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倫入侵": 當年這幫英國佬輪番踩了美國人的場子
今年2月1日在內地上映的歌舞電影《馬戲之王》,因為其動聽悅耳的歌曲,巧妙精良的編舞,在上映後掀起了一小波熱潮。其中電影插曲《This is me》摘得第75屆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桂冠,同時也在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中被提名。
電影改編自美國最早的「營銷騙子」巴納姆的真人真事。影片中女二號,女高音歌劇演員珍妮?林德(Jenny Lind)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位斯德哥爾摩歌后當時的影響力比巴納姆可要大的多了:天賦異稟的嗓子,鳥兒般的歌聲,號稱「瑞典夜鶯」,名震歐洲。她甚至被印在瑞典的紙幣上。
林德女神可是有一眾大佬追求的,比如說,安徒生追求過她,於是有了童話故事《夜鶯》,「夜鶯」沒有接受他的愛,安徒生又寫了一篇《白雪皇后》紀念他死去的愛情,也是之後迪斯尼出品的《冰雪奇緣》了。她也拒絕了兩位音樂大佬,舒曼和門德爾松。
當年「瑞典夜鶯」被巴納姆重金請到美國巡演,把歐洲高雅的歌劇帶到美國,征服了美國的上流社會。入侵?算不上。畢竟接近兩百年前的那個時代,歌劇這東西只是上流人士的消遣娛樂項目,算是一次上流文化的交流吧。
但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對美國樂壇進行了一場「入侵」,這次不是震驚了什麼上流社會,而是震蕩了整個美國社會。
1964年2月9日,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出席美國電視節目艾德秀,不足千人的席座,卻引來超過上萬人的蜂擁購買,美國接近四分之三的電視台轉播了這場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觀看了電視機里這支來自英國的樂隊表演。
同年3月,美國Billboard音樂榜上前十支歌曲中,披頭士佔了六支。到了四月份,榜上前五的歌曲都是他們的了……
披頭士在美國的第一支冠軍單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甚至英文詞典里造出了一個新詞——Beatlemania(披頭士狂熱),那可是當年的年度熱詞了。
當時他們的迷妹們都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亦或是:
甚至是:
於是,這場從大洋另一端刮來的披頭士風暴被視為「英倫入侵」的開始。
正當披頭士享受著公眾的關注之時,被打開新世界大門的美國聽眾們中,有一些人開始尋求披頭士的「主流」音樂之外,更加叛逆的聲音。於是看起來比披頭士「危險」一些的英倫搖滾樂隊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比如……The Rolling Stones。
同樣是那年,1964年的夏天,另一支大名鼎鼎的英倫搖滾樂隊——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也開始試水美國市場,樂隊在美國舉行了大範圍的巡演。如果說披頭士樂隊是舉止優雅的英倫男孩,那滾石樂隊就是英倫叛逆少年了。他們被媒體認為是一個危險的樂隊,特別是體現在樂隊演出的時候,瘋狂的女粉絲們拚命的想擠進舞台。
有想被偶像抱抱,最終被保安大哥抱抱的……
也有被控制住雙手雙腳,直接架走的……
當兩個大佬團體都在美國大獲成功,一眾英倫音樂人隨後紛紛衝進美國樂壇發展。以披頭士為代表的流行搖滾風格的奇想樂隊(The Kinks),或者是當時僅次於滾石樂隊的布魯斯搖滾風格的動物樂隊(The Animals),再像是硬搖滾的誰人樂隊(The Who)、殭屍樂隊(The Zombies),也有被當時人們當作披頭士樂隊「繼承者」,後又隨之落寞的赫爾曼的隱士們(Hermans Hermits)……
在美國音樂市場被英國樂隊碾壓的數年之後,在1965年,民謠大佬鮑勃·迪倫(Bob Dylan)卸下了木吉他,背上電吉他開始了民謠的新革命——民謠搖滾。那一年,迪倫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搖滾專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Like a Rolling Stone》登上了美國音樂榜第二位,英國音樂榜第四位。
Like a Rolling Stone但美國方面的「反擊」當然不只有鮑勃·迪倫,好勝的「沙灘男孩」們(The Beach Boys)當然要扳回一局。
California Dreamin - The Beach Boys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1966年的《Pet Sounds》正是他們的武器,也是樂隊的巔峰之作。他們的音樂不僅讓他們成為能和披頭士樂隊抗衡的美國樂隊,而且在《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500張最佳專輯榜單里,《Pet Sounds》高居第二名的位置,第一名則是披頭士樂隊於1966年發行的迷幻搖滾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到了1967年,來自英倫的入侵似乎火力不足了,在這一整年裡,只有3支披頭士樂隊的單曲和1支滾石樂隊的單曲登上過美國音樂榜的榜首位置,而且也沒有持續「霸榜」,各自也僅僅稱霸了一周而已。
一般認為1967年是「英倫入侵」的最後一年,那時的英國樂隊都開始轉型,英美搖滾樂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現代搖滾逐漸形成體系,也是英美迷幻搖滾興起的一年。藝術搖滾、前衛搖滾等數十個支派,也在隨後英美搖滾持續的相互的碰撞與融合之中產生。一支支經典曲目不斷的湧現。
設想一下,
如果1849年「瑞典夜鶯」拒絕了「馬戲之王」的邀請,當時的美國上流社會應該遲早也會享受到她的歌聲。
但是如果1964年披頭士拒絕了艾德秀的邀請,熱愛音樂的人們得失去多少精彩。
點擊下面鏈接關注我的網易雲音樂
精神病鴿 - 用戶 - 網易雲音樂推薦閱讀:
TAG:馬戲之王電影 | 英倫搖滾Britpop | 音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