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搖滾樂和追夢情懷, 《縫紉機樂隊》這部電影還剩下什麼?
對大鵬本人來說,《縫紉機樂隊》比《煎餅俠》進步了很多;但是放眼整個十一檔,這部電影的成色實在是捉襟見肘。
我的第一觀影體驗就是燃;尤其結尾那場開在廢墟上的演唱會,程宮衝上台帶動全場樂手唱了首《不再猶豫》,我明顯感受到旁邊的觀眾也在跟著節奏點頭,就差行個「金屬禮」了。
但冷靜下來想想,那份觀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這首歌的魅力,這種結論著實讓人啼笑皆非。
整部電影凌駕於小鎮青年的搖滾夢想之上,搖滾樂和追夢情懷本身都足夠打動人,可拋開這兩者,電影還剩下什麼呢?
大鵬是個有音樂夢想的人,他的搖滾夢甚至比他的電影夢還要長;他從高中時代起學吉他、做主唱、辦演出,縫紉機樂隊已經是他組建起的第四個樂隊了。如今他「陰差陽錯」成為一名導演,卯足了勁把對搖滾的熱愛搬上了大銀幕。
《縫紉機樂隊》講述了小鎮集安的搖滾迷胡亮(喬杉飾),和北京來的落魄經紀人程宮(大鵬飾),為了保住大吉他雕塑,臨時組建起一隻樂隊,辦了一場搖滾演唱會的故事。
主唱胡亮是小城集安里的一位汽車修理工,從小痴迷搖滾樂。長大後自詡「搖滾王子」但是一首像樣的歌都沒寫出來,自詡「樂隊靈魂」但是說話都有點大舌頭。
人物在夢想和現實的衝撞之間變得生動,他們沒有一路盲目地高唱著夢想不死,胡亮也好、程宮也罷,他們經歷了掙扎、妥協、再掙扎的心路歷程,才有了最後的綻放。
那場廢墟之上的演唱會,主人公就像踩著破碎的過往,向未來宣告,當下的我就要為了夢想搏一回。
就像大鵬在宣傳時說的:「我是小人物,有些小夢想,實現它,挺好。」
這種情感非常容易喚起人們的同理心,以小鎮青年為主角的電影為何總是能在市場上佔據優勢,也是取決於此。拍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能調動起觀眾的喜怒哀樂,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一部好電影。
《縫紉機樂隊》最尷尬的一點,就在於人物設定流於表面。
《縫紉機樂隊》的故事內核和《煎餅俠》如出一轍:一群「不太靠譜的人」湊到一起,完成了一件「非常靠譜」的事。
作為一部喜劇電影,人物要有個性,包袱要拋得響;作為一部表現追逐搖滾夢的電影,搖滾元素要鮮明,追命情懷要濃烈。這兩件事本來不衝突,但是在《縫紉機樂隊》里卻「和諧」得讓人覺得沒什麼關係。
用情懷喚起觀眾的同理心,是電影的成功之處,也是最大的敗筆;就像這個大吉他圖騰,如果人們無法將對搖滾樂的熱愛轉移到它身上,它就只是一個冰冷的雕塑而已。
推薦閱讀:
※你是通過哪首歌認識許巍的?
※鍾麗芳一代傳奇是如何煉成的?
※音樂,搖滾,生活
※縫紉機樂隊導演大鵬人生經歷?
※音樂Remix的具體做法和步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