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能夠拍好戰爭片《敦刻爾克》嗎?
關燈拆電影,只讀經典
對《敦刻爾克》期待已久的觀眾朋友,洗洗碎吧。
這並非10億諾粉所熟悉的諾式燒腦大片。
陳小姐在洛杉磯看第一遍時就睡著了。
關燈主編MAX,諾蘭親爹粉,還巴望我在美國看完就扔一篇文章給他,那段日子,我淹死在了他比太平洋還深的鄙視中。
我差點就不能在他手下做一枚安靜的寫手了,直到國內上映第一天伊自己去看。
完美。
可是還是有人不放過我啊。
去和平影都看IMAX媒體場時,東方網的蘇大排在影迷群里壞笑:「陳小姐這次沒睡著呀?」
媽蛋。
送她兩張9月3日楊超導演同評場的電影票當封口費。
第一遍睡著又怎樣?
你和男朋友第一次很完美么?
這片子槽點很多啊。
男人全部穿一色一樣難看的軍裝,沒故事、沒情節、音樂沒旋律。
好比一群女人全部穿線衫線褲逃難你們直男要看嗎?啊要看嗎?!
救援船隻說來就來,高潮戲沒鋪墊,就像做愛沒前戲。
一架沒油的飛機優雅地在敵區滑行了一首詩的距離也不被擊落,愛國情懷說煽就煽,我睡著了也有太多細節要吐糟好嗎?
但是。
有些男人不是為了跟你戀愛而活著。
有些電影不是為了讓你只看一遍而拍攝。
在我仔仔細細看完第三遍,為此文思考了不下五個標題以後,請注意,我要真誠地說一句:
雖然有許多槽點,但《敦刻爾克》仍然是一部可被載入影史的偉大作品。
關燈特約,請勿轉載
文/陳黛曦
諾蘭的製片人和老婆都可以換成我首先,讓我拿出初中作文「先抑後揚」的人物刻畫技巧。
我們先來看看諾蘭的敦刻爾克海灘。
陳小姐實在忍不住……
哥哥,排隊領海鮮耗?
蛤?對美術沒感覺嗎?
那給你看一下別人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的海灘。
英國影片《贖罪》
從畫面細節里就可以看出,《贖罪》的這個影史著名長鏡頭在美術上下了巨大的功夫。
殘敗的摩天輪,疲憊的馬匹,精神渙散的戰士們……
被德國軍隊打得潰不成軍,落花流水的軍隊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這才叫吃了敗仗好嗎?
就一個海灘的場景刻畫,可見諾蘭拍《敦刻爾克》重點不在將觀眾帶入一個戰敗氣氛的真實現場。
難怪導演無數次在媒體上強調,寶寶沒有做一部戰爭片,寶寶做的是一部有關生存的懸疑片。
他對這場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詮釋從場面到主題並沒有新意。
戰爭在《敦刻爾克》中如逃婚的新郎一樣尷尬地缺席。
全片最抓人的幾場肉戲都做在兩組人物的「海難逃生」這個點上。
一組逃生小隊是幾位英國新兵。
另一個逃生主角聚焦了迫降海面的空軍。
海難逃生的橋段讓觀眾產生強大的代入感,劇中人物與死神爭分奪秒地賽跑。
戰爭成為影片海難逃生的背景式的原因,就如同著名海難片《泰坦尼克號》中,撞冰山的意外是海難的原因一樣。
我們來看一下這兩部影片中海難段落的編劇技巧有幾種相似性。
首先的相似之處是「被鎖船艙」。
船要沉了,海水湧進船艙,一群人被鎖在艙門裡,眼睜睜看著自己即將淹死。
第二點相似處是「沉船時刻」。
船即將沉沒,有人迫不及待地跳海,有人拚死在船上留到最後一刻,有人在海水裡不幸被螺旋槳的吸力卷進了死亡。
第三相似處是「爭奪逃生艇」。
因為海面上還有空襲,《敦刻爾克》中有一場海面燃油的慘烈橋段,水中的士兵們一旦浮出水面,就被燒死。
但是除了微弱的戰爭因素,單把這些海難逃生橋段抽離出來,你會看到海難片編劇技巧的固化手勢。
難怪有的影評人認為,《敦刻爾克》不是一部戰爭片,更接近一部災難片。
如果不了解這部影片對於影史的兩大「革命性」意義,這部影片是真的很容易看睡著,尤其是女生。
因為對於女生來說,這兩點都超「催眠"的。
後退,文科女陳小姐要甩技術知識點了!
第一點重大意義在於清晰度。
這麼說吧,wuli諾蘭有為革命保護視力的清晰癖。
滿足對清晰度無止盡追求的大直男,IMAX公司無疑是最佳拍檔。
諾蘭簡直是為大片而生的,不,為IMAX公司而生的。
有女生到今天還會扇著睫毛問,為什麼你家諾蘭要用膠片拍電影呢?數字技術不是已經高到16K了嗎?
寶寶你怎麼不說18K?不是金戒指好嗎?
wuli諾蘭鍾情於膠片,不是他有什麼對於古典電影的怪癖。
陳小姐告訴你,在頂尖膠片的成像面前,數字技術並沒有超越膠片。
頂尖膠片至少可以呈現6K畫面,甚至可以達到8K,而數字成像,哪怕拍《比利林恩》的索尼120幀設備,頂多達到的畫面解析度也只是4K。
所以,是的,如果用IMAX膠片放映機放映70mm膠片格式(拍攝用65mm,放映時拉伸)的《敦刻爾克》,這麼跟你說吧,你就會真的有進入了電影場景中的感覺。
所以,真正超高清質感的2D電影,是比3D電影更讓你身臨其境。
這是諾蘭不哈3D的原因。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大直男要把觀眾帶進電影場景的決心。
很多報道都寫過,《敦刻爾克》中有大約70%的片段是用15片孔的65mm 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
餘下的約30%是使用5片孔65mm Panaflex HR Spinning Mirror Reflex攝影機和System 65 Studio攝影機拍攝。
記住,世界上只有IMAX公司生產的65mm的膠片是15孔的,不管它對你意味著什麼概念,你只需要記住結論,那就是:
IMAX的65mm 15孔膠片,比世上任何一種65mm膠片都更為顯像清晰。
而且,IMAX的膠片只能用IMAX自己的攝影機拍,衝出來只能用IMAX自己的放映機放,與其他品牌的設備都不兼容。
陳小姐覺得IMAX就是膠片界的,蘋果。
IMAX內心獨白:老子不跟你們兼容。
世上又有幾個導演能夠租得起IMAX公司只租不賣的攝影機拍片啊?
世上又有幾個導演能在自己的影片里用IMAX65mm15孔膠片拍攝70%的鏡頭。
你知道那有多難嗎?
他還讓攝影師肩抗……當他的攝影師要有一身蠻力。
電影中那些上天入海的鏡頭,其實現在的數字技術完全可以棚里綠幕拍,他也不放過,把攝影機升到另一架飛機上,實拍!
陳小姐認為他肯定想:反正IMAX攝影機是去過太空的,上天算個鳥。
電影中飛機墜海的段落,有一個飛行員墜海的主觀鏡頭。
為實拍這個鏡頭,我蘭完全瘋了。
器械師居然為IMAX攝影機製作了一個很棒的防撞外殼,可以承受重力衝擊。
就這樣,只租不賣的IMAX攝影機被他們扔了下去。(捂臉)
他們制定了很好的計劃,打算在攝影機俯衝下海後,第一時間打撈攝影機。
攝影師範·霍特瑪在採訪中回憶說,不幸的是,飛機落水後瞬間就沉沒了,還把攝影機連同套件一同拖進了海底。
潛水員把它們打撈起來時,攝影機在海底已經呆了超過90分鐘。
水壓已經完全損壞了防撞殼,攝影機和膠片匣中也都灌滿了海水。
技術人員帶著濕漉漉的膠片坐飛機飛回美國洗印,居然發現拍到的鏡頭安然無恙,色彩依舊、圖像清晰。
尼瑪不帶這樣玩的好嗎?!
這樣出來的一部影片,為的就是讓觀眾「身臨其境」。
告訴你們一個悲慘的消息,至少在上海,所有哪怕有IMAX廳的影院也都是IMAX數字放映機,而不是IMAX膠片放映機,所以無論你在哪裡看,都不可能看到那個效果。
陳小姐彷彿頓悟諾蘭這次的來華宣傳根本沒有來上海的原因。
陳小姐在和平影都看到的版本是用2個2K的IMAX數字放映機播放的。
不過其實真的也可以了,坐第八排我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好意思,我的身臨其境點比較低,越清晰越暈。
沒辦法,大腦好的的女人小腦都不好,這是一條古怪的真理。
IMAX膠片放映機全上海只有上海科技館有,給小朋友們看科教片用的,好想偷出來啊。
如果你不用IMAX膠片看,你其實永遠沒有看到真正的諾版原味《敦刻爾克》,也不曾細膩感覺到劇組的用心。
那為什麼IMAX膠片放映機普通影院沒有呢?
廢話!為什麼你不住湖南路小別野啊?
還有一個段子跟你分享。
要知道,IMAX龐大的攝影機根本放不進那種老式的二戰噴火式戰鬥機,那麼飛機里的鏡頭怎麼拍?
陳小姐在國內拍紀錄片,如果工作人員說設備放不進去,陳小姐多半說:
那放個gopro吧。
wuli諾諾說NO,老子就要IMAX攝影機進去!
結果你們知道發生什麼事嗎?
你們仔細看上圖攝影機(會轉彎)的鏡頭,我不想說下去了。
所以,這部電影的最大貢獻在於,諾蘭通過世界頂尖的技術,用一個導演執著而瘋狂的野心,讓你變成了海灘上的一個士兵,變成船上的一名救援者,變成空中的飛行員。
他讓你進入電影,成為其中一個角色。
燒錢都燒那麼帥,我真幸福。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的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諾蘭式大片。沒有英雄式的主角,沒有超高的戲劇衝突,沒有完整的故事。
甚至主題音樂都沒有旋律,音樂成了音響、動效的一部分。
你以為漢斯·季莫寫不出優美的旋律?
滴答節奏貫穿整部電影,三個不同時空的故事,完美地刻進漢斯·季莫的死亡腳步中。
據說不少影院經理夜觀大盤,怕是再有幾日,國內數字IMAX廳的《敦刻爾克》排片將會逐漸減少。
wuli諾寶的小追求都被你們這些緊急撤離的IMAX廳毀了。
這比敦刻爾克大撤退還要令我心酸。
看到這裡,我才剛剛講完影片第一點重大意義,已經凌晨2點半了,我要睡了,因為第二大重大意義是影片在敘事上的「革命性」突破。
電影的敘事太牛逼。中國如果有編劇寫出一部這樣的本, 也許也沒有任何製片方敢這樣拍攝。
也許許多觀眾都不一定看出來諾蘭在影片中低調地為三條敘事時空都安排了交接點。
三個事件,在三個不同的時間緯度上作不同空間的交叉呈現。突破了平行蒙太奇的敘事概念。是一次敘事上的先鋒革命。
我要很有心機地留給我們9月3日13:30楊超導演和葛穎教授兩尊評論大神的同聲評論場。(地址下方海報)
需要對著影片畫面才可以完美地為你指出,三段時空不同的戲,隱秘的交接點都在哪裡。
有些男人不是為了與你談戀愛而生的,但是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深深愛他。
有些作品不是為了讓你看一次而拍的,比如《敦刻爾克》。
上文謹代表陳小姐個人活剝諾蘭的觀點
諾蘭出品,必屬精品。
不信?
你看看爛番茄年度榜單,《敦刻爾克》排第二,好評度高達93%。
豆瓣評分目前8.6,好於92%戰爭片 & 93%歷史片。
IMDb8.4& MTC94。
與導演諾蘭以往的作品不同,本片根據二戰真實歷史改編。
聚焦40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法國北部,向法國海濱小城敦刻爾克撤退的故事。
如果沒有這次「敦刻爾克大撤退」,世界史很可能會徹底改寫。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三面受敵,一面臨海,情勢危急。
只剩一條路可走,且不得不走——
從海上穿過英吉利海峽,撤回英國本土。
1940年5月24日,德軍接到希特勒下達的停止前進的命令。
英國政府發動大批軍艦、民船前來營救自己的士兵,影片故事也就由此展開。
熟悉諾蘭的觀眾,一定對他作品的敘事策略印象深刻。
他總是設計一些複雜的敘事結構,玩「燒腦」。
不願走平庸路,是諾蘭的一大優點,本片亦是如此——
三條故事線穿插並行敘事,但它們的時間維度是不一樣的,只有到了最後,才將三條線匯聚到一起,收束與傾瀉。
地上,一個星期。
海上,一天。
空中,一小時。
沙灘上,三個士兵想方設法逃離敦刻爾克。
大海上,道森先生駕駛一條民船,駛往敦刻爾克,準備營救士兵。
三架英軍噴火式戰鬥機在敦刻爾克上空,同德軍空軍展開殊死搏鬥,盤旋如鷹,掩護撤退的英軍。
除了敘事精巧,電影本身也非常反類型和反俗套,全片幾乎沒有出現過德軍進攻的正面寫照。
他們在片中的體現僅僅是——射擊的子彈、偷襲時的魚雷以及戰鬥機。
諾蘭選擇用局部來展現德軍,製造出一種空前緊張的氛圍,因而令觀眾更帶入其中。
依託於膠片拍攝,影像上呈現出了上世紀歐洲戰場的特殊質感——
破敗、復古、真實,且殘酷。
三條故事線,分別對應到每個士兵身上時,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當時,除英倫三島外,整個歐洲都籠罩在納粹陰影下。
在美國不願參戰的前提下,整個歐洲勢必完全淪陷,納粹勢力將在全世界範圍肆意妄為。
法盟軍沒得選,必須為了命運背水一戰。
這種悲壯的宿命感和空前的絕望,在全片體現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敵機的轟炸還是炮彈的追擊,戰爭中逃亡著的,都是鮮活的生命。
為了挽救國民,當時英國幾乎出動所有能動員的水上勢力。
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計劃是,力爭救出3萬至4萬人。
結果卻出人意料,他們最終救出了33萬人…
戰爭下的人性,永遠最複雜也最吸引人。
無論是在沉船時互相掙扎的陸軍士兵,還是撤退時湯老師的堅毅身影,剋制而簡練的台詞,完美刻畫出一個角色的信念。
諾蘭很克制,並沒像通俗戰爭片一樣,極力渲染戰爭的殘酷和絕境下的信任破裂,場景寥寥,卻勾勒出完整鮮活的人性群像。
當年輕士兵羞愧於自己的撤退,卻迎來民眾的擁戴喝彩時,讓觀眾看到了全片最溫馨的瞬間。
誠如片尾丘吉爾的點題演講——
「這次戰役儘管我們失利,但我們決不投降,決不屈服,我們將戰鬥到底。」
此次,諾蘭大膽啟用了大量年輕演員。
導演解釋道——
「這次啟用許多年輕演員,就是為了規避好萊塢一直以來常見的錯誤。電影重在還原一種體驗。」
作為諾蘭御用的湯老師(湯姆·哈迪),在片中飾演重要角色——飛行員法瑞爾。
全片只用眼睛來演戲,「猶抱琵琶半遮面式表演」。
僅憑「眼技」就征服了觀眾,甚至被媒體評價為「最會用眼睛演戲的男人」。
不服不行,不服不行。
為復刻敦刻爾克撤退時的逼真氛圍,諾蘭建造了特殊管道,在駕駛艙放置IMAX攝像機。
隨著戰鬥機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翻騰俯衝,觀眾看到的是最逼真的戰爭場面,甚至是墜機場景。
這種真實,靠電腦特效是難以完成的。
士兵們擠滿沙灘,旁邊是呼嘯的德軍轟炸機,還有橫七豎八的屍體…
觀影時,看客彷彿身臨其境,因為這些場景都是由實景拍攝完成的。
早在25年前,諾蘭籌拍處女作《追隨》時,便萌生了拍攝「敦刻爾克」的想法。
但限於當時的技術和資金問題,他花費了大量時間閱讀親歷者的一手資料。
還聘請編寫過《敦刻爾克:被遺忘的聲音》一書的歷史學家「約書亞·列文」作為影片歷史顧問,一同拜訪當年的老兵。
諾蘭和他的團隊花費這麼大的功夫,終於將這些真實故事搬上銀幕。
電影配樂依然由諾蘭的好基友——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全權負責,這也是兩人第六次的合作。
這一回的配樂風格,走實驗路線。寂寞叔,嘗試了一種名為「施帕音」(Shepard tone)的效果。
這是種聽覺上的錯覺,音調螺旋式的上升,不斷升高、升高、再升高。
貫穿全片的器樂,恰到好處地渲染了撤退前、撤退中和撤退後的緊迫感,層層敲擊觀眾的心房,創造出令人既緊張又激動的心理體驗。
http://v.qq.com/x/page/r05260y54gk.html
備受影迷追捧的克里斯托弗·諾蘭,截至目前,拍攝過10部長片。
這些作品,在豆瓣被標記大約377萬次。
3部影片9分+,4部影片介於8~9分之間。10部中的7部進入「豆瓣電影TOP250」,4部分布在前60名。
無論你喜不喜歡諾蘭,他的成績已經擺在了這裡。
值得敬佩的是,諾蘭不太依賴於時下的先進技術,更不屈服於好萊塢資本。
在他眼裡,只有拍好電影這件事才最重要——
他扛著沉重的IMAX膠片攝像機(當然是攝影師扛攝影機,此處是打比方),專註為觀眾拍攝一部部好戲。
諾蘭的電影,在如今視效垃圾泛濫的好萊塢,絕對稱得上是異類。
《盜夢空間》
《星際穿越》
好萊塢十大導演中,諾蘭最年輕。
年僅47歲的他,對滿懷期待的影迷來說,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啰嗦幾句——
為了能看到最好的《敦刻爾克》,最好選「你能看到的最好版本!」
也許「中國巨幕/杜比/普通2D」版本,會讓你產生看了假的《敦刻爾克》的錯覺。
IMAX膠片/IMAX激光版《敦刻爾克》比IMAX數字版多32.8%的畫面,比2.2:1的普通版多了53.8%的畫面。
國內最好的版本當然是IMAX激光版。非常可惜,只能加個但是,全國僅有四家有IMAV激光廳:東莞萬達影城,哈爾濱泰萊時代影城,遼寧科技館,昆明大都激光IMAX影城。
看不到IMAX激光版的大多數同學,最好選擇IMAX 2D數字版。
下面這張圖,將解釋IMAX激光、IMAX數字與普通版畫幅觀感不同的原因。
相信課長,使用正確的打開方式,你將會獲得——
一次極致的IMAX觀影體驗,一場近距離接觸真實戰場的震撼之旅。
如果九月只看一部電影,選它絕對不會錯。
提出這個問題大概是對諾蘭有點刻板印象,之前拍的都是科幻、懸疑,換成戰爭片這種偏紀實的類型會不會有障礙?
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諾蘭拍《敦刻爾克》的時候也是稍微驚訝了一下,不過想了想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原因有二。
【一、很多導演都能駕馭多種類型】
很多導演都有自己擅長的類型,比如希區柯克的懸疑、伍迪艾倫的劇情等等,這些人有自己擅長的類型,往往就不拍其他類型的片子。但不拍其他類型並不代表就不能拍,電影導演這職業說白了就是各種元素的組織者,不同類型片也許側重會有不同,但基本套路不會差很多。事實上能夠駕馭各種類型的導演也很多。
比如斯皮爾伯格,既能把科幻片ET 拍得溫情感人,也能把科幻《侏羅紀公園》拍得緊張刺激,懸疑驚悚《大白鯊》,戰爭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偶爾還能來個純講故事的輕喜劇《幸福終點站》,電影類型的跨度不可謂不大,有些可能算不上最好,但即便不是最擅長的,也都不失水準。足證導演這事兒,並不一定要一直拍一個類型。
【二、和之前的影片比《敦刻爾克》風格的改變可能沒那麼大】
當然諾蘭轉拍戰爭片這事兒,可能並不像斯皮爾伯格這種各種類型通吃,而是更像詹姆斯卡梅隆這種,類型雖變,風格延續。有劇情(《泰坦尼克號》)也有科幻《終結者2》,但都是大製作。
縱觀諾蘭拍片的經歷,早期的《記憶碎片》《致命魔術》不算,近期拍的都是一些背景宏大,風格深沉的作品,比如《The Dark Knight》,《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個風格可能很適合敦刻爾克這個題材。敦刻爾克這段史實是為大眾熟知的,二戰初期德軍閃電戰,讓英法部隊進退失據,40萬人被困在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上。其緊張和絕望的氣氛是可想而知的。
明眼人應該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了,這個背景設定是不是和諾蘭之前拍的蝙蝠俠三部曲第三部《黑暗騎士崛起》有點像?蝙蝠俠3里最後有場戲,是多人大規模混戰,說是「戰爭」也不為過,正邪雙方的對抗都是集團式的,也可以說是「戰爭」了。諾蘭駕馭這種題材,也可以說是「駕輕就熟」。
敦刻爾克這個題材史實大眾都比較熟知,諾蘭又是第一次駕馭戰爭題材,劇情上不能像科幻作品那樣隨意發揮,想拍得好看還是蠻有難度的,目前外網的評分已經出來了,IMDB 8.3,也是相當高了,有興趣的同學還是進電影院去看看得出自己的結論吧。
推薦閱讀:
TAG:諾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