以基於某一種情感,比如老鄉會、校友群、班級群。
可以基於某一類三觀,比如「有種、有趣、有料」的羅輯思維
2結構(Structure)
社群構成的第二要素——結構(Structure),它決定了社群的存活。
很多社群為什麼很快走向沉寂,是因為最初就沒有對社群的結構進行有效的規劃,這個結構包括組成成員,交流平台,加入原則、管理規範。這四個組成結構做的越好,社群活的越長。
組成成員:發現、號召起那些有「同好」的人抱團形成金字塔或者環形結構。最初的一批成員會對以後的社群產生巨大影響;
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後,要有一個聚集地作為日常交流的大本營,目前常見的有QQ、微信、YY等;
加入原則:有了元老成員,也建好了平台,慢慢會有更多的人慕名而來,那麼就得設有一定的篩選機製作為門檻,一來保證質量,二來會讓加入者由於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這個社群;
管理規範:人越來越多,就必須有管理,不然大量的廣告與灌水讓很多人選擇了屏蔽。所以一要設立管理員,二要不斷完善群規。
3輸出(Output)
社群構成的第三要素——輸出(Output),它決定了社群的價值。
所有的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躍度,但若不能持續提供價值,群慢慢的活躍度下降,大多淪為廣告群。沒有足夠價值的社群遲早會成為「雞肋」, 群主和群員就會選擇退群或者解散群。也有一些人會再去加入一個新的「好」群或選擇創建一個新群。
還有一種情況是群員也不退群,繼續留在這個群里,他會看一看這個群能不能給他帶來價值,如果觀察一段時間以後,這個群完全不能給他帶來想要的東西,他就會在這個裡面搗亂(發一通廣告信息),因為他已經不在乎會不會被踢出這個群,發一些廣告也許還能拿回一點沉澱的時間成本。
為了防止以上情況的出現,好的社群一定要能給群員提供穩定的服務輸出,這才是群員加入該群留在該群的價值
另外,「輸出」還要衡量群員的輸出成果,全員開花才是社群,如果僅僅一枝獨秀,那還是走的粉絲經濟路線。
4運營(Operate)
社群構成的第四要素——運營(Operate),它決定了社群的壽命。
不經過運營管理的社群很難有比較長的生命周期,一般來說從始至終通過運營要建立「四感」:
儀式感。比如加入要通過申請、入群要接受群規、行為要接受獎懲等,以此保證社群規範。
參與感。比如通過有組織的討論、分享等,以此保證群內有話說、有事做、有收穫的社群質量。
組織感。比如通過對某主題事物的分工、協作、執行等,以此保證社群戰鬥力。
歸屬感。比如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助、活動等、以此保證社群凝聚力。
5複製(Copy)
由於社群的核心是情感歸宿和價值認同,那麼社群過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夠做到規模巨大還能情感趨同,好像只有宗教了。
一個社群想能夠複製多個平行社群會形成巨大的規模,在真正做出此舉之前,請先回答三個問題:
問題1:是否已經構建好自組織?要考慮是否具備充足的人力、財力、物力。不能過於圍繞中心展開,但也不能完全缺乏組織。
問題2:是否已經組建了核心群?要有自己一定量的核心小夥伴,他們可以作為社群的種子用戶加入,引導社群往良性的方向發展。
問題3:是否已經形成了亞文化?要形成一種群體溝通的亞文化,比如大家聊天的語氣,表情是否風格一致?這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拆書思考:
1不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微信群或QQ群)就叫社群。
有的人叫來嘉賓分享,大家除了為了嘉賓而在一個群,除此之外並沒有更多共同的連接。這些群最後的結局,要麼淪為放廣告的天堂,要麼就慢慢死掉,不會再有更多的回報。
筆者在之前就走過這樣的彎路,剛開始前幾期還有人積极參与分享,但是一次、兩次、三次做了這種分享以後,很多人就發現一個問題了,然並卵,聽了一百場分享,自己還是個屌絲,如果一個人經常參與這種分享,卻發現沒有實質性改變,他很快對這種分享就失去了長期堅持的動力,最後群就慢慢變成一個死群。我還在這個群,現在這個群已經徹底淪為發廣告的天堂了。
所以我現在並不認為這種把粉絲聚集在一起就叫社群。而且互聯網變化很快,很快又會出現一個新的玩法,如果把大家聚在一個群里,沒有更好的價值鏈接,大家很快會跑過去追新的玩法。
實際上我現在更認為社群像是俱樂部,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裡,大家各有各的能量,形成勢能落差,可以互補,這才是社群的結構。比如企業傢俱樂部等。
2社群是有生命周期的,在運營社群之前,就應該設計1個在社群生命周期結束前就能完成營銷的產品,並在社群生命周期內完成商業價值的挖掘。
網上社群組織活動不能僅僅是聊天發紅包,這叫閑得蛋疼扎堆自嗨。
社群運營最終走向,是要從社群里挖掘商業價值,就是考慮如何利用流量變現。所以要提前設計好,有什麼產品能夠把流量收過來?這才叫有運營的思維。
當設計1個滿足粉絲長期需求的產品,我們就有了與目標受眾產生連接的產品,就可以產品為紐帶,和我們的粉絲(肯付費來的才是真正的粉絲)在一起建設真正的「社群」。
然後再去思考:如何圍繞品牌,設計1些品牌化的線上線下活動和粉絲們一起玩兒。
當一群人買了同樣的服務或者產品,又有了圍繞品牌化的活動可以參與,就有話題聊,聊起來就擴散開了,這就是傳播。而這樣的社群,才是值得得我們花錢花精力維護的。
3社群裡面的群員要產生多維度交叉聯繫,鏈接越多,關係越強。
線上的交叉聯繫
你跟群里的的很多小夥伴微博互相關注了,QQ號關注了,個人微信號關注了,你關注他的微信公眾號,他們也關注你的微信公眾號,那運營者和粉絲在連接上早就不是一個緯度了。這是線上的交叉聯繫
線下的交叉聯繫
網友聊到深處,必須約一發,社群也一樣。
人是群居動物,社交是天然屬性,社群有了線下交集,生命力更強。
你可以想像1下,當你和粉絲們一起定期線上活動,定期一起線下分享交流回顧,這樣的群會不會更生機勃勃。
推薦閱讀:
※《智能時代》——人類未來的工作在哪裡?
※看懂這個故事,才算懂時間管理
※淺談馬基雅維利的「命運與德性」主題
※《原則》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一個可愛的女人,一本好玩的書--《人和食物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