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和孩子的互相依賴

一個外地幼兒園的老師,現在正在上【訓練孩子獨立】的課程,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又說又笑的圍成一個圈,圈中間是一盆水,水裡浮浮沉沉著一些玩具。

恰好,另外一位幼兒園老師的孩子丹丹,今年2歲多,也跟著這群大孩子一起在教室里玩。

丹丹被人群遺落在了圈子外面,她試圖擠進去,但是她不夠強壯,失敗了。

然後丹丹圍著圈轉,左看右看,想尋找一種方式,可以讓自己看到圈裡的事情。這個時候,丹丹發現人群旁邊的小椅子,就在她正準備爬到小椅子上的時候……

丹丹的媽媽(也是這個教室的老師)非常有力的抱起了丹丹,把她舉過了其它的孩子,幫助她看到了圈子裡的那盆水。

「來,丹丹太小啦,這樣就可以看到啦。」

如果仔細觀察,誰都可以看的到,丹丹試圖從媽媽的臂膀中掙脫出來,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克服困難,最終達到目的。但是她失敗了。

丹丹其實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她卻沒享受到用自己力量所得到的快樂。

在丹丹心裡,最終看到那些玩具,也許根本不算什麼,她所做的所有努力,才使她興奮,從而開發內心的智慧。

在這個故事裡,丹丹的媽媽阻礙了孩子的【自我教育】,沒有給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機會。

僅僅幾分鐘的時間,僅僅家長的一個動作,最終,我們看到了一個這樣的丹丹:

她終於放棄了掙脫,臉上之前那種高興、焦急和充滿希望、努力要自己突破重圍的表情消失了……

隨之代替的是一張(知道別人會為她做任何事情的)傻傻笑著的臉……

這種情形,在我們平時生活中,經常發生。

只不過,我們家長不太習慣作為【觀察者】在這裡面出現,很多孩子的情緒也就注意不到。

曾經在二戰之前的西方,女人是不允許穿褲子的,只能穿裙子,褲子僅僅西方男性的專利。

如果有女人穿褲子上街,便會以【有傷風化】而被抓進監獄。在西方歐美國家傳統人眼裡,穿褲子的女人就是壞女人。

而東方女性,也一直穿裙子至清朝末年。清末,許多出門開始工作的女性,開始穿褲子了。民國時期,大量的女性開始穿著這種工作起來更加便利的褲子。

女性可以穿褲子,是女權的一種標識。

早期為什麼那麼多東西方的女人,只能穿裙子呢?

因為,她們都被接受了「不用獨立」的教育。

大量的女人被要求在家裡,不用工作,全靠男人養活。女性浪費了她們的生存能力,漸漸的,在社會中成為了一個不重要的人。

這幾篇文章,我們學習的是:

鍛煉孩子自立。

換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管我們承認還是不承認,我們總是習慣性的【侍候】孩子。這樣的害處,恐怕大部分的家長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不願意去知道):

一、【侍候】孩子 = 【奴化】孩子;

二、【侍候】孩子,會抑制他們有益的、自發的活動;

三、讓孩子依賴家長,他們就會越來越像【木偶】;

四、依賴會關閉孩子【自主學習】的大門,在他們成長的路上設置重重障礙。

說的更加嚴重一點:

大部分的家長,還有更多的長輩,都特別【自私】的「依賴」著孩子。

【上癮】的讓孩子【強行需要】自己,因為他們已經戒不掉【被需要】這種寄託式的情感了!

這是一種可怕的人類退步!

也難怪。

鍛煉孩子自立,實在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

對我們家長來說,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簡直是一種根本性的【生活】改變和【自我】改變。我們需要:

一、停止問太多的問題。

很多時候,【不說】比【說】要正確。

二、孩子的努力要看在眼裡,說在嘴裡。

經常用:

「這不容易做到……」

「有時候……會好一些」

三、忍住替孩子選擇。

圖省事

找捷徑

幫助孩子決定

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這些都要千萬千萬的忍住!儘管,咱們家長也許非常擅長。

當孩子們問我們:

「媽媽,我該怎麼做?」

「爸爸,為什麼是這樣?」

「媽媽,你能幫幫我嗎?」

「爸爸,我不會做這個……」

家長必須要避開【直接給答案】,忍住【包辦一切】……這個時候,家長會非常的掙扎、痛苦,甚至焦慮、急迫和絕望……

別孤單,我們都一樣。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具體的、實用的方法。


推薦閱讀:

克里希那穆提說:「有依賴就不可能有愛」,請問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對孩子的教育,主要依賴於學校還是家長?
為什麼多數孩子依賴媽媽大於爸爸呢?

TAG:依賴 | 兒童教育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