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的情感忽視,帶給孩子的是什麼?|親子關係

為什麼我體會不到父母的關心?

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也難以區分情緒與情緒之間細微的不同。

「媽媽,我想要抱抱」

「沒看我在這忙著了嘛!找你爸去。」

小時候,你們有沒有被父母拒絕過呢?

實際上,這種對自身與他人情感需求的忽視,確實往往也不會被忽視者本人感知到。人的情感,最初都是來自父母。小時候的情緒不被重視,長大後就很可能會忽視身邊人的情感。那什麼是情感忽視呢?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情感忽視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不可及和遺漏的。

「不回應」指的是家長不會積極響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識地採取迴避、否認或者批判的態度。比如轉移話題、或是批評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當孩子有情感需求時,家長沒有閑暇去理會,或是由於家長不在場,所以孩子很難找到家長並向他們求助。

「遺漏」指的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長很少有那種關心孩子情緒,總是以物質或者其他方面為基礎的關心。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被情感忽視的人身上沒有傷痕、他們的父母也並沒有對他們大吼大叫。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哪裡有錯?

?情感忽視會有什麼影響

1.對自己的情緒不熟悉

在情感忽視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情緒並不熟悉。因他們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也難以區分情緒與情緒之間細微的不同。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比如,一個會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會關心孩子的情緒:「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無視孩子的眼淚,或者譏諷孩子的軟弱。

2.不懂自我關懷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痛苦時,不會也不懂怎麼進行自我關懷。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教孩子怎麼做。久而久之,孩子開始否認自己的情緒需要,他們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說明這些需求並不重要,我不該有這些需要。」

3.不向他人提感情需求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於是傾向於認為別人都不會提供支持,產生了「習得性無助」。他們不再相信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

?為什麼父母會忽視我們情感需求

心理專家指出:並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家長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

1.家長是完美主義者

會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在這些家長眼裡,自己的孩子是「無法實現自己目標的失敗者」。他們總是苛責孩子,卻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標準過於不切實際。比如「這次還不錯,但是能考到第一名就更好了。」於是你一方面感到挫敗,變得不敢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為這些成功在父母眼裡根本不算什麼。

2.家長自己是受害者

這些家長在小時候,同樣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視。於是,家長沒有在自己父母那裡學會情感關懷的技巧,那麼他們也不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3.家長是工作狂

有些家長會情感忽視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沉迷於工作。在他們眼中,工作似乎是第一位的。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更看重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出於家庭財政的需要。

?怎麼走出情感忽視?

家長帶給我們的情感忽視是直觀的,但是這也不是不能走出去的。心理專家提出了以下建議:

1.培養對情緒的積極認識

有些人會說:「我不想要感到憤怒,憤怒是種『壞情緒』,會讓人變得衝動。」但實際上,情緒沒有「好或壞」、「對或錯」,「道德或不道德」的區別。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等等。而這些讓人不舒服的情緒,也有它們的價值。有時情緒可能是一種「警告「,比如噁心感能促使你儘快迴避或是擺脫潛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緒,你也就無法從感知情緒中獲得提示。

2.體諒家長

我們要學會體諒家長的辛苦。用充滿愛意的話來跟家長對話。其中,「充滿愛意」意味著當你失敗後,用溫和的言語自我鼓勵,至少不要用惡劣的語句攻擊自己,更不要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來。

如果你是情感忽略者,希望你知道,可能長久以來,你身上很重要的一部分並沒有得到關注。正視心理這個聲音,學著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需求。

在成人的路上

我們要學會親密關係的契機

來修正童年的遺憾

推薦閱讀:

致命的孤獨
【熱議】怎樣評價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這件事?
網路遊戲竟然有這麼多好處,但重點仍然是?
心理諮詢是要聽故事的
如何與年幼的孩子愉快地聊天?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