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精神病只有一步之遙? 三個可怕的「致病陷阱」
精神病,聽起來遠,其實很近,一著不慎,就變個精神病,不是沒有可能
羅傑·霍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教育專家在作品《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以輕鬆易懂的方式為我們探索了生活中常見的精神病致病陷阱,懂得了這三條通往精神疾病的康庄大道,我們也就知道了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瘋子」了。
1、警惕被「精神病」——可怕的標籤化
心理學家羅森漢在1973年開展了一項實驗,在該項試驗中,羅森漢招募了七名志願者來假扮病人,包括他自己,一共是八個假病人。實驗開始,他們在接受醫生的檢查後,七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順利」進入了精神病院。這說明,當時的精神病院的入口是很松的。到了精神病院以後,這些人不再假裝精神病,而是行為完全正常,但精神病院里的醫務人員仍然把他們當做精神病患者,他們平均住院時間大約為20天,沒有被一個醫務人員識破。這說明,一旦被診斷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籤,大家就都會不假思索地把你當成個病人了。
標籤化會成為一個人的「自我實現預言」,當我們被貼上「抑鬱」「焦慮」「強迫」的標籤時,就很可能自我暗示,從而讓自己的行為越發像個「抑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患者,所以,精神病的標籤就成為了個「預言」,一語成讖,最終讓病魔真的纏上你。
2、少打擊自己——太喪容易抑鬱
1967年,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研究人員把狗做了一定程度的束縛,讓它們無法跳過隔板,保證狗無論如何也躲不開電擊。在對比的實驗中發現,經過幾次嘗試,狗意識到自己怎樣做也沒法逃開電擊,它就索性放棄抵抗了,甚至當研究人員把它們再放到新的環境里,讓它們有能力逃脫,它們也會放棄。
心理學家管這種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這種無助,是由於後天的持續經歷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在長期從事高難度的工作時,會經歷打擊,打擊慣了,他們就開始學會接受命運,也就慢慢變得消極,而這種消極往往會帶來更多的無助,長期以來,這種無助感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抑鬱症」,就少給自己些打擊,多做些喜歡的事,把愛做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種自我精進啊。
3、別被擠出毛病來——留點個人空間
1962年,心理學家卡爾霍恩就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放在一個安全、封閉、食物充足又沒有天敵的狹小空間里,按照常規的繁殖速度,一年多以後,這裡應該有5000多隻成年小白鼠。但實際情況卻顯示,最終只有150隻存活下來。在監獄裡,科學家也發現:那些擁擠牢房中的犯人,死亡率、殺人率、自殺率和生病的次數都明顯更高,並且他們還有更強的再犯罪傾向。
擁擠是諸多心理問題的致病基因,畢竟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具體空間里,把握好這個關係,給自己留點個人空間,是有助於提高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