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梁寧-產品思維三十講》1-10

關於《梁寧-產品思維三十講》:

  • 梁寧被稱為「中關村第一才女」,著名產品人,曾任聯想、騰訊高管,工作經歷橫跨BAT;
  • 她將產品能力定義為一種人生的底層能力。這30堂課來自「得到app」,分為五大核心模塊:同理心、機會判斷、系統能力、用戶體驗和創新模式;
  • 最後要十分感謝覓姐的「扶貧計劃」;

以下是1-10講的讀後感:

第一講【產品能力是每個人的底層能力】

#產品能力是一種建立秩序的能力#

  • 現實是混沌的,諸多層次的,混雜著繁雜信息的集合體。產品能力是系統化、結構化的能力,像是一個機器,input一堆不確定性,output一個可交付的確定性,即我們的產品。
  • LN說它是底層能力,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需要確定性和目標的,所以產品能力某種程度上是建立秩序的能力,那麼它至少有三個層次,一是我們或者用戶想要這樣的「秩序」做什麼;二是什麼樣的「秩序」;三是怎麼利用現在的資源完成「秩序」;分別對應對人性的理解、對產品形態的理解和對產品開發的理解。

第二講【案例:用戶體驗與結婚教練】

#以框架來全面認知用戶#

  • 框架的分析方法是各大諮詢公司的常用套路,其存在的意義在於避免觀察者陷入情緒或者細節之中,通過避免心理學上的各類偏差來全面認知一個對象。
  • LN由內而外提出來五個層面的認知框架,即感知層、角色層、資源層和內核層,不自覺地聯繫到UX設計中的五框架,即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範圍層和戰略層,二者有著相似的結構關係,產品和人都是由內核驅動的,再由內到外的展現出來
  • 有一點思考是,框架的思考方式避免我們的遺漏,有益於創造一個無錯的產品,但是「魔鬼在於細節」,對於細節的洞察或許更能打動用戶。


第三講【同理心訓練:怎麼理解愉悅與不爽】

#情緒-底層的自我#

《原則》里講,人有兩個自我,先天的我位於邊緣系統,是感性的,情緒化的,另一個我位於新大腦皮層(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是理性的,後天修鍊的。情緒顯然屬於前者,情緒是經驗,是從祖先那繼承以及自己內化得到的經驗,經驗即可以不假思索地快速反饋。

LN說「被滿足就愉悅,不被滿足就不爽「。對此有兩個問題:

  1. 什麼是滿足?滿足是分層次的,類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劃分,另外不同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階段,會有不一樣的需求需要被滿足;所以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用戶處在那一個層級,他們被滿足的場景是怎樣的?即在何處何時怎樣被滿足?
  2. 如何影響情緒讓用戶爽?情緒是關係的質量表徵,意味著至少可以改變聯繫的兩端:一是改變「供給」,即提供滿足你的內容,二是改變「需求」,調整你被滿足的條件;所以理論上我們既可以改變產品,也可以改變用戶爽的「相對閾值」,但是教育用戶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知道這方面有沒有優秀的案例可供借鑒。


第四講【同理心訓練:怎麼理解憤怒與恐懼】

#求真的過程是直面恐懼#

這兩講中的定義方式都特別二元,滿足就愉悅,不滿足就不爽;跨過邊界就憤怒或者恐懼,我們佛系青年就可以都很平靜啊~

聽完這一講有三點想法:

  1. 負面情緒是我們優化自己的契機。橋水資本的創始人瑞達利歐說他痛苦的時候就思考,並幾乎成為了他的條件反射。負面情緒是一個signal,你可以忽視它並沉浸在情緒里,也可以直面它並找尋問題所在;
  2. 恐懼是動力,但是「對方沒有辭職或者分手就是因為恐懼「嗎,我覺得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損失厭惡。恐懼是動力的前提是你直面恐懼,並推動自己前進,所以還是在你的行動而不是你的情緒。
  3. 恐懼是痛點?我理解的痛點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產生的極度不爽,所以我認為恐懼只是產生這類需求的類型之一,而且是很強力的那一類,比如老年人的保健品、青年人的化妝品和幼兒的各類培訓,但是還有很多需求並不是源自恐懼的。


第五講【同理心訓練: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Don』t make me think#

Get到兩個有意思的知識點:

  1. 場域理論。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並非單指物理環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從眾行為可以看作是由於社交壓力而引發的社會心理過程。因而,我們在用戶研究時應該關注用戶在做什麼而不是在說什麼。
  2. 意識和潛意識。弗洛伊德將意識比作冰山,人們平時所感知的僅僅是表面的很少一部分,而其下很大的部分是潛意識,包括需求、慾望、願望和痛苦的記憶,而潛意識是產生動機的強大角色。如何研究用戶的潛意識呢?畢竟用戶自己可能都未意識到。可能還是回歸觀察用戶的行為本身,他的無意識行為所反映的潛意識。


第六講【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角色化與集體人格#

有兩點感想:

  1. 角色化是一種刻板印象,我們常常會講老師「應該「怎樣怎樣,學生」應該「怎樣怎樣,其實是在構建一個社會認同的集體幻想,也是一種刻板印象,有點像給人打標籤,標籤和角色都是我們快速認知一類人的方式,但是對於單個個體而言往往不是這樣,這也是我們反感被打標籤的原因。
  2. 去除角色之後我們是誰?如果說角色化是大量調用我們理性大腦,開啟防禦模式的過程,那麼去角色化之後,我們是否就會更多的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呢?所以,其實去角色化和注重用戶的潛意識是相同的道理,聚焦用戶潛意識下的行為,而不是在壓力下受意識主導的行為,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用戶研究。


第七講【自我與自律,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

#自律和自我#

兩點小疑惑:

  1. 不自律就自我?私以為自律和自我並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它們是「自己」的不同層面,我們在遇到不同事情開啟不同層面的自己,可以在某些事情上偏向於自律,扮演理性、角色化的自己,也可以在某些事情上偏向於自我,發揮自己的感受力。
  2. 「優秀「的產品經理是自我的人?看不到LN的推論過程,無法評價結論的正確與否。但是當我們在說優秀的產品經理「應該」是什麼樣的人時?是否就在把它角色化、刻板化?私以為自律和自我的人都可以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它不是唯一的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八講【機會判斷: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

老實講這一集很扎心,感覺自己就是她鄙視的常規面上勤勤懇懇的點。

「點線面體」的戰略思考框架,核心是「趨勢」。一個點本身的意義是有限的,它所處的位置或許更為關鍵,有點類似於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我們在做城市規劃時,會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思考城市的發展,先是國際環境、國家戰略、區域環境、地方政策、最後才是城市自身。最後作為一個窮人很關心下一個線性收益周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參與呢?


第九講【機會判斷:怎樣找到有勢能的趨勢】

LN沒有直接定義線面體,所以想試著談談對「點線面體」的理解:

  • 點:一個人或者一個產品。
  • 線:聯繫兩個點的關係。對於人而言即「人脈」,對於產品而言是各級火箭。
  • 面:一個「平面」上點和線的集合。「平面」指點和線是基於某種共同「目的」組成的,面有邊界和區域的劃分。最常見的可能是某一個公司,它的組織架構和人事關係構成了一個面。
  • 體:不同維度的面構成體。比如互聯網經濟體,由大大小小的互聯網企業、天使投資公司、以及其他可能的上下游公司(電信、廣告等)共同構成。

>>>開下腦洞:有句話講「打狗看主人」,這只是看到線。從點線面體講,打狗要看狗的七大姑八大姨、動物保護組織、以及狗權的發展趨勢。


第十講【痛點、癢點、爽點,都是產品機會】

痛是恐懼,爽是愉悅,癢是求而不得。

  • 說痛點基於恐懼,其實它是評價需求迫切程度的一種情感指標,即它急迫到你無法承受其最壞的結果。
  • 說爽點基於愉悅,及時滿足是一種上癮過程,點擊某個按鈕就會爽,至到被調教成條件反射的「猴子」。
  • 求而不得所以訴諸於虛幻的自我,癢點是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圈套,塑造having = being的假象。

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痛點是功能性的,它是一擊致命的;爽點是娛樂性的,它是沒有邊際成本的;癢點是精神性的,我們願意為了即刻實現更好的自己付諸一切。

>>>小感觸:經親身驗證,痛、爽、癢三者同時出現是擠痘痘的時候。


以上。


推薦閱讀:

互聯網簡訊-20180306
LBS應用中"附近的人"在伺服器端如何更高效快速地計算距離?
《軍師聯盟2 》最近有什麼消息?
奧特曼格鬥進化3奧特模式在哪?
董酒涉嫌虛假宣傳,食品藥品虛假宣傳為何屢禁不止?

TAG:產品經理 | 產品經理入門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