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修行的三個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如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道:悟後,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第三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萬法隨緣。

  對此,另外還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宋代禪宗將參禪分為三個境界,是對佛教「空」這一概念的三種不同理解。

宋代禪宗修行的三個境界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不知道禪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邊也無從下手

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初窺門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邊有草葉。

第三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大師境界,無相,世界為「一」。

第一境是苦苦尋覓,第二境是似有所悟,第三境是頓悟永恆。

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削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特世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是說明人對有限時間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1、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只是原詩末尾為「何處尋行跡」,不知為何。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②。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④。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①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②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③該二句:指想像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荊薪:柴草。煮白石:《神仙傳》云:「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④瓢:將干瓠刳空,剖而為二,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雨夕:風雨之夜。[賞析]

  這首詩寫對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風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以詩寄意。詩中的道士形象鮮明,過著「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清苦幽獨的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詩人懷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風冷雨中的他。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天來了,滿山落葉,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兒去尋找這閑雲野鶴一樣的人呢?自然而富有韻致,留給人以無窮意味,為後世論者所稱賞。全詩用語平直,意境幽遠。

2、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出自《蘇軾文集》卷20中《十八大阿羅漢頌》提到的第九尊者德頌詞。

  現存譯經中有關十八羅漢的最早典據,見於唐代西天取經的玄類大師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簡稱《法住記》)。譯音繁雜冗長,到了明代已逐漸地中國化了,而以「綽號」代之:

  1、降龍;2、進書;3、梁武帝;4、開心;5、長眉;6、達摩;7、力風;8、志公;9、目蓮;10、伏虎;11、戲獅;12、獻跋;13、進香;14、進花;15、布袋;16、進燈;7、悟道;8、進果。

  《蘇軾文集》卷20有《十八大阿羅漢頌》:(下文多有訛誤之處,惜無原書核對之。)

  第一尊者,結跏正坐,蠻奴側立,有鬼使者稽穎於前,侍者取其書通之。

  頌曰: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東方,惟有啟明。咨爾上座,及阿闍黎,代佛出世,是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蠻奴捧牘於前,老人發之,中有琉璃器,貯舍利十數。

  頌曰:佛無滅生,通塞在人,牆壁瓦礫,誰法非身。尊者斂手,不起於坐,示有敬耳,起心則那。

  第三尊者,扶烏木養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獻果,侍者執盤受之。

  頌曰:我非標人,人莫吾識,是雪衣者,豈具眼只。方食知獻,何愧於猿,為語柳子,勿憎王孫。

  第四尊者,側坐屈三指,答胡人之問,下有蠻奴捧函,童子戲捕龜者。

  頌曰:彼問云何,計數以對,為三為七,莫有知者。雷動風行,屈信指間,汝觀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臨淵濤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蠻奴受其書。

  頌曰:形與道一,道無不在,天宮鬼符,美往而礙。婉彼奇女,躍于濤瓏,神馬屁輿,攝衣從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頤,左手捎稚獅子,顧視侍者,擇瓜而剖之。

  頌曰:手指雛貌,目視瓜獻,甘芳之意,若達於面。六塵並人,心亦遍知,即此知者,為大摩尼。

  第七尊者,臨水側坐,有龍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錫杖,蠻奴捧缽而立。

  頌曰:我以道眼,為傳法宗,爾以願力,為護法龍。道成願滿,見佛不作,盡取玉函,以異思遞。

  第八尊者,並膝而坐,加肘其上,侍者汲水過前,有神人湧出於地,捧盤獻寶。

  頌曰:爾以舍來,我以慈受,各獲其心,寶則誰有。視我如爾,取與則同,我爾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璞缽,持數珠誦咒而坐,下有童子構火具茶,又有埋筒注水蓮池中者。

  頌曰:飯食已畢,璞缽而坐,童子著供,吹禽發火。我作佛事,淵乎妙哉,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十尊者,執經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於前。

  頌曰:飛仙玉潔,侍女雲渺,稽首位香,敢問至道。我道大同,有覺無修,豈不長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膚坐焚香,侍者拱手,胡人捧函而立。

  頌曰:前聖后聖,相喻以言,口如布穀,而意莫傳。鼻觀寂如,諸根自例,孰知此香,一位千偏。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騰出於上,有大鱗出其下。

  頌曰:默坐者形,飛空者神,二俱非是,孰為此身。佛子何為,懷毒不已,願解此相,問誰縛爾。

  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側坐,侍者捧函而立,有虎過前,有童子怖匿而竊窺之。

  頌曰:是與我同,不噬其妃,一念之差,墮此墅齋,導師悲憨,為爾擎嘆,以爾猛烈,復性不難。

  第十四尊者,持鈴樣正坐涌咒,侍者整衣於右,胡人橫短錫跪坐於左,有蟲一角,若仰訴者。

  頌曰:彼鬢而此,長跪自言,特角亦來,身移怨存。以無言音,誦元說法,風止火滅,無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鬚眉皆白,袖手膚坐,胡人拜伏於前,蠻奴手持拄杖,使者合掌而立。

  頌曰:聞法最先,事佛亦久,髦然眾中,是大長老。薪水井臼,老矣不能,摧伏魔軍,不戰而勝。

  第十六尊者,橫如意跌坐,下有童子發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

  頌曰:盆花浮江,篆煙繚青,無問元答,如意自橫。點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間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臨水側坐,仰觀飛鶴,其一既下集矣,使者以手指之,有童子提竹籃,取果實投水中。

  頌曰:引之浩茫,與鶴皆翔,藏之幽深,與魚皆沉。大阿羅難,人佛三昧,俯仰之間,再捎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頤,瞪目而坐,下有二童子,破石榴而獻。

  頌曰:植拂支頤,寂然助跌,尊者所游,物之初耶。聞之於佛,及吾子思,名不用處,是未發時。

  羅漢從十六羅漢到十八羅漢,歷史上還出現過三十二羅漢、五十五羅漢、五百羅漢。近代羅漢堂中,除五百羅漢外,常有濟公出現。濟公實有其人,乃是南宋僧人(1148-1209),原名李心遠,台州(今浙江省臨海)人,出家後法名道濟。他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凈慈寺。據說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特別是狗肉蘸大蒜,舉止如痴如狂,被稱為「濟癲僧」,他後來被神化,認為是降龍羅漢轉世,被尊稱為濟公。這是個土生土長的,塑造得極有個性的中國羅漢。他具有勞動人民所喜愛的詼諧幽默的性格,能作些出人意料的快心之事,所以,他是中國封建社會頗得人心的羅漢。可惜,據民間傳說,他去羅漢堂報到晚了,只能站在過道里(如江南某些大寺),或蹲在房樑上(如北京碧雲寺)。游羅漢堂的人,對這唯一的例外安排印象十分深刻。

3。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出自《五燈會元》第二卷。

  原文如下:

  問:「達摩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

  師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

  師回:「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僧無語。

  師復曰:「理會么?」

  曰:「不會。」

  師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達摩來與未來作么?他家來,大似賣卜漢。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生吉凶。盡在汝分上,一切自看。」

  這裡體現出禪宗重視自修自渡,並不特別看重外在力量的特色。這則公案講的是崇慧禪師故事。崇慧(?—779年),俗姓陳,唐四川彭州人,住安徽天柱山二十二年,是牛頭宗五世智威禪師的弟子。「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長空萬古存在,風月每日不同,隱指佛法長存,而禪語是每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悟在目前。

芳代表真理,禪宗成立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指佛教),禪講求的是覺悟,覺道即對佛道的覺悟,迷為世人,覺為佛。所以講求「開口失命」,根據楚圓禪師的描述「葯多病甚,網細魚稠」所以說多了,反而使人不得要領。又要不停的說,德山禪師講」若要提問就錯了,若不提問又是對禪的違背。「禪不是向外探詢,去追問而得到的東西,是要去內心的體悟而到達明心見性。當真正到達了,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達照法師:人生應具備的三種境界

人生境遇何須料,歲月無痕獨自游。 寄語如今營營客,回光一照是來頭。

人生應該具備三種現實而超越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卻並不了解自己真正的人生,更不知道這最珍貴的三境界了,這是多麼可惜啊!

第一種,看一切事物都能平等,無論善惡好壞,不管是人我彼此,還是高低胖瘦,林林總總之事物,形形色色之人生,都完全是一味平等,無有絲毫差別可言。這是人生內在的第一種境界,明白並能夠安住於此境界中一切粗重煩惱不能沾身,何其快哉!

第二種,看一切事物都有差別,世上沒有兩樣完全相同的事物,無論天上人間,還是山窮水復,每一樣事件物體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意義,並逐漸學會善加利用。一滴水、一縷絲、一陣清風、一團烏雲,都有其獨立的地位。物為我所用,非為我所有!因此,不舍一切差別之法,而能更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何其幸哉!

第三種,是將以上兩種境界渾而為一,相安無事,求同存異,自他相濟不二,相即相從,各有界限而不可分離,渾然一體而彼此清晰,真是不可思議,何其淡哉!

有的人在一念回光靈明一照當下就能具足這三境界。但絕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從第一第二然後臻至第三。假如一個人活到最後,也還不能達到第一種境界,他的人生簡直就是虛度,無論在現實生活中多麼榮耀、多麼得意,也只不過是一場美夢而已。

生命的歷程,猶如來自於夏季空中的浪漫雨絲,從山泉清澈而汩汩流向江河大海,形成了波瀾壯闊美妙絕倫的碧水,在陽光的照耀蒸發下,又回歸到空中。就這樣,不停地輪迴——重複而又新穎!!

附:《竹窗隨筆》悟後 |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推薦閱讀:

百丈禪師《坐禪儀》
愚者求運氣,智者修氣運

TAG:禪宗 | 境界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