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來填自己挖下的坑。

讀完《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前前後後花了我大概半個月,書的前半部分主要內容是如何更好的學習,後半部分講的是教師該如何提高自己。 所以,我的重點是在前半部分,我就這一部分詳細談談,總結之。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或許是作業太難? 還是有婆婆媽媽的老師,不停地告訴你要記那些東西,什麼時候又要考試。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我們的大腦天生不擅長思考。 我們都有這種體會,可以毫不費力地邊開車,邊聽歌,邊和旁邊的人聊天,卻不能認認真真地做完一道數學題。 亨利福特曾挖苦道:思考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我們在進化的過程中,最先使用的是視覺準確判斷周圍環境,抓捕獵物。而高強度的抽象思考只是近代才開始的,思考並不是大腦最擅長的事情。

但我們不擅長思考並不代表我們不喜歡思考。在合適的條件下,我們也能將思考進行下去。 有人喜歡數字遊戲,有人喜歡天文地理,我們還可能會尋找挑戰的機會,主動去思考。 解決困難會給我們愉悅感。 愉悅感給了我們繼續思考的動力。 在費盡千幸萬苦做出一道數學題後,我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花了好久我們通過了職業考試,取得職業證書,我們也會欣喜若狂。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挑戰都會使我們快樂, 在一個毫無進展的問題上我們不會有絲毫的快樂。 那麼我們喜歡的腦力活動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1內容是決定性因素。2 問題的困難程度。

我們喜歡棒球,喜歡集郵,喜歡電競。但興趣並不能代替內容。 或許我們都記得第一次談論性知識時的興奮,但當談論的內容太過枯燥,我們還是會很快轉移注意力。 其次,如果問題的困難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那麼在解決問題時感受的就不是快樂,而是折磨了。

我們都知道思考是件奢侈的事情,那麼思考的時候我們大腦內究竟發生了什麼?或者說思考必須要哪些條件?

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的時候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驗,一道題砸破了腦袋想不出來,回頭再看題目,恍然大悟。這就是思考的環境所致,沒有足夠的信息,思考是無法進行下去的。

工作記憶也能理解為電腦的快閃記憶體條。我們思考的時候會運用已有的信息來處理,通過工作記憶記住解題狀態,對公式進行變換等等。 我們有時候要寫下一個電話號碼,幾秒鐘記了下來寫在紙上,但隨後就忘了。 這就是工作記憶使然。

長期記憶也就是大腦的「硬碟」。通過長期記憶儲存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圓周率等於3.1415926,地球是橢圓形,北極被冰蓋覆蓋等等,都是事實性知識。在做一道題目時我們還會在心中列下大致的解題步驟,這就是過程知識。 公式的推導,歷史的發展,都是一種過程性知識。

當然,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 我們還需要注意工作記憶的空間。當需要的信息太多時,我們會感到一頭霧水。 我們工作記憶空間是有限的,所以為什麼老師會一再強調,做題步驟要寫在紙上,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後續繼續更新。(會很久)

推薦閱讀:

熱點很多,看懂很好
NUKE 基礎知識 Fundamentals 01 - 節點簡介 Introduction To Nodes
《海上牧雲記》之不屈的朔風
今日2.22《子夜》書摘
《Go程序設計語言》筆記四

TAG:學生 | 筆記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