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愛「留守兒童」從教育做起

民工潮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進城農民就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進城後,其收入獲得相應增加,家庭生活得到改善。但同時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出,農村中也產生了嚴重的「三留守」問題。留守人群主要由老、弱、病、幼等構成,即所謂「三八六一九九部隊」。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數量龐大,他們面臨著生活、教育、心理、安全方面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亟待各級政府著力解決。「留守兒童」因其未成年性,在「三留守」中顯得尤為重要。

現狀:

據統計,我國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佔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達2200萬人。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白岩松曾說過:「留守兒童已經不是一個群體的問題,而是中國未來的問題。」

2010年,全國婦聯、全國心系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首次發布《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數百萬留守兒童與家長缺乏深層次的交流,由於長期遠離父母,45.1%的留守兒童「感到心裡孤單」,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現心理衛生問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錢明輝博士認為,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對他們有如下的影響:文化和個性的養成、情感與善的養成、心理發育失衡、在與人交往上出現問題、影響道德養成等。而國內著名心理學家韋志忠研究後指出,農村留守少年兒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自閉型,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衝動、情緒不穩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等。

建言:

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矛盾,而具體問題既有家庭、學校的原因,也有兒童自身成長的原因。要解決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制度保障,縮短城鄉差距。一方面,政府必須儘快改革與戶籍相關聯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各種制度,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同時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設施,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與城市居民一樣有同等的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採取有效措施,發展當地的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提高當地的工業和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從而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從根源上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

強化社會教育,政府帶頭提倡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應充分利用媒體等宣傳手段幫助人們正確看待農民工及其子女問題,改變人們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見觀念,呼籲人們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健康,關愛他們的子女,為維護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教育水平。繼續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可取消城市學校的高額借讀費用,確保「移民二代」平等的義務教育權利。同時政府應重視農村學校的建設,強化農村教師的培訓,對留守兒童加強德育、心理健康和生活養成教育,培養他們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抓好家庭教育,強化父母的監護責任。父母要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繫。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特別是年幼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它試:

比如2010年起,廣東省就啟動了以關愛留守兒童為目標的「希望家園」項目。該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全省全部3409個貧困村建立「希望家園」,企業可命名援建;大學生可在這支教助學;城市少年兒童可在這手拉手獻愛心;村中退休老師、老幹部可在這發揮餘熱;愛心民眾可到這結對認親。「希望家園」能從情感、生活、安全和學習等多方面綜合為留守少年兒童提供幫助。

比如廣東深圳市羅湖區就把關愛留守兒童的視角對準了「培訓留守兒童家長」,自2007年6月起,羅湖區就啟動了「親情橋」項目,邀請一些素質較高的留守兒童家長和「書香門第」家庭,給所有的留守兒童家長進行現身說法,通過溝通技巧培訓彌補孩子情感方面的缺失。

河南洛陽:特困三留守人員可免費打官司。

它言: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大化中學教藍春桃:現在留守兒童輟學率偏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率和收入偏低,有些家長認為教育不能給山區農民的生活帶來顯著的改變。孩子受到家長觀念的影響,也認為與其讀書不如早日出去打工。

公安部刑偵局祝燕濤處長: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政府部門應立足保障兒童權利,而不是只從預防他們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角度出發。她建議,要儘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長遠講還要解決戶籍問題、城鄉差別問題、貧富問題等。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系常永才博士: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是親子關係不健全帶來的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他提出,應建立兒童在校外的及時監護與指導體系;在校內開設生活指導課,實施導師制;成立村級兒童中心;明確替代監護人的責任;加強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補償教育;還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新泰市實驗學校教師李香玲:親情缺失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對孩子健全性格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通過政策激勵和引導,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聯動機制,攜起手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帶來的心理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楊文:有些父母說在外打工掙錢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條件,認為只要寄錢了就是對家庭盡責,就是愛孩子。我以為,物質上給予是遠遠不夠的,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是親情,家長有義務給予孩子親情。

北京師範大學多元文化中心張莉莉博士:打工者對子女的期待過低,很多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聰明,將來不會有什麼大出息,這與中國傳統的對子女的高期待相悖。原因主要是自身邊緣人的地位產生的心理衝突感。而由祖輩帶幾個孩子,如果將複雜的家庭關係中的矛盾、衝突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她建議,在師資培訓中可增加相關內容,從提高教師素質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甄硯:留守兒童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雖然父母不在,家風也可由祖輩傳到孫輩的身上,並不會完全缺失,留守兒童更缺失的還是父母的直接關愛。不過,現在手機、互聯網已經普及,使用非常廣泛,孩子可以利用這些通信工具跟父母取得聯繫,感受到父母之愛。但如果父母和祖輩都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時候,學校就應該擔起責任。畢竟兒童會在學校度過大多數時間,學校可以對留守兒童多投入一些關心,比如建立留守兒童的周末學校,或是舉行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來進一步塑造他們的道德品質。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發展研究部秦行音: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最大問題是缺乏父母的關愛,他提到,教育機構可以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編一些小冊子,供教師和高年級學生自己使用。此外,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建立諮詢熱線也是可行方法。


推薦閱讀:

鄉下老人帶大的孩子,接到父母身邊之後,如何教?
留守兒童自述:我的人生像是一場試驗
空巢青年:放不下淪陷的故鄉,守不住孤寂的他鄉
被心疼的冰花男孩:願你長大後忘記自己曾經走紅過……

TAG: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