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

這是「解題者」解決的第 23 個問題

閱讀本文需要 8 分鐘

Problem #23:「如何擺脫自卑情緒?」

大家好,我是肖璟 Uncle Xiao。

今天我來跟大家聊一聊自我估值的問題。

「自卑情緒」一直困擾著不少人,所以上次我提到要寫這篇文章後,後台有不少讀者一直在催著我快點完稿。

之前提過我的一段情感經歷,那段經歷發生在我上次創業失敗的那段時間。

項目失敗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那時的我特別沒有安全感。

我沒有很快找工作或開始新項目,也不主動參與社交活動,而是躲在公寓里終日無所事事。

彼時我的女友也是個創業者,加班應酬特別多。我卻要求她多勻出時間陪我,甚至還對她的男性朋友諸多猜疑,我們自然很快就分手了。

那個階段的我陷在了「自卑」情緒里,也是這種情緒讓我消極怠工,變得沒有吸引力。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呢?

「自卑」的本質其實是自我估值出現了偏差,遠低於我們的實際價值。

我們給自己定價,一般有下面兩種方式——

  • 一是他人評價,比如爸媽有多疼我們,伴侶有多需要我們,同事覺得我們的優缺點是什麼,老闆願意給我付多少工資等等;
  • 二是分數成果,比如考試成績多少,工作 KPI 是否達標,考證是否能通過等等。

而自卑的產生,往往來自他人對我們的負面評價,或是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分數成果。

那時的我之所以自卑,就是因為創業項目失敗給我傳遞了一個信息:「你高估自己了,你不值這個價。」所以在那之後,我傾向於降低對自己的估值。

不過!自卑情緒也不見得全是壞事,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卑只是讓你趨利避害的一種機制,它可以幫你——

  • 規避致命的風險(避害):比如在原始社會,當你遇到比你強壯的野獸或部落時,自卑可以制止你的衝動魯莽,可以幫你保命;
  • 追求更好的自己(趨利):自卑讓我們對現狀不滿,進而推動我們去追求優秀,所以我們也看到不少超越自身缺陷的成功例子,比如身材矮小的拿破崙、身短耳聾的貝多芬、剛剛離我們而去的霍金等等。

個體心理學之父 Alfred Adler 甚至寫道:「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雖可以幫我們趨利避害,但過度自卑也會讓我們產生兩個問題——

要麼是避害過了度,我們不願意給自己估值了;要麼是趨利過了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追求高估值。

反應1:迴避自我估值

如果陷入「過度避害」情緒,我們會開始拒絕跟社會接觸,變得孤僻,因為我們想避免他人對我們有評價;我們也會開始拒絕嘗試新事物,甚至陷入怠工情緒,因為我們想避免所有產生分數成果的事情。

過往自卑情緒作為避害機制可以保命,但隨著時代發展,現代社會的冒險雖然也有成本,但並不致命,因而我們原先幫我們保命的風險偏好已不大適用於現代社會了。

這種避害過度的心理會讓我們高估了風險、低估了自己能力,讓我們喪失機會。

一件事情成功率只有 10%,但你沒試過就say no,你的成功率就是 0% 啊。

反應2:追求更高估值

「過度趨利」的情緒可以讓我們知不足而奮進,這似乎沒有什麼壞處。然而實際情況卻是——

  • 有的人會強求他人肯定,比如《前任3》里 沒有安全感 的林佳,會希望孟雲放下工作多陪著她。
  • 有的人會變成爛好人,比如《芳華》里的劉峰,被 過剩的善良 拖累。
  • 有的人會變成工作狂,比如《歡樂頌》里的安迪,會希望通過工作成果來證明自身價值。

當時陷入「過度趨利」情緒的我,想的不是如何提高自我價值,而是如何提高彼時的伴侶對我的估值。我會希望對方勻多點時間陪我,用她對我的需求來證明我的價值。

然而這種強買強賣的做法,能抬高的只是「價格」,而不是「價值」。

有人會覺得「工作狂」並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名利雙收啊。

然而,「工作狂」的本質其實是你單一化了自身價值——你覺得你的所有價值都在工作上,離開了工作你就無法證明自己(當然也有人會把價值寄托在其他方面,比如照顧小孩、比如戀愛結婚)。

這種自我價值單一化讓你的估值體系變得脆弱,只要工作上有少許不如意,你便會陷入抑鬱,你也很難從生活的其他方面獲得快樂。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這種自卑情緒呢?

你可以從下面 4 種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對症下藥。

方法1:調高風險偏好

把控自卑情緒的風險偏好已經不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把這個偏好稍微調高一些。

我的做法是,每當遇到一件有風險的挑戰時,先不急於say no,而是先問自己:「在最最最壞的情況下,這件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的?」

傾家蕩產?眾叛親離?一般的有風險的挑戰也不至於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失敗了有點小丟臉,可能是損失了一點投資本金。

想清楚結果後,緊接著問自己一個終極問題:「So what?」

然後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挑戰並沒有那麼可怕。

蔡崇信在加入剛創立的阿里巴巴前年薪 70 萬美元,很多人都很好奇,是什麼讓他願意放棄原來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呢?

他在一次跟耶魯法學院學生的對話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也是耶魯法學院畢業的,這個學位是這世上少見的珍寶,在政府和商業世界裡都很稀缺。換句話說,我們去冒險,風險收益是不對稱的,下行風險很小,上行收益可能很大。說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還是可以再回頭去干稅務律師或者做投資。」

對於蔡崇信而言,最最最壞的情況就是損失半年工資和時間,但是潛在收益卻是巨大的,那為何不去做呢?

當然我也不是勸說你凡是風險都要去冒(畢竟要考慮到性價比),而是每次決策時,你都可以把自己的底線稍微下拉一點點,踏出舒適圈去承受風險。

方法2:肯定自身能力

前段時間跟老友簡七聊到恐怖片話題,簡七提到了她的一個朋友 G,面對恐怖片時特別淡定,每當恐怖畫面出現時甚至會整個人湊到屏幕跟前。

有次簡七問 G 為什麼膽子可以那麼大。

G 說:「我會在一邊看片時一邊想像自己是主角,想像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如何逃出升天,你不覺得這樣很好玩嗎?」

不少女生(當然也有男生)看恐怖片都會用雙手半捂著臉,每當有恐怖鏡頭出現時就會馬上捂住眼睛。這是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都會覺得壞蛋或鬼怪是不可戰勝的。

而 G 的心態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Can-do attitude」(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當時聽完這個故事後我馬上想到的是某金融集團的創始人 M 先生。M 先生 60 多歲了,卻擁有極其開放的頭腦。因為以前做諮詢工作的緣故,有幸跟 M 先生開過幾次會。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討論金融創新方案時,M 先生說:「你們在想 ideas 時,盡量發揮想像力,不用顧慮現有技術條件和監管條件,這些是我該去解決的問題。」

我由此也明白了為什麼 M 先生的公司在金融科技領域,可以說是所有傳統金融機構裡頭最最領先的。

要鍛煉「Can-do attitude」、肯定自身能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我是從很喜歡的一本理財教育書籍《小狗錢錢》裡頭學到的:

準備一個本子,給它取名「成功日記」,把你做過的所有成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記錄進去。你最好每天都做這件事,每次至少寫 5 條你的個人成果,大小事都可以。

我曾堅持過一段時間,特別受用。

方法3:提高自身價值

前面說了,通過討好、強迫他人來獲得正面評價,其實你抬高的只是「價格」,而不是「價值」。

而如果你專註努力學習、提高自身價值,他人評價或分數成果等外部反饋都會變好,你自然就會越來越自信。

就像賣東西,當你的產品服務還不夠好時,你要做的並不是強買強賣,而是專心打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讓它值那個價。

方法4:豐富估值方式

你可以豐富估值維度。除了外貌,我的工作能力是不是也值得被肯定?

你也可以豐富估值人群。除了爸媽的認可,朋友的認可是不是也可以反應我的自我價值?

但我最最推薦給你的,是探索除了他人評價分數成果外的第三種估值方法——自我認知。

之所以通過「他人評價」或「分數成果」來作為自我估值的主要手段,通常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才會用世俗的標準化路徑來要求自己,最後就算你通過努力拚搏名利雙收,你也只是淪為「優秀的平庸」,並沒有真的感到快樂。

以前還在做諮詢時,有一次領導請項目組和倆客戶去一個很高大上的義大利餐廳吃飯。客戶是有點 geek 的工程師,為人特別實誠。他們在點餐時展示了他們最最純粹的好奇心:什麼是 sparkling water(氣泡水)?義大利的麵包要沾著醋吃?

然後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怎麼做——我肯定是裝得我不是第一次到義大利餐廳的啊!少問顯得我很蠢的問題,然後應該會默默地觀察其他同事都點了什麼餐桌禮儀是什麼。

那兩個客戶之所以會不介意別人的眼光(這種眼光當然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臆想出來的),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價值所在——技術。

通過對人生目標的挖掘,你可以更深層次地認知自身價值,知道什麼對自己來說更重要,知道自己希望在哪些方面創造價值。

至於如何找到人生目標,具體方法論可以參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做個不迷茫的聰明人》。

最後照舊來個圖表總結一下好了:

/ 今日互動 /

你有過自卑的經歷嗎?

你是如何走出這種情緒的?

參考文獻/推薦閱讀

Adler, Alfred. (2009).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Oneworld Publications.

題圖/ unsplash

作者肖璟 Uncle Xiao,一個很帥的投資客,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新書《無現金時代》火熱銷售中。

這裡可以幫你擺脫迷茫,提升效率,處理好親密關係,當然還可以順帶升級一下你的財商。

轉載與交流請聯繫/ raphael.xiao@foxmail.com

公 號/ imjietizhe


推薦閱讀:

讓你成熟的從來都不是時間
2017年不足5%,願你我都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管好自己,別管他人
自我建設
2017年年度總結,2018年1月2日-----now2018.1.20

TAG:自卑 | 自信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