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師生趨之若鶩的科技競賽,竟然藏有不可告人的」貓膩」!
「X新大賽我們有很多老師也參賽,但是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參賽項目的水平遠遠低於學生,起碼低兩個檔次。——因為教師是自己做的,學生是專家做的。」參加過大賽的L老師告訴鯨媒體。
類似於X新大賽的全國性科技類競賽還有很多,有國家級的競賽、有校內自主舉辦的、也有一些是公司主辦的,除了規格和名氣之外,這些比賽還潛藏著一些誘人點:有的比賽是參賽學生獲得國家級獎項之後,在高考自主招生考試上有優勢;有的是在中、高考時可以加分;有的是對申請國外留學有幫助……但總體來說,在國內,X新大賽對學生和家長有著足夠強的吸引力。
那麼,這些科技競賽究竟藏著什麼貓膩?今天,由內業人士向鯨媒體揭秘這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利益鏈很誘人,但不是誰想吃就能吃得到
1、什麼樣的學生能參加X新大賽?評比的標準有哪些?
L老師告訴鯨媒體:「小學、初中、高中的在校生及老師都可以參賽,不需要報名費、參賽費等。參賽作品是指一個能獨立實現創新功能的作品,相當於產品的樣機,能展示、能說明功能及創新點。通常小學組參賽的少,中學會多一點,中學生自理能力強、在組織和管理上也方便一些。
不過,一般的學生的作品達不到參賽的水平,並且經過區、市、省層次篩選,最後能參加到全國賽的項目非常稀少了。以北京市為例,參賽的學生多為高校老師的孩子,獎項基本都被一些名校的學生壟斷了,而且評委跟名校也比較熟悉。
但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參賽項目的水平要遠遠低於學生——因為教師是自己做的,學生是專家做的。有人曾開玩笑說,「創新大賽是『偽科學』、『傻瓜的比賽』,光是作品名稱估計評委都看不懂,例如有些項目在研究三維石墨烯、微波等離子體,這些遠遠超過初中、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現有的水平幾乎做不出來,只有本科以上水平才可以。」
2、為什麼學生的作品會由其他人來做?
「因為是自主招生看重的比賽,家長和孩子會特別關注。不過,做一個項目是很費精力的,現在學生都忙著學業,越是名校的學生越『忙』,一般不會有時間顧及項目。學校會幫助學生『完成』這些項目,有的會找校內老師完成,有的找校外、高校學生、專家等完成,做完作品後,學生拿著成品參加比賽,最後得獎的是學生,不過學生為此付出的『代價』也不小,要花錢,但是不是花錢就能得獎的,還得有高校的資源、高校的老師、學生,有人幫你做,還得找評委(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導師,教授也是大賽中的評委)出主意,找評委也得有勞務費,按照評委的想法來做會好一點,大大小小費用算下來有一二十萬,越是名校的學生的家長越有錢,家長捨得花錢。」
花錢最多的是機器人項目,每年都有任務,但學生沒有時間做,有的花錢請老師做,有的花錢請工程師做,學生遙控、操作就可以了。現在有的足球機器人比賽,其實就是把機器人往檯子上一放,讓機器人自己動。
對此,L老師也說出了自己的經歷:以前是自己做主,後來學生有想法之後,告訴他們思路、告訴他們去哪找專家,個別學生還能經常參與制作,有的國外的孩子來國內上學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大部分國內的孩子基本見不到人了,但是不幫他們做不行啊,畢竟收錢了。
3、一場場科技盛宴,不過是各取所需?
學校:學生獲獎學校也跟著沾光,這些獎項對學校評先進、評示範校等政績工程很重要。
學生:有些科技競賽的獎項是被中考、高考自主招生、留學申請學校所認可的,即使沒有拿到獎項,對個人經歷、見識也會有一定提升。
高校:大學生幫專家(導師)做項目還能掙點外快,何樂不為?專家(一些專家也是大賽中的評委)到處跑一跑、做做演講也挺「合適」的。
Q&A
鯨媒體:還有哪些與科技相關的項目或比賽,您覺得是不規範的?
L老師:還有一些項目叫「XX計劃」,是一些省市教委重點資助的項目。一個項目國家可以給這個實驗室撥幾萬塊,學生總共去不了幾次,去了之後轉一轉、看一看,讓老師、研究生們大概講講這個項目進展什麼程度,拍幾張照片,形成論文然後去參加比賽,關鍵答辯的時候專家問個三、五分鐘,學生把項目介紹明白就成了。所以我們稱為『豪華一日游』。雖然全程沒有動手參與項目,但獲獎後的署名是學生,那麼該項目就成為學生的作品,這是飽受詬病的。
鯨媒體從網上找到幾位參加過「XX計劃」的學生髮表的評論(節選):
學生A:XX計劃的成果是我現在申請大學國際班的重要籌碼。
學生B:我憑著打辯論「胡攪蠻纏玩邏輯」(笑)的功底和我對項目的理解,給評委印象還不錯。所以,各位XX計劃學弟學妹們,選最高大上的題目不是最重要的,無論選什麼題,自己踏踏實實做,別讓教授或研究生給你代工,並真的從裡面學到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黑XX計劃資金不夠,不過看專家的陣容和教委對此事的認真程度,的確是比後備人才更好一些的。
學生C:當然XX計劃不是唯一一扇窗戶,也不是唯一一個夥伴。在高中三年里有很多途徑可以擁有「大部分人沒有」的體驗,可以結識興趣相投的小夥伴,可以過得生動有趣,但這些也像XX計劃一樣並不是明晃晃擺在桌面上的選項,也煩人,也要啃艱深的書、做重複的事情、面對非良性競爭、被質疑耽誤考試,等等。不論你選擇或放棄了它們中的哪一個或哪幾個,快樂充實才是人間正道。
鯨媒體:國家對公立校的撥款是怎樣的一個流程?
L老師:公立機構每年都會報項目預算,花樣百出,有的是校務走一下形式就通過了,拿到經費以後,就好像中了大獎一樣歡快。
學校申報個工作室、實驗室(教室),國家財政一般撥款數十萬到上百萬不等,有的報完之後老師都不會在裡面上課,工作室架子上擺點模型,學生也來不了幾次,處於擱置狀態。
第二年,同樣的教室換個牌子,再申報下一個工作室。就這樣一個教室來回換、來回申報,拚命申請經費,拚命花錢採購。而那些擱置的設備都堆進倉庫,等著核銷。
只要錢花出去領導就算完成任務了,如果錢花不出去就必須做檢討。具體當時申報的是什麼,是不是真正實施了,效果如何,誰會問呢?有的公立校的領導們,手掌握大筆的經費,越是名校,越突出,而一線的教師只是幹活的。
所以說有的公立校、公立校外機構真的是比較「功利」,就是為了得獎,領導為了花錢。
鯨媒體:國外有哪些比賽是國內學生熱衷參加的?
L老師:現在學生們比較熱衷參加的是國際四大發明展: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法國巴黎國際發明展。從參賽、評比到結果公布還比較正規。
公立、民辦、國際學校的小學、初中、高中都可以參加,報名得找這些發明展的國內代理機構報名,學生要自帶作品,有的是大學生幫著做、有的是老師幫著做、家長幫著做或學生自己做,除了實用性、吸引性、先進性等常見評比標準外,還要有創意,設計再巧妙一些。
因為國外的比賽比較重視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的孩子和外國的孩子一起參賽,屬於同台競技,國外的孩子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比咱們強,如果咱們得獎還挺佩服咱們的。
一般申請國外中學、高校比較看重這個獎項,國外中學、高校會有獎學金獎勵這些入學的、獲獎的學生,那些有意向去國外留學的,家長也願意給孩子報名參賽。一般差旅費大概3、4萬,學生在國外待10來天,去歐洲好幾個國家,跟一次國外遊學差不多。既降低了家長的成本,也提高了孩子的競爭力、開闊眼界,有的學校領導也可以藉此跟著旅遊。
鯨媒體:您在幫助學生做這些項目時內心的想法是怎樣的?
L老師:我自己是校外老師,我發現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校外老師變「懶」了,因為在教學上很多用的是套材,也就是一套盒子,裡面有一套小模型,相當於什麼都給你配好了,讓學生拼裝上就好了,廠家給什麼,學生就做什麼,沒什麼技術含量,也激發不了學生的創新性,做多了只是量變,不是質變,不成系統。這些賣套材的廠家會給老師好處,老師也圖省事兒,不願意自己動手做器件,所以說老師變「懶」了。
但是如果不教套材,純手工教學,沒多少學生來上課,那麼領導會覺得學生數不夠,到時候給教師評分評不上。畢竟教套材這種簡單的東西學生來得多,也迎合家長的口味,套材之後再往上走就是教機器人、無人機、3D印表機等這些很雷同的東西了。
雖然學校每年都採購,但都有點厭惡了,但是有個好處就是每一採購就是幾十萬、幾十萬的,多好啊,這叫有多餘的錢做多餘的事兒,領導有絕對的權利,畢竟拿了錢自己說了算嘛。
我有幾次參加幾個創客論壇後就不去了,因為很多論壇、大會全是給這種無人機、機器人廠家站台的,沒什麼意思。
相對來說,我覺得北京市的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項目基本上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與校內的各種項目申報相比,還算規範。
我對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是報積極態度的,它讓很多社會資源,比如校外培訓機構、公益組織、創客公司參與其中,為學生提供課程、教具等。這個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對比一些公立校的實驗室里的器械堆滿了灰塵,參加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學生起碼能通過活動聽到、看到、摸到這些跟科學相關的實驗、課程,只是在後期申報、審批、執行等環節缺乏梳理、規範、系統的管理,缺少更有效的平台給他們做支持。所以,今年出現了質疑、舉報這種現象。不過這是必經的一個過程,通過監管、評價等會慢慢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唉,現在,也就邊遠山區「純潔」點吧,一二線城市真的不好說。
結語:本文主要內容由業內人士爆料,事實上,各類跟升學、求學掛鉤的科技競賽中,還有許多靠學生個人實力和老師認真輔導完成的項目,不能一杆子打死所有人。愛之深恨之切,不公平的、灰暗的地帶的存在,讓這些比賽喪失了本來應有的意義,如果這些貓膩不消除,最後的贏家恐怕只有人民幣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