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第一屆奧斯卡
同年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酒店,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組織了舉行學院功績獎(Academy Award of Merit),旨在獎勵1927-1928年間的電影成就。儘管全名叫學院功績獎(Academy Award of Merit),但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名字是奧斯卡獎,關於奧斯卡這個名稱的由來,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學院的首席秘書瑪格麗特·赫麗克女士在看見小金人後驚異的說:「這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
實際上,奧斯卡這個名稱的普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奧斯卡第一次被公開使用是1934年的第六屆頒獎典禮後,好萊塢的專欄作家西德尼·斯科爾斯基(Sidney Skolsky)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奧斯卡這個稱謂。全面普及並被官方使用則是直到1939年,學會最終認可並正式使用了奧斯卡這個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屆奧斯卡並沒有最佳影片獎,後來遺補過程中,學院認定「最佳影片獎」屬於兩個,一座最佳作品獎(Best Production)頒給了1927年的《鐵翼雄風》,另一座傑出藝術作品獎(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則頒給了同是1927年的藝術片《日出》,第一屆奧斯卡也是唯一一次有兩個電影同時獲得最佳影片。此外,與現在充滿懸念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不同,那時的得獎者在頒獎典禮數個月前就已經得知最後結果。
一條安達魯狗 Un Chien Andalou (1929) 推薦度:
西班牙導演布努埃爾初次拿起攝像機就和大藝術家達利合作了一部讓人銘記的電影。這部影片被銘刻在電影史上是因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畫面:一把剃刀切開了一個眼球。這個意味深長的鏡頭成為了電影評論家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到底要表現什麼?令人震驚的小伎倆?現代主義的視覺信號?男性對女性的侵略?布努埃爾在後來把這個鏡頭歸結為一個哲學疑問:「有什麼比一葉障目更可怕呢?」
這個16分鐘的短片古怪又晦澀難懂,表現大過內容,這個短片也揭開了歐洲30、40年代大量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序幕。後來的主流評論中,《一條安達魯狗》經常被歸結為一系列不連貫、令人震驚、毫不調和的圖像集合:比如鋼琴上的死馬和手裡的螞蟻。部分評論家認為:這些超出常規的鏡頭讓影片具有了整體上的力量,布努埃爾意圖打破傳統習慣的連續性,創造出了一種令人憂慮的敘述性。這是一種關於表面牽強聯繫和本我內心混沌狀態的辯證,這種辯證一直貫穿了布努埃爾的電影生涯。
對於這種電影,評價其好壞和重要性都是相當困難的,這種電影完全的風格化,建立於導演自身的藝術美學之上。唯一可以確定是所有研究電影史的人都會冒著風險把這個電影看一遍,再在各種各樣牽強的解讀中尋求自己認可的答案。
百老匯旋律 The Broadway Melody (1929) (奧斯卡最佳電影)推薦度:
當時,有聲電影剛剛問世,米高梅積極籌拍以「舞台情史」為題材的新型歌舞片。製片人歐文?塔爾伯格請了兩位歌詞作家寫了一對姐妹互讓愛情的一部歌舞演出本,要求在影片中「百分之百說話,百分之百唱歌」。於是就誕生了這部《百老匯旋律》,該片耗資三十五萬美元,花去三十天時間就方告完成,上映後轟動一時。本片的劇情較為簡單,兩個姑娘在本地演出獲得了一定成功。於是相約來到紐約繼續闖蕩,姐妹倆同時愛上了歌舞團經理艾迪,發展出一段浪漫的戀情。 想要欣賞本片,必須要把自己置於1929年的美國,如果帶著今天的視角,整個電影都會顯得傻裡傻氣。
後來很多影評人也把這部電影歸類在最差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之一。影片的主要吸引力是其歷史價值,影片首次運用聲畫對位法,技術上的成功使這部平庸的片子增色不少 。
推薦閱讀: